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发布时间:2017-02-22 12:34

加强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建设,是深化高等旅游教育改革、提高旅游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旅游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一:浅析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

[摘要]: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游的内在动机,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旅游文化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旅游文化,概念,内容,地位,作用

 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指人类通过旅游活动改造自然和环境自身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最外层是物质文化,包括作为旅游客体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附加其上的娱乐设施,为旅游文化主体服务的交通工具、饭店和其它设施及旅游纪念品等,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感知和器官感受到的物质形态。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制度文化是旅游主客体所处国家的管理部门或有影响的大旅游商制定的各种法律、规章及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旅游行为文化则指旅游主客体在旅游活动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行为,如礼俗、礼仪、民俗等,它实际上是旅游或旅游经营者的个体自发性行为,是其内在的价值观念等因素在其行为中的表现。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心态文化,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上的表现,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物质文化是旅游文化的物化,能够直接为人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于模仿和创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须在物质文化背后体现出创造者的一种精神、观念、追求。精神文化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必须有意识地外化于物态,才能为人所感知,从而使自己观念、追求、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因此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的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行为文化对于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等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

 池州自唐设州置府已有1380多年历史了。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渊明、李白、杜牧、苏东坡、岳飞、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曾驻足池州。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湘文化碰撞、交融、嬗变而最终形成的九华文化,就是池州这座城市的“神韵”所在。池州的特色文化有池州傩文化,文南词,青阳腔等。池州傩、青阳腔已经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池州的重点旅游景区有佛教名山九华山、千年名村杏花村、飞鹤湿地升金湖保护区、诗仙之河秋浦河风景区、人文名山齐山、追寻五柳东流古文化区、运动休闲地平天湖旅游度假区、漫步城区百荷公园等等。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

 (一)从旅游主体看,文化因素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美国旅游美学家罗伯特·W·麦金托曾将旅游动机划分为几种基本类型: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和地位以及声望方面的动机。不管是哪一种类型,求知、求美、求新等文化方面的追求,总是一种主要的旅游动机。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旅游者求新、求知、求美的文化的动机是出自人类的天性,出自人类“远方崇拜”的特征。所谓“远方崇拜”就是人类对眼看不到、耳听不到的远方有一种天生的渴求和向往,生命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不断追求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生命本身正是在这种不断求取与外部世界和谐的审美感应的漫长过程中,获得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远方崇拜”所产生的探险精神,是人类不断开拓前进的动力。目前,在我国,具有强烈旅游欲望且具备承担旅游开支费用财力的大多数人还是城镇居民。对生活在被钢筋混凝土建筑所包裹的大中城市里的人们来说,外出旅游更是大有成为生存必要措施的趋势。为调节在竞争中疲惫不堪、浮躁不安的心灵,避开日常生活中追名逐利的喧哗与骚动,许多城市中人选择到广大农村城乡中去,甚或深入到穷乡僻壤,从民俗所蕴含的传统中汲取智慧,通过对异地的人情物理的体验来充实自己。

 (二)从旅游客体来看,文化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

 旅游资源不外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是天赋的,但一般都经过人类的开发利用,将景观中的寓意和寄托着人类情感提炼出来,打上自己所处社会的文化印记,其中构成我国自然资源精华的名山大川,如泰山、黄山、峨眉山、长江三峡等景观,实际上已是“人化”了的自然,它与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已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人文资源的文化内涵是其固有的,重要的是进行保护和发掘整理工作。如西湖的“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东方“美女”风采,给人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为之神往;武候祠的“出师未捷身先死”悲壮与概叹,弥漫着思古之幽情,极大地感染了旅游者。众多古迹在历史上屡毁屡建,历尽千百年的沧桑而不衰,至今仍为旅游圣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之融为一体的名人名篇的永恒魅力。景以文显,文以景传,相互映衬,共同传递着强烈的旅游文化信息。

