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06 13:18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心理教育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心理教育论文篇1

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摘 要】 本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 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 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 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 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 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 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 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 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 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增强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 张建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9):78~80

初中心理教育论文篇2

浅谈初中教育的心理教育

摘要:本文从社会的现实要求、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初中心理教育的现状出发,探索我国初中心理教育的现实定位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教育

初中生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需求,系统、科学的心理教育,能够帮助他们设计人生初步目标、学会人际交往、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健全的人格,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一、实施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初中生独有的特点需要加强心理教育。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2-15岁,处在青春期向成年期过度的时期,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社会阅历尚浅,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严重的可能会使他们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这就需要加强心理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控的能力和方法。

(二)实现教育的目标需要加强心理教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把学生培养成独立健康的个体,同时也要培养他们成为健康的社会人。初中生由于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往往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我,其独立性常常与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规范相冲突,很容易与身边的人和环境产生冲突。有的学生无法认清和抵御社会的不良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或深陷险境,有些学生困因难以承受考试和升学压力而放弃生命等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发展规律和社会要求积极的引导。

(三)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加强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系统的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情趣和远大的理想,能够解决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和维护心理健康,能够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只有把心理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目前心理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一)部分学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初中阶段,一方面由于心理教育的成果不能量化,难以考核,一些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把考核当做工作指挥棒;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基本处于被支配状态,难以凸显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这两方面造成部分学校忽视心理教育,把心理教育当做摆设,导致学生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自己成败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其他素质的提高。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生活自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很差,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这些问题在大学及以后阶段充分暴露出来,表现为不能够合理的支配学习和生活,缺少计划目标和进取心,浑浑噩噩,空虚无聊。

(二)目前心理教育缺乏系统性。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也开设了部分心理教育课程,但往往流于表面。心理教育是需要长期关注、潜移默化的过程,他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单单通过几节心理讲课或者讲座很难取得效果。

(三)目前心理教育缺乏针对性。在教育方法上,一些学校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不顾对不同年级、不同个体的差异,采取"一刀切"式教育方法,把一切标准生硬的塞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片面的选择古今中外成功励志故事教育学生,不能从身边的人和事出发,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起到反作用。

三、加强心理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

教师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社会行为及心理健康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要注重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念。作为教师,要全面、客观的看待每一名学生,既要看到他们尊重老师、乐于接受教育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的一面,要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要将教师的身份和朋友的身份融为一体。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教育的培训。心理教育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作用,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价值。

(二)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科学规划人生目标。

"三观"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规划是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作出一种预先的策划和设计,包括个人自身规划、事业规划等等。正确的"三观"和科学的人生规划能够有效的挖掘学生潜力和创造力。初中阶段是"三观"形成和规划人生的开始和关键期,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耐心启发诱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理想,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指导,制定人生设计计划和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意志教育和情感教育。

在意志教育方面,结合身边的事情,教育和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现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会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矛盾的方法,做到在逆境中不垂头丧气,在顺境中不骄傲自满。如结合某次考试或活动,让学生明白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对成功的要及时总结经验,对失败的要分析原因,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在情感教育方面,要通过开展谈论、课外实践和电视讲座等活动,如组织讨论"我眼中的责任"、开展帮扶老人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观察和倾听,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四)要注重加强人际关系交往教育。

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个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良的人际关系能够导致自卑感、孤独感等问题,甚至会对学生以后的适应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加强人际关系教育,可以通过"学习一帮一"、足球比赛、爬山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可以通过"父母的一天"等活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和体察人。使每个人都能够乐于与人交往,形成尊重、宽容和谅解良好心态。

参考文献:

[1]姚先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仁[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崔景贵.转型与建构:心理教育范式的发展趋向[J].上海教育科研

[3]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误区及其匡正[J]思想·理论·教育

初中心理教育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