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定调中国2017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6日在北京闭幕。会议明确2017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2017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7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定调中国2017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6日在北京闭幕。会议明确2017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连续第七年“定调”这一政策组合。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曾明确把“稳中求进”定为治国理政重要原则。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贯彻好“稳中求进”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会议并明确,要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分析人士认为,要坚持稳中求进,核心是稳政策、稳预期。作为宏观政策最重要的两大组成部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用稳定的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
2017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为2017年宏观调控做出定性,即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
赤字率和M2增速分别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最重要的量化指标。虽然量化指标尚未提出,但市场关注颇多。本专题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及广泛采访,前瞻2017年宏观调控的量化指标。
中债资信评估公司表示,2017年赤字率可能不会进一步提高,中央出于债务风险防控考虑,可能仍然是3%。地方政府分配到的新增债券规模会有所增加,但增长规模相对有限。
2017宏调量化指标猜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为2017年宏观调控做出定性,即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
赤字率和M2增速分别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最重要的量化指标。虽然量化指标尚未提出,但市场关注颇多。本专题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及广泛采访,前瞻2017年宏观调控的量化指标。
2016年,地方债放量发行规模超6万亿,包括1.18万亿新增债券和4.87万亿存量置换债券。
2017年地方新增债券,取决于2017年赤字率安排,以及中央和地方赤字规模分配。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出于风险考虑,2017年赤字率恐不会突破3%,分配上可能会向地方倾斜。不过,具体赤字安排,还有待2017年3月份全国两会审议通过。
按照财政部三年左右窗口期,锁定的15.4万亿地方存量债将陆续置换为政府债券。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将加大存量置换工作。据了解,原定于2018年8月份结束的债务置换工作,将在2017年加快推进,地方实际需要置换额度可能不会超过2016年的5万亿。加上新增债券,2017年的地方债发债规模或仍约6万亿。
2016年9月份以来,中央收紧地方债管理信号不断。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也指出,2017年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确保财政可持续。
有西部省会城市地方城投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预计2017年政府债务资金管理将趋紧,目前正在积极应对,包括提前准备偿债资金、投资所需资金,更多采用合规PPP模式融资等。
赤字率或仍为3%左右
2016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2017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不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没有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或阶段性提高2017年赤字率。
我国赤字率从2015年的2.3%提到2016年的3%,赤字规模达到2.18万亿,同比增加5600亿元。3%赤字率是欧盟为规范成员国财政行为的一个标准,业内人士表示3%并非“红线”,国际上不少发达国家实际已经突破3%的标准。
即便2017年维持3%的赤字率,随着GDP规模的增加,赤字规模也将增加。
中央明确2017年将继续加大减税力度,若赤字率维持3%,财政收支方面是否能平衡?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表示,中央和地方将通过科学、合理安排收入预算,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监管、加大盘活存量资金力度等措施,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能够有效缓解困难地区财政支出压力。另外,随着“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效应的显现,经济活力进一步显现,一些新业态等领域将带来现实收入的增加。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业内人士表示,盘活存量、减税降费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等在明年也被寄予厚望。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表示,从财政支出端发力有两个方向:其一,在促进创新方面,未来增长动力在于创新;其二,民生方面,在基础设施投资上,应多放开对民间资本投资。政府将所节约的资金用于二次分配,投向教育、医疗和养老等补贴方面。
在财政资金运用上,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明年的重点除传统扶贫方面外,要想方设法用“四两拨千斤”的逻辑去帮助相关领域投资增加。比如,在基础设施投资上能否有一些创新。“财政上拨一块钱,或用财政资金来担保,就能拉动四块钱、五块钱,甚至带动更多资金进入,光靠财政资金去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财政应起到杠杆、放大和担保作用。”
