八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卷
相关话题
在一份设计良好的考试试题卷面前,不仅能够体现出教师们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的掌握,更能体现出学生们的学习水平!以下是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八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卷,欢迎阅读!
八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卷: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
荀子(约前325—前238),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后人对荀子争议颇大,有的说他是孔门嫡传,有的说他是儒门异端;有的说他是法家,有的说他是道家……其实,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价值,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就在于他的“杂”,他的“异”。
人们一般都以为荀子姓荀,名况,字卿。这种说法其实有误。先秦两汉的著作都称其姓为“孙”,特别是荀子著作集《荀子》一书,几乎都称其为“孙”。荀子是赵人,为孙氏,很可能是卫公子惠孙之后,由卫而入赵。
荀子十五岁起到齐国稷下游学,后离齐赴楚,再后又回到齐国。在齐国,他三次被推为祭酒(才高望重者)。在范雎任秦相的时候,荀子到秦国拜见秦昭王,看到了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得出了“治之至”的结论;也作出了“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的判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在那里就行不通了。后来荀子也曾回到过赵国,几经辗转,最后由于春申君的邀请,荀子留在了楚国,任兰陵县令。春申君被杀后,荀卿被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
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并具有兼融百家的色彩。他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孔子思想的真正继承者。
荀子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各家所长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反对信仰天命鬼神,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良善,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主张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荀子•性恶》中,荀子认为人性有两部分:性和伪。性是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伪是人后天的礼乐教化,是善。性(动物本能)的实质是各种欲望,如果顺从性,人就会为满足欲望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圣人知道性是恶的,所以创制礼义道德,“化性起伪”,用伪取代性,使人变善。
那么为什么要伪?善有什么用?《荀子•王制》中又说:论力气,人不如牛;论速度,人不如马,然而人却驯化了牛马为己所用,这是为什么?因为人能组成社会,团结一致,而牛马等兽类不能。人为什么能组成社会?因为人有道德,有了道德,就能组成牢固的社会,使人的力量大增,人类繁荣发展,幸福生活。道德的作用就是维持社会内部秩序,构建“和谐社会”。这就是伪的作用。“伪”能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保证人类的生存。
荀子的文章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正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1.下列对荀子生平经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是赵国人,姓孙,他很可能是卫国公子惠孙的后人,祖上由卫国迁到了赵国。
B.荀况生活在战国后期,他学高望众,著名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C.荀卿曾到过秦国,看到秦国治理得很好,认识到了法家的功效及儒学思想的局限。
D.荀子十五岁离赵,在齐楚等国游学、讲学、任职,最后死在了楚国,享年约87岁。
2.下列对荀子“性恶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性由两部分组成,就是先天的欲望和伪装的善良。
B.人们希望满足欲望,必会导致天下大乱,儒家知道人性本恶,主张用道德教化。
C.人能驯化牛马为己所用,证明了人性的伟大,再加上道德教化,人类会更繁荣。
D.“化性起伪”,用后天的礼乐教化取代人性的恶,才能维持社会和谐、人类发展。
3.文章第一段说,“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就在于他的‘杂’,他的‘异’”。请根据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部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家:代表人物还有管仲、墨翟、商鞅等。
B.嫡传:“嫡”读作dí,意为“正宗、正统”。
C.春申君:与平原君、信陵君、孟尝君并称为“战国四君子”。
D.化性起伪:“伪”字书写的第5笔是“㇆(横折钩)”。
材料二
“百家争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并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其时,我国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时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光耀人类史册。
周王朝的瓦解,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民间“私学勃兴”,“士”阶层形成。
其时,社会结构急遽变化,兼并战争接连不断,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称霸,竞相招贤纳士,希望借助某种学说以富国强兵。春秋时代已经开始的“养士”之风日益盛行。各诸侯国对“士”大都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各学术流派虽从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议论时事,阐述哲理,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但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则去”。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彼此诘难又相互借鉴,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当时,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由于良好的文化政策和优厚的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稷下学宫成为了最有影响的学者名士聚集场所。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消亡于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150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直至今日。
齐桓公田午兴办学宫的直接原因是政治需要。齐王励精图治,图谋称雄,需要稷下学士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制造舆论、设计蓝图。因此,稷下学宫首先是一个政治智囊团。其次,学宫尊贤致士,吸引人才,定期举办各派学者的学术例会,又是一个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
“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不治”,即“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担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他们的议论,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统治者政治活动提出的批评意见或决策建议,大都坦率直言,没有或者少有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情况。
稷下学宫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百家争鸣的发源地。稷下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的学说,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其中既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他们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人才。比如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之久,被授予上卿。
稷下学术例会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又有不同学术观点的诘难,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稷下先生们冲破思想束缚,不断探求创新,诸说并存,辩论发展,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5.下列对“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王朝瓦解后,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士”阶层逐渐形成。
B.诸侯争霸,各国竞相招贤纳士,希望借助他们的学说来增强国力。
C.诸侯对“士”宽容,养“士”成风,“争鸣”有宽松的政治环境。
D.学者大都依附于某社会集团,因此议论批评时政不会有生命危险。
6.请分条概述“稷下学士活动”的特点。(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一)
客问魏子曰:“或曰:‘子房弟死不葬,以求报韩。’既击始皇博浪沙中,终辅汉灭秦,似矣。韩王成既杀,郦生说汉立六国后,而子房沮之,何也?故以为子房忠韩者,非也。”
魏子曰:“噫,是乌足知子房哉!人有力能为人报父仇者,助之以灭其仇,其子父事之,岂得为非孝子哉?子房知韩必不能兴也,则报韩之仇而已矣。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汉既灭秦,而羽杀韩王,是子房之仇,昔在秦而今又在楚也。六国立则汉不兴,汉不兴则楚不灭,楚不灭则六国终灭于楚。夫立六国,损于汉,无益于韩。不立六国,则汉可兴,楚可灭,而韩之仇以报。故子房之心决矣。
“子房之说项梁立横阳君【注】也,意固亦欲得韩之主而事之,然韩卒以夷灭。韩之为国与汉之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气,劝羽急击之,非不忠于所事,而人或笑以为愚。且夫天下非一人一姓之私也,天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于水火,则天以为子,而天下戴之以为父。子房欲遂其报韩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祸乱之君,故汉必不可以不辅。夫孟子,学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游说列国,拳拳于齐梁之君,教之以王。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周卒不能,而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为天下也,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谅、为范增之所为乎?亦已过矣!”
(取材于魏禧《留侯论》)
【注】横阳君:韩国公子成。
(二)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取材于苏轼《留侯论》)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子房沮之 沮:阻止
B.然韩卒以夷灭 夷:平坦
C.拳拳于齐梁之君 拳拳:弯曲
D.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谅 谅:原谅
8.对下列两句中“既”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既击始皇博浪沙中 ②韩王成既杀
A.①②中的“既”都是连词 B.①中的“既”是副词,②中的“既”是连词
C.①②中的“既”都是副词 D.①中的“既”是连词,②中的“既”是副词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
②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
八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卷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