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赏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21 16:37

随着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环境艺术设计这一专业学科得到学生们更多的喜爱,也使得学校在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对于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得深入思考和探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艺术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环境艺术赏析论文范文一:五常教育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价值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五常”思想简述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经历几千年的更新演变而来的文化产物,是文化的精髓。其中“仁、义、礼、智、信”即“五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加入了“智”,董仲舒在孔孟的基础上加上“信”,称为“五常”。它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仁”,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礼”,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信”,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五常”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思想教育的价值

在以往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往往是教技能,思想教育推给了公共课和学校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从当今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于专业学习存在着懈怠、厌学的情况,班级的凝聚力普遍不强。踏入社会工作后,学生对于社会上一些丑陋的行业现象,如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中不注重环保、以次充好,在设计施工中弄虚作假,求得利益的最大化的这些现象他们就没有鉴别能力,自己会觉得很迷茫。或者选择“从恶如流”。这样发展下去将摧毁这个学生的职业前程,这是我们当老师最不愿意看见的。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让学生接触中华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这种思想教育,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

三、中华传统文化的“五常”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设计理念的价值

1、“仁”,仁义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它的实质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仁”还有催人向善的积极因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当中,设计师设计的作品就是要为人服务,设计师就是要“爱人”,针对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设计。也就是设计要“以人为本”。设计师不仅要了解人,还要尊重人,如果在一个老年人聚集的地方设计师给出一个张扬个性的设计显然是“不仁”的。

2、“义”,能舍,也可以理解为“义举”

古代人提倡控制自己的私欲,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不要给社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资源越来越缺乏的今天,设计师对空间应该最大化的充分利用,同时也要提倡“不要过度设计”。在设计的材料选择上,也应摒弃材料价格上的差别而专注于环保材料的应用上,一方面环保材料应用于人居空间对人的健康生存有利,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人居空间反复对大自然进行无限制索取。

3、“礼”,礼制、礼法

本来是维系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统治阶级和民众和谐共生的保障。“礼”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概念和定位,但是其最终的实质就是规矩、秩序和遵循的代名词。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礼”作为设计理念,也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古人设计的建筑、园林作品能够流传下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在数理、材质、装饰样式上都遵循礼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现在的设计师的思考。

4、“智”,无所不知也

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是一位智者。特别是要明白环境设计与天、地、人、神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古人所讲的“天人和一”。处理好与大自然的关系,具有生态智慧的理念。古代南方的干阑式建筑、福建的土楼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这些建筑形式都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气候、生活方式等基础上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结果。这对我们当代的绿色设计有很大的启迪,如在居住空间中采用水循环、风循环、光循环、利用太阳能来节约能源,过“低碳”生活。

5、“信”,诚信、信念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份恭敬心,一份恭敬得一份利益。只有对传统文化充分的深入、挖掘、研究,才能具备对传统文化真正的了解、认知和继承。才能保存住传统文化的命脉。在设计中,简单的把古典元素搬进你的设计,是表面的,没有内涵的。真正的设计在于把传统的设计中加入现代的技术,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去诠释,使他们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新的设计风格。贝律铭在香山饭店完工后说“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上,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四、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引入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五常”教育

1、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老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体的。老师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一方面可以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以“五常”为标准来处理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学生可能忘了老师所教的知识,但老师谦虚的态度、认真工作的精神也许会一直鼓励着学生。

2、对学生实行环“境教”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木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五常”内容张贴上墙,上教室的墙,宿舍的墙,办公室的墙。营造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一个活跃的、有创造性的环境氛围,对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设计素养都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3、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传统文化课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在专业拓展课程中可以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等课程,对中国古代的哲学传统、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宗教传统、教育传统、文学传统、艺术传统及史学传统等等,以概要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爱国情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将中华传统文化贯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对于现有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要适当加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写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门实践课程,写生的地点可以选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这些地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写生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写生的技法练习。如《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这些专业核心课程中,介绍优秀的设计师运用传统文化设计的优秀案例,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5、开展丰富多彩中华传统文化的课外教育活动

现在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一是不了解,二是不感兴趣。可以利用主题班会,让学生收集传统文化的资料,让他们在班会上各抒已见,发表看法。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学”,出去现场感受古典建筑、古典园林的魅力,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可以组织学生听取“传统文化讲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环境艺术赏析论文范文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传承研究

