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现代史易错易混概念辨析与点拨

发布时间:2017-03-14 22:18

1.《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辨析:

易混点: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概念认识不清,对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共同点:都是太平天国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文件,代表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不同点:产生的背景不同,前者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社会主张不同,前者企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公有和绝对平均主义──违背历史潮流;后者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顺应历史潮流。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者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没有反映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从二者的联系看,《天朝田亩制度》想消灭封建剥削,但由于它的空想性最后不得不在实际上默认了封建剥削;《资政新篇》虽然承认剥削,但它是要以资本主义剥削代替封建剥削,把社会推向前进。《资政新篇》所抛弃的,并非《天朝田亩制度》的反封建思想,而是它的空想性、落后性的部分。所以,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从结果看,《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均没有得到真正实施,然而其根源有本质的区别,《天朝田亩制度》是因为其空想性,根本不可能实施;《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只是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没有得以实施。前者是空想,后者是条件暂时不具备。

真题扫描:2005年江苏历史卷考了《天朝田亩制度》,辽宁文理综合卷考了《资政新篇》;2006年江苏历史卷考了《资政新篇》的相关内容;2008年北京文综卷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重庆文综卷主观题涉及《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2010年山东文综卷考了《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相关内容等。

高考视角:此知识是高考的常考点,客观题主要涉及对其内涵、外延的准确理解;主观题可从社会和谐的角度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内容,从顺应社会潮流的角度考查《资政新篇》。

2.新思想萌发

辨析:

易错点:新思想的内涵及内容。新思想的核心是向西方学习,“新”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抛弃盲目排外思想,向外国学习(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二是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代表人物是洪仁玕)。主要内容:魏源著《海国图志》、姚莹著《康輶纪行》、徐继畲著《瀛环志略》、洪仁玕著《资政新篇》等。《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康輶纪行》是姚莹在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后写成的,书中尤其注意研究西藏的情况,揭露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瀛环志略》是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对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冲破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作用;《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了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易混点:新思想的产生及影响。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想应运而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新思想的产生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产物,不要误认为是明末“西学东渐”发展的结果。新思想的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促使爱国知识分子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并促使洋务运动的兴起。

真题扫描:2007年重庆文综卷考查了林则徐开仿造西方战船的先河;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考了徐继畲;2010年四川文综卷考了林则徐对禁烟的态度等。

高考视角:出客观题的可能性较大,必须准确把握其内涵,以准确判断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时,会用相关材料组合成一定的主题,如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日本明治维新等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分析其内在的联系。

3.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辨析:关于中国近代化,从生产力角度看,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从生产关系上看,是从封建主义转入资本主义;从政治制度上看,是从封建君主专制转向资产阶级民主。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化之先河,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主要表现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标志着工业近代化的起步;引进西方技术,培养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标志着技术近代化的起步;创建三支海军,标志着军事近代化的起步;建立的新式学校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上与旧式教育有很大差别,奠定了新式教育的基础,并开留学风气之先,标志着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易错点:一些相关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洋务运动与新思想,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等。新思想的倡导者提出学习西方,但没有付诸行动;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是对新思想的发展与实践。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只限于器物层次,不涉及制度、文化,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因素。从这个角度讲,康梁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吸取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真题扫描:2005年江苏历史卷考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2007年北京文综考了洋务派的“求富”主张;2008年重庆文综考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辩,全国文综卷Ⅰ考了洋务企业的经营方式;2009年北京文综卷考了京师同文馆开设的课程;2010年上海文科使用综合卷考了洋务运动的重要举措等。

高考视角:此知识是高考的常考点,可利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从近代化角度考查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教训;图文结合,要求对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洋务企业与民族企业作出准确的判断,利用相关材料对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影响作出准确的分析。

4.洋务派、顽固派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

辨析:不要认为他们是水火不相容,其实在根本问题上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在维护封建统治、抵抗侵略方面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在维护统治的手段和方法上,抵抗派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统治,而顽固派因循守旧,仇视一切外洋之物,主张用封建传统的办法来维护统治。洋务派是对抵抗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侧重点有所不同,抵抗派的主要目的是“制夷”(抵抗侵略),洋务派的主要目的是“自强”(镇压人民革命)。