而对于财政存量资金和沉淀资金的使用,专家认为,有些财政资金使用缓慢,主要是因财政资金有严格规定,“打酱油的钱不能打醋。”因此,要让它灵活使用变得更有效一些,让基层有更多发言权。如果看不清某个村、某个县或某个地方到底需要“酱油”还是“醋”,就要把财政决定权下沉一些,这样的效果或会更好。
另外,在减税降费方面,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连平认为,2017年减税应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首要任务。今年1月至11月财政收入增长5.7%,低于经济增速。在经济缓中趋稳、经营效益下滑背景下,当前企业税费负担较重,制约经营发展。在今年全面推开营改增降低企业税负的基础上,明年要继续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
连平建议,可适当降低工商业增值税税率,推进各项税制改革,对部分新兴产业、转型升级较好的企业定向提供税费优惠。降费空间较大,比如继续降低社会保障费用,清理兼并名目繁杂的收费项目,减轻企业负担。短期来看,减税降费将直接减少财政收入,但从中长期看,能激发企业经营活力,提升经营效益,扩大征税基础,有助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
2017年货币刺激退居二线
据摩根资产管理统计,自2008年9月以来,为了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刺激经济增长,全球前50家央行总计降息690次,并开展了非常规货币宽松政策。例如日本央行,已持有超过45%的日本国债,对日本本土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的持有份额也超过65%。此轮全球货币宽松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可谓史无前例。
在这一轮全球央行“注水”中,经济增长仍然乏力,各类资产价格全线走高,收益率全线走低,超过三分之一规模的政府公债收益为负,资产荒现象不断蔓延。在2016年,央行可以说是几乎独自肩负了刺激经济的重任,但却没能收获赞扬,而更多遭到了市场质疑。
2016年下半年,当时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国投资界人士几乎人人预期低增长、低通胀将持续,资产荒现象将继续蔓延,且当时没有显著迹象预示利率将上调。
孰料,2016年年底美国总统大选后,形势迅速逆转。特朗普以黑马之势赢得选举,他所承诺的财政刺激、税收和监管改革,引发了更高通胀和增长预期的升温,并促使美元进入升息通道,进而影响全球。
模式转变财政政策将接棒刺激经济
“在多年过度依赖央行政策后,全球经济正面临模式转换,从之前低增长、低通胀的模式转向较高增长和通胀上行的轨道。美国的工资增速正在加快,中国的PPI显示通胀回归,欧元区的增长也上了轨道。鉴于特朗普的财政刺激前景、欧元区政治局势以及非常规货币宽松政策效果渐失,我们预计,在2017年,财政政策将有望逐步接棒货币政策来刺激总体需求。”
荷宝投资管理投资解决方案组策略分析师Peter van der Welle通过邮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其实,早在2016年9月底,日本央行放弃基础货币目标,转而推出“控制长端利率曲线”的政策框架,有观点认为该框架更加灵活,便于之后退出宽松。12月,美联储终于落实加息,
并暗示2017年将加息三次。欧元区方面,考虑到美联储2017年或将采取多次加息,加上欧洲央行12月议息会议已开始缩小单月QE规模,市场认为欧元区2018年左右逐步退出QE、告别零利率的时机已趋向成熟。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位市场人士认为,2017年将是转变的开始。
“发达经济体此前利用货币宽松政策,削减支出并积极去杠杆,但这也导致了基建老化,进而导致了民众生活水平下降,这也是民粹主义抬头背后的一大因素。目前,经济的基调已经改变:过去五年以来全球增长疲软,再通胀预期(即市场对于通货膨胀再现的心理预期)正在升温,在这样的环境中,央行的活跃度将下降,转而各国的财政支出将登上前台,2017年将是一个开端。”Unigestion全球宏观经济研究主管Florian Ielpo通过邮件对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Unigestion是一家总部位于日内瓦的资产管理公司,目前管理规模为200亿美元。
“2017年,全球央行将需要把刺激经济的接力棒交给财政当局,这在日本已经开始了,美国也即将拉开大幕。”法国外贸银行亚太首席经济学家Alicia Garcia Herrero通过邮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通胀全面走高前各国央行政策料将分化
不过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仍将比较分化。
“我认为2017年全球的货币政策还将处于分化局面,主要是美国和其他国家央行政策的分化。在通胀没有真正走高之前,预计是美国独自加息;若通胀切实上升,其他央行才会跟随加息。”渣打银行中国财富管理部投资策略总监王昕杰通过电话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1月5日,美联储公布去年12月份会议纪要显示,几乎所有联储决策者都认为,特朗普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可能将推升通胀并促进经济。不少与会委员预计,联储将会以更快的步伐升息。
“虽然上述美联储的表态比市场预期的更为鹰派,不过强美元和极高的政治风险或将使得美联储加息少于三次,我们预计美联储将加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Welle表示。
而在Herrero看来,美联储在2017年将加息三次,“预计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按兵不动,这要感谢美联储,缓解了前两者此前紧张的立场。”
Herrero通过邮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其他几位接受采访的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欧洲和日本央行没有很积极地去考虑货币政策的转向,从最近一次议息会议的表态来看,为了延续目前相对宽松的政策,欧洲央行甚至延长了购债计划。在没有看到明显的宏观变化前,我们认为2017年这两大央行将延续2016年的立场。”王昕杰说。
在Welle看来,对于欧洲央行来说,前路似乎更为复杂。“因为该地区的核心通胀仍然很低,政治风险还是很高,所以欧洲央行鸽派的2017年政策指引是意料之中的。不过,随着再通胀信号的增强,未来一年关于欧洲央行削减宽松规模将成为市场的热议点,这是无法避免的,料将挑战其鸽派立场。”
此外,也有观点指出,在欧洲充满政治风险的2017年过去之后,预计欧洲央行将逐渐退出经济刺激领域。
2017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