 (三)从旅游媒体看,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

 号称“无烟工业”的旅游业,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它之所以被称为“无烟工业”,是因为它的产生和发展从古到今都得力于文化的因素,它根本是以文化为依托,在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大厦。旅游业是以该国、该地区、该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游客,取得收益的文化经济。相对于国外游客来说,旅游国独特奇异的民族文化、人文古迹更是令他们惊叹不已、流连往返。因此,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不是别具一格,具不具有吸引人前来觅踪的魅力,实在关涉旅游经济的兴衰成败。与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我国旅游业经过十多年的长足发展,经历了“九五”以前以经济型为特点的发展阶段,这是历史的必然。今天,我国旅游业初具规模,逐步从经济型旅游转化为文化型旅游经济,这也与人类旅游发展和世界旅游潮流相适应。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一半以上的国际旅客是为了参观有关文化遗迹或文化娱乐和艺术欣赏而来,最受他们欢迎的文化吸引物是历史纪念地。文化吸引物的名声和坐落位置对于文化旅游产品的销售量有较大影响。对17种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潜力调查也表明,其中人文考古旅游占据榜首,为75%左右。目前,文化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市场方兴未艾,处于培育的初级阶段,是21世纪的旅游业主要发展方向。因此,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经营项目应以满足旅游者所购买的对旅游景点的精神文化享受为目的,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和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较好地解决旅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这既是与世界旅游接轨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旅游以文化为内核的历史传承。可以说,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核、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游客的文化素养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可预见,随着我国旅游业乃至世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旅游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正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整个世界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及兴衰成败。

三、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

 (一)宏扬旅游文化,有助于更好开发旅游资源增强我国的旅游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优势,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

 1.赋予自然景观以文化内涵

 自然景观是天赋的,人们并无加工雕琢的权利,赋予其文化内涵是指人类将自然景观作为某种精神理念或情感的载体,从而使自然人格化、理性化、神化。在人类不能解释自然现象的早期阶段,许多自然景观都是在自然崇拜中被作为祭祀仪式的场所而得到初步建设,继而在宗教徒的宗教活动和文人的审美活动中得到大规模开发,山水诗和山水画等艺术创作为自然美溶入了诗情画意和意境美因此,我国的自然景观是一种“人文”的自然,它不光有自然美,还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例如我们在游览一些名山大川的时候,会有一种如读史书的感觉,山水之间弥漫着中国文明的空气,积淀了华夏文化的精髓如果不能揭示这一深厚的文化内涵,就不能开发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和价值。

 2.保护人文景观的文化氛围,深入挖掘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

 人文景观是一方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人类文明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直接表现。人文景观的魅力在于它的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特殊性和传统性。民族性是区域文化异向发展的产物,形成区域文化的差异性。旅游者决策行为研究表现,与旅游者所在地文化差异越大就越易于被选择。文化开发的民族性即是以发掘民族的个性文化为目标,为旅游者营造一种异域异族风情的文化氛围。艺术性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艺术的生命力超越了时空限制,不论何时,旅游文化的开发都应重视其艺术品位的提高。神秘性不完全是宗教文化的范畴,诸如阴阳五行太极八卦、风水学说等东方神秘文化遗产,在相应的载体上都具有旅游开发价值。中国许多人文景观或多或少渗透着神秘文化成分,这种神秘性也是一种永恒的旅游吸引。特殊是文化个性的概念,旅游文化的开发强调个性的塑造。对于民俗文化而言,随着社会发展更需要“特化”。传统性是文化历史价值和体现,能形成传统则说明其历史文化的生命力。

 3.有力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以文化为依托,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之所以成为当下世界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之所以能蓬勃发展,是因为它的产生和发展从古到今都得益于文化因素,以文化为依托。旅游活动的内涵是它的文化性质,今天的旅游业,无论其外形还是内容,只有当它体现出本国的文化特点时,才能吸引游客。因此,最富于民族文化特点的旅游项目,往往是最受欢迎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旅游资源的精华,也是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的品牌,更是促使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文化是旅游业的支柱。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资源的独特和富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因此,旅游及相关行业,除了应当不断地改善物质条件外,还必须不断地充实其文化内涵,为广大旅游者提供文化内涵丰富的产品,这样才能对旅游业发展起到品位的提升与运作的推动作用。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是靠多元化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的旅游服务,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的旅游发展。只有通过对旅游活动内涵的扩大,才能开拓新型旅游文化,实现旅游经济价值和效益。因此,可以说,旅游经济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内在文化的发展和以此为基础竞争的致胜。

 据统计,1994来华入境海外旅游者达4396万人次,国内旅游者4.5亿人次,旅游创汇73.2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950亿元人民币,两项合计折合人民币160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9%。旅游业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成为中国近年来发展旅游业的最大特色和主要经验这一。例如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借助于旅游,利用文化搭台,唱经贸戏,带动整个潍坊地区经济的起飞。此外,山东曲阜的“孔子文化节”、东北通化的“葡萄酒节”、四川的“国际龙舟节”、荷泽和洛阳的东西牡丹盛会等等都是把中国的古老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之片面强调旅游的经济特征,摒弃旅游的文化特征,将会造成旅游的畸形发展。

 (二)宏扬旅游文化,有助于提高我国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个服务质量旅游行业内部包括许多部门和企业,如饭店、旅行社、各旅游景区景点等,高水准的经营管理工作是旅游行业的灵魂和创汇达标的保证。