高考视角:命制客观题的可能性较大,重在掌握其内涵,用材料反映观点时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5.维新派与洋务派

辨析: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两派主张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洋务派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目的不同,洋务派是巩固清朝的腐朽统治,维新派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性质不同,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内在联系: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一部分人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形成早期维新派。

真题扫描:2004年江苏历史卷考了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2005年广东历史卷考了洋务运动后期的企业,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命运;全国文综卷Ⅲ考了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张。2006年江苏历史卷考了戊戌变法期间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可能看到的情况。2010年山东文综卷主观题考了谭嗣同《仁学》中的“民”与“君”的关系,与西方启蒙思想的相似处,其思想在辛亥革命中的体现等。

高考视角:此知识是高考的常考点,客观题将以材料为载体,重在对观点的准确理解;主观题将注重图文结合,利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

6.维新派、立宪派与革命派

辨析:维新派是指19世纪后期,在中国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上层政治派别,前期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后期则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维新”是提倡新学、推行新政、实施新法的意思。立宪派是指20世纪初中国政坛上出现的一个政治群体,他们一方面反对革命,主张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另一方面又要求改革政权的组织形式,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参与政权,其代表人物有康有为、张謇等。维新派与立宪派都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是指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中下层政治派别,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立宪派与革命派,二者又表现出一致性,在清廷“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后,立宪派内部分化,一部分人倾向革命。立宪派对清廷由失望转为愤怒,这促使立宪派与革命派在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上趋于一致。立宪派领导的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在客观上支持并配合了革命派的武装起义,在事实上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武昌起义后,立宪派和革命派联合起来,控制了全国各地政权,共同促成了清王朝的瓦解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这期间立宪派和革命派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更反映出两派本质上的软弱性和一致性。

真题扫描:2009年福建文综卷主观题考了孙中山辞职的原因及对其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2008年全国文综卷Ⅱ考了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分歧,四川文综卷考了立宪派在日俄战争期间的希望;2010年全国文综卷Ⅰ考了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全国文综卷Ⅱ考了陈天华的言论,浙江文综卷考了孙中山的言论,安徽文综卷考了辛亥革命时的一幅漫画,江苏历史卷主观题用开放的方式考了对辛亥革命的评论等。

高考视角:是此知识高考的常考点,每年都会成为高考命题的着力点,2011年又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纪念年,应引起重视。试题可能用材料反映辛亥革命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变化、影响及历史贡献;用材料反映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张及内在联系;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分析相关问题。

7.维新变法思潮与维新变法运动

辨析:维新变法思潮与维新变法运动是两个有密切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以著书立说,宣传、阐发、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为核心内容;后者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前者为后者打下了理论基础,二者的结合点是“公车上书”。容易混淆的相近概念有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戊戌变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戊戌变法指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狭义上指“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指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的旨在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它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百日维新”的结束。这场变法运动从开始到失败的历程:维新思想(观点)→维新活动→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失败)。维新活动包含“公车上书”、成立学会(强学会和南学会)、开办学堂(万木草堂和时务学堂)、开设报馆(《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以及与顽固派论战等。注意:具有政党性质的是保国会,不是强学会。

真题扫描: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考了对梁启超“科学万能说”的理解;北京文综卷主观题考了戊戌变法与近代教育的关系,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影响。2009年天津文综卷考了胡适对梁启超的评价;浙江文综卷考了康有为对孔子的评论;福建文综卷主观题考了康有为的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其主张的实质及其局限等。

高考视角:此知识是高考的常考点,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其出现的可能性都比较大。客观题重在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要求在变法示意图中准确标出学会、学堂、报馆的名称;主观题可用系列相关材料进行综合考查,如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新文化运动、日本明治维新、辛亥革命等,这些事件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或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景,旨在摆脱思维定式,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中得到启示或应吸取的教训等。

8.戊戌变法的属性

辨析:戊戌变法具有三重属性:首先,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在当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具有进步意义,因而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其次,从背景看,维新派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因而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最后,从过程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还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此外,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