近年来,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和要求在逐渐提升,对生态性、文化性的原创设计越来越重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设计师在学习、借鉴和复制国外设计样式的基础上,在尝试古典、近现代的环境装饰风格之后,出于对生存环境急剧变化的反思,开始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设计探索。一时间,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研究、挖掘,重新勾起人们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对环境空间的文化性和地域性的探寻,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的重要因素和选项,中西合璧、古今混搭的设计风格成为许多设计师尝试创新的手段。对地域特色和传统文脉在现代条件下的传承和运用,成为人们对现代环境的期盼和要求,也是设计师获得环境空间创新的途径之一。按其内容和运用方式,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仿制应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仿制运用相当普遍,比较典型的是在文化产业开发旗帜下的旅游热点建设和各类冠于文化地标的地产项目。这些建设项目大部分依托原有遗址或传世建筑进行扩建、重建,其建筑和环境的营造是对传统建筑及其视觉元素的复制或仿制,比如云南的大理古城、丽江古城,湘西的凤凰古镇,山西的平遥古城等,为了保护古城风貌,新增建筑与老建筑在形态、结构、材料上追求一致,以便能够融于老城的环境氛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复制运用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掌握传统文化的形式规律和构成。比如建筑,传统的建筑形制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对其仿制应用必须对造型、结构、材料以及规划布局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弄清其工艺流程和建构方法。建筑环境的仿制同样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空间结构、家具样式、陈设布局、色彩搭配都是构成室内环境的重要环节。仿制设计因为直接复制运用传统的视觉符号和视觉语言,因此风格上较容易融入遗存的传统建筑语境之中。但是,由于仿制运用重在复制,这种仿制运用只适合于特殊环境的营造,比如古建筑环境的维护与改造,以及主题性环境设计。在这一类环境艺术设计运用中,其设计的任务就是创造气氛,营造的环境观赏性多于实用性,没有时代特色且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是脱离的,如同演出用的布景道具。如果现实环境中出现大量的仿制建筑或者仿制空间,会让人有“赝品”的感觉,没有真实感,因此难以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二、装饰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装饰运用,主要是提炼典型的视觉符号作为环境空间的装饰元素,多集中在具有传统文化诉求的店面设计或餐馆、茶室、酒店等室内环境设计,目的是使室内环境具有某种传统文化特色。通常的做法是,运用一些典型的传统纹样或文化视觉符号对室内六个界面进行装饰设计。这种以装饰为目的的设计常常流于形式,用于装饰的视觉元素大都为图案、工艺品、古建筑构件或艺术品。对传统元素的装饰运用比较容易使空间环境富有特色,但往往只是流于表象。装饰设计往往为了强调视觉冲击力,会强调视觉元素的特点,会对装饰元素进行改良,把一些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视觉元素进行混搭构成,加强视觉冲击力以形成特色。对传统文化的装饰应用是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较为普遍的手法,目的是使空间环境具有某种传统文化特征,需要设计师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分析和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视觉符号系统或视觉语言,并利用这些视觉符号对室内空间界面展开针对性的装饰研究,最终设计出具有传统特色的装饰方案。通常是利用手工艺品、雕刻(塑)、传统纹样、纺织工艺品、服装、图腾用品等传统视觉元素,对界面进行装饰设计,来达到营造传统文化氛围的目的。由于装饰设计重在视觉效果,典型的传统视觉元素通常会被突出或夸张运用,其色彩、造型和材质也是重要的视觉元素,运用得当会出现很好的效果。近年来各地出现的室内设计案例中有许多是重在装饰的,但是有很多案例设计只是简单地运用符号进行堆砌,只要感觉是中国的传统元素都拿来用,不讲规矩章法,没有主次地胡乱拼凑、混搭、张冠李戴,用来装饰的物件缺乏细节,工艺粗糙致使整个室内空间环境不够严谨,缺乏统一性,有拼凑之感。

三、解构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解构运用是创新设计重要的方法。这种探索既考虑了对文化的传承又兼顾了设计的现代性,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创新设计方法。比如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环境设计。它们都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既有时代性又凸显了地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解构运用,首先是“破”而后是“立”,是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革新性的继承方式。它是建立在现代生活基础上的文化传承,具有创新性,与仿制运用和装饰运用有着根本的区别。解构运用是对传统元素有选择的继承、改造和创新使用,通过对传统造型、色彩、材质等视觉元素的分析,认识或掌握构成传统文化语境中视觉元素的要点和特色,并分别对传统物象的形、色、质进行解构,在现代材料或工艺技术条件下对其构成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概括或提炼出构成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系统,并通过选择、提炼、重构等方法推导出具有典型传统文化特征的新的视觉符号系统和组合方法,以此来塑造新的视觉语境,达到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设计目的。以上三种针对传统性和地域性文化的运用方式,各具形态、各有特点,笔者认为无论哪一种方法,只要运用恰当,都会给空间环境带来特殊的文化氛围和完全不同的感观效果。

环境艺术赏析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