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历史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家,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道教的历史。
道教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家,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代尊封老子,为了美化唐皇室,说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的历史
道教的历史1、道教的思想起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因此道教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最早可追溯于上古时期的崇敬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术,逐渐演变成殷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鬼神崇敬早在原始社会甚至之前的洪荒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敬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敬仰。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敬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敬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敬,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专业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施展神通等。他们一则手握神权,二则是帝王的老师和谋士,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是神权统治的代表时期。
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敬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敬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到春秋战国时期,上古宗教经历了显著的理性化演变,与社会文化知识的分化相结合。诸子百家尤以道、儒、墨为显学且当时的阴阳家、神仙家的大兴,对后世历史文化有巨大的影响。
至汉代社会因为战乱连年与汉朝统治的崩溃导致对宗教产生急迫的需求,于是原本儒学逐渐宗教化,此时也于传入新兴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需要一种适应国情的宗教出世为百姓解决痛苦的根源,战祸的伤痛,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敬、神仙追慕、阴阳术数终于与汉代所崇尚黄老的思潮逐渐融合;道教教派也于此时应运而生。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上古甚至洪荒时代之鬼神信仰;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千年流传下的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崇拜神灵,敬仰神灵,信任神灵,与神沟通,就必定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高不可攀的帝王贵族阶级走下高台,流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舍弃糟粕,取其精华,渐渐演变为道教极为重要的斋醮科仪。
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
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
道教的历史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历史2、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
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
汉顺帝时(永建元年丙寅-建康元年甲申[西元126—144年]),于吉(一说干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据信传自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编著的《包元太平经》)得到广泛传播。到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
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鹤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称,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与蜀地弥教结合,故称五斗弥教,后讹为五斗米教)。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发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道教的历史3、唐宋的兴盛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自汉晋以来一直隐而不显的道教丹鼎一派,由于汉钟离、吕洞宾等人的大力倡导,内丹之学始露于世。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此阶段不仅中国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借由迁徙与文化交流发扬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
在宋代的道教,信州龙虎山天师世系之受封,始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赐张正随为贞静先生。又据《宋史.仁宗本记》记载:天圣八年(1030年)五月甲寅,赐信州龙虎山张乾曜号澄素先生。到宋徽宗时,虽宠信道士林灵素,但对天师世系亦只给予一般封赠。
道教的历史4、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
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愿其勿要滥杀无辜,颇受成吉思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道教的历史5、清以后衰落
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清代开始,满清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1957年,中国大陆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可是正式出家的道教徒并不多。
目前中国大陆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近10万人,初步统计住观道士有近3万人,散居正一派道士约6万多人,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3万多座。道教组织有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
道教的历史6、台湾的道教
台湾道教基本上随着早期的汉人移民而来到台湾,日治时代末期,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教宫观屡遭损毁,必须兼供佛像或民间神祇才能得以保全,这种混杂现象延续至今,且导致台湾道佛不分的情况。
1949年,正一道的63代天师张恩溥辗转到达台湾,1969年羽化后,迁台江西省国大代表推张恩溥堂侄张源先为代理掌教,现居台湾嗣汉天师府。
2008年张源先掌教羽化,现任张天师为第六十四代天师张道祯。
现据台湾民政部门统计道教乃为台湾第一大宗教。
道教的历史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