9.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内容的涵义

辨析:双方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和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展开。第一,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是针对革命派的“创立民国”主张的,保皇派认为中国国民素质低下,不具备实行共和政体的能力,必须经过君主立宪,才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所以这里的“民主政治”指民主共和制。第二,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是针对革命派提出的“平均地权”的。保皇派主张土地私有,反对革命派“土地国有”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保皇派主张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保皇派认为,土地私有天经地义,“土地国有”会妨害社会生产的发展,危及“国本”。从当时的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看,保皇派的主张更符合实际。

真题扫描:2005年广东历史卷考了民生主义。2006年天津文综卷考了中国近代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的事件;广东历史卷主观题考了民主共和国取代封建王朝的因素,民主共和国与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等。

高考视角:命制客观题的可能性较大,重在对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准确把握。

10.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辨析:“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特别提醒:第一,“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学生常误认为资产阶级没有土地纲领),但在当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能调动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所以只能说资产阶级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第二,把解决土地问题与发展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是吸取欧美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教训,其目的在于防止贫富悬殊过大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第三,表明孙中山很早就关注民生、同情农民、注重社会问题的解决,并作为实现中国近代化的手段;第四,“平均地权”不是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而是“核定全国地价”,且这不是土地私有,而是建立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制”;第五,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则强调了“耕者有其田”的观点,提出“节制资本”的主张,即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从三民主义三者的关系看,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真题扫描:2005年广东历史卷考了民生主义;2006年北京文综卷考了民族主义的现实意义;2007年四川文综卷考了民生思想;2008年海南历史卷考了列宁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评论等。

高考视角:客观题的命制可注重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主观题可从“三农”问题入手,提供相应材料设计问题,或从“和谐”问题入手,分析其思想及产生的根源等。

11.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辨析:

易错点:不能准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新文化运动是激进民主主义者领导,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但对国家命运与如何对待帝国主义的问题,没有明确地表态。五四运动是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革命口号。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使先进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活动,为五四运动的到来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把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进一步升华,促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注意: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消息传来,新文化运动中的部分先进分子就开始宣传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之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系统化,并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而不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才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只是取得初步胜利(即阶段性胜利),不要认为是取得彻底胜利。

易混点:相关概念的区别。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三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根本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其侧重点不同,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主要是在政治领域进行反封建斗争,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反封建斗争。戊戌变法中,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真题扫描:2007年江苏历史卷考了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的共同点;2008年上海历史卷考了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幅对联,广东历史卷考了对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2009年上海历史卷考了《青年杂志》名称,天津文综卷考了五四运动期间天津《大公报》刊登的内容;2010年江苏历史卷考了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重庆文综卷主观题考了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等。

高考视角:此知识是高考的常考点,命制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可能性都较大。客观题重在对概念内涵及外延的理解,从相关材料中找出有效信息;高考自主命题的省市可能会将教材的内容与地方史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观题可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提供相关材料如五四运动的材料设计开放性试题等。

12.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辨析:“近代中国”指1840~1949年,这期间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高潮)。第一次:19世纪末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通过论战传播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将变法运动推向高潮;第二次: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通过论战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第三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与科学得到了弘扬。

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易混点:不同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内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则是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3.近代化与民族独立

辨析:近代化与民族独立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民族独立是近代化的前提,近代化是中国人民追求的最终目标,没有民族独立就没有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民族独立也没有保障。近代化,不单指经济上的工业化,还包括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相近概念有“中国近代工业”,其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是洋务运动。

易混点:东西方近代化的差异。从领导力量看,西方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进程中一直扮演主角;而中国开始是由地主阶级领导(洋务派)。从资金来源看,西方源于资本原始积累,资金雄厚;而中国是部分商人、官僚、地主的投资,缺乏原始积累过程,所以资金严重不足。从进程看,西方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发展较为顺利;而中国则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工业结构极不合理,发展曲折缓慢。

真题扫描:2008年全国文综卷Ⅱ考了太平天国对中国近代化影响的表现;2010年重庆文综卷主观题以近代化为主题设计问题,广东文综卷主观题考了英国工业化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关系和区域经济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四川文综卷考了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事件,要求从中得出符合史实的推论等。

高考视角:近代化与民族独立都是高考的热点,命制主观题的可能性较大,如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等,都可以将近代化作为主题设计问题,或与世界史相结合设计问题,或将近代化与民族独立相结合设计问题。

14.自然经济解体

辨析: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生存条件,具有封闭性、保守性和滞缓性,缺少活力。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封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注意:只是开始解体,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不要认为是完全解体)。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坏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自然经济最终消亡。

真题扫描:2004年广东历史卷考了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对中国的影响;2008年广东历史卷考了中国自然经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等。

高考视角:单独考自然经济的可能性比较小,会与其他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考查。如各种经济形态的比较、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近代各种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等,都会与自然经济有关。

15.中国近代资本主义

辨析:

易错点: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相关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准确理解。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19世纪末,清朝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注意:清王朝放宽限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也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1912~1919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因素之一,但不要误认为所有帝国主义都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事实上美国、日本是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曲折,但应看到,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特别是1935年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对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及抗战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易混点:相关、相近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差别。第一,民族资本主义与无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但中国工人阶级却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商企业里就产生了;第二,外国侵略与民族资本主义:外国侵略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主观上并不是帮助中国发展民族工业);第三,民族资本主义与政治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是近代中国一切进步政治运动产生的根本因素,也是推动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根本因素,而这些政治运动遭到失败或挫折的根本原因也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第四,国家资本主义:它是指在人民政府管理下,与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并接受其领导,同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人民、国家的需要而存在,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经之路。

真题扫描:2002年春季高考卷考了资本主义的概念,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原因的表述;2005年辽宁文理综合卷考了创办汉阳铁厂的原因及主要作用,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兴办民族工业热潮的直接原因;2006年江苏历史卷考了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等。

高考视角:此知识是高考的常考点,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命制的可能性都比较大。客观题重在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准确理解和判断;主观题可用图文结合分析民族工业产生发展的原因或影响,或与政治运动的材料结合分析民族工业的发展与政治运动之间的关系,或与世界史相关问题结合分析其差别及原因,或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设计开放性问题。

16.洋务企业与民族企业

辨析:洋务企业是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主要有在“自强”旗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和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在“求富”旗号下创办的民用工业企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开平煤矿(李鸿章)和汉阳铁厂(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张之洞)。民族企业是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20世纪初主要有: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兄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周学熙创办的滦州矿务公司等。洋务企业对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刺激和诱导作用,它们都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此外上海的耶松船厂由英商创办,汉口的顺丰砖茶厂由俄商创办。

高考视角:命制客观题的可能性比较大,不同性质的企业不能混淆,此外能在地图上准确标出企业的名称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17.民族资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

辨析:

相同点:都使用大机器生产,重视科学技术,采取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劳动生产率也较高。

民族资本: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于困境。但它是近代进步性、革命性的经济成分,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为中国的社会变革(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外国资本:是外国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鸦片战争后它凭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在中国迅速发展,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源之一。其特点是自由开放,具有侵略性。一方面瓦解着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压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官僚资本:产生较晚,是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内与封建势力相勾结,对外依附于帝国主义,它是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基础,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排斥和压迫民族资本,破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消亡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没收官僚资本”。

高考视角:用图表的形式出现,要求对相关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利用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18.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

辨析:

易混点:各个时期土地政策的内容。国共对峙时期: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注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各个时期实行不同土地政策的根本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真题扫描:2007年北京文综卷主观题考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天津文综卷考了共产党成功地实施“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原因,上海历史卷考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8年四川文综卷考了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重庆文综卷考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内容,广东历史卷考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等。

高考视角:此知识是高考热点,可从多个角度考查。客观题重在内容的准确把握。主观题可提供相关材料分析其原因及影响;或引用新材料,反映土地政策与政治走向之间的关系;或引述相关评论、史实,让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相关问题等。

19.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辨析:第一次,1950年土地改革,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被彻底废除,为新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第二次,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第三次,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第四次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易混点: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真题扫描:2008年江苏历史卷考了合作社概念,全国文综卷Ⅱ考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宁夏文综卷主观题考了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过程,福建文综卷考了经济体制改革,全国文综卷Ⅱ考了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北京文综卷主观题考了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等。

高考视角:命制客观题重在对概念内涵的准确理解;主观题可提供图表、文字材料等,反映改革开放的巨大贡献;或以建立和谐社会为主题,利用相关材料旨在说明吸取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或以全球史观为主题,提供东西方对比的材料,设计相应问题进行分析。

中国近代现代史易错易混概念辨析与点拨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