 1.从旅游饭店看,旅游文化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个宾馆,出售给客人的不仅是客房,更重要的是热情周到的服务和文化氛围。这就要求宾馆的管理首先要讲究科学,形成特色,然后才能吸引客源。北京的黑土地酒家,抓住知青情结,突出兵团特色,创造特殊的文化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上海的静安希尔顿酒店,主要接待商务旅游的客人,在文化氛围上就与之相适应。在宾馆管理中,尤其要注意饮食文化与服务文化的建设。上海锦江集团所属的饭店系统,近年来对传统的饮食文化进行发掘整理,不断进行不离其宗的改良创新,形成了适合上海及国外宾客口味的高雅精致的上海锦江菜流派,受到客人的好评。反之,许多大酒店设备先进,服务也不错,但游客却抱怨说:“我好象不是在中国”。在宾馆管理中,如果不注重文化品位、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以为只凭设备先进,就可以“皇帝女儿不愁嫁”,是很难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的。

 2.从旅行社看,旅游文化有助于提高导游的素质

 在旅行社管理中,导游人员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游客能否达到旅游的目的。一次几名日本游客在杭州旅游,就餐时对安排的“东坡肉”这道菜不感兴趣,导游小姐针对他们的思想顾虑,饶有兴致地讲述了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发明这道菜的故事,说明这道菜的特点是肥而不腻,富有营养,劝大家尝一尝,客人听后,跃跃欲试,吃过之后赞不绝口,并表示下次来中国还要再吃“东坡肉”,可见文化的作用是多么大。

 3.从旅游景区景点看,旅游文化是旅游景点上档次、树形象、形成效益型增长的重要途径。在景区景点的管理中,文化素养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发和营建旅游景点,更要讲求文化特色。继深圳“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取得成功后,各地纷纷仿造的微缩景观开业不久就“门前冷落鞍马稀”,正是不讲求文化特色,不注重文化创新酿成的苦果。在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将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因为随着经济、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旅游景点的需求,趋向于文化性强、科技水平高、更富于参与性。为适应这一要求,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和投入要加大力度,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

 (三)发展旅游文化是宏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各国人民热爱中国,对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是我国旅游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事业,其核心就是要在旅游中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把开发重点放在宏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其中精神文明建设显然位于不可忽视的地位。旅游是人们在温饱问题得到基本保障之后必然产生的愿望和行动,并且人们通过旅游去追求的恰恰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生活的丰富。特别是实行双休日以后,人们的空余时间增多,就更需要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去充实;而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旅游被认为是最佳选择。

现代旅游非常重视参与性,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一般欣赏,而是要更深入到旅游的人文环境中。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博物馆、文化宫、剧院、体育场名人故居、纪念馆等,既是旅游文化的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窗口,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来参观访问或亲自参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犹如巍峨屹立的山岳和奔腾不息的江河,千百年来一直感召和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田,塑造着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发展旅游文化,让旅游者通过游览祖国的壮丽河山,欣赏领略祖国的悠久历史文明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近年来,“重走丝绸之路”、“重行万里长征路”等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的开发,深受国内游客的欢迎,既使旅游者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又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国外游客来说,发展旅游文化,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开放的中国要走向世界,就不能忽视旅游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旅游,作为一种民间的、非官方的外交活动在发展国际关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异邦文化,增进彼此间的了解,缩小彼此间的差异,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可以说,旅游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人类创造一个和平的生存空间。

 综上所述,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经验之一。

 再次,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旅游文化大量地体现在旅游业的管理者及其从业人员身上,其文化素质的优劣、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者能否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而未来的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服务的需求更趋向于文化性强、科技水平高、富于参与性的项目,因此,旅游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必须相应地提高,才能与国际接轨,适应时代的要求,使中国的旅游业立于不败之地。最后,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但又影响全局。

 旅游企业若不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的需要,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由于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应。名牌是旅游业竞争中的一种无形力量,更是促使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总之,中国旅游业要获得较大的发展,立于世界旅游强国之林,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南。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蕴和灵魂,是中国旅游业保持中国特色、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旅游文化在现代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旅游业要取得大的发展,必须重视旅游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谢贵发,华国粱.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明煊,胡定鹏.中国旅游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3]秦永红.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经济[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10)

[4]贾祥春.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复旦学报,1997,(3)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二:旅游文化翻译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论文导读:文化需要传播,优秀的文化会让人争相传诵,以致流芳传世,旅游文化亦如此。作为重要的对外宣传方式之一,旅游文化的传播涉及到文化的翻译。中国旅游翻译的原则是介绍中国文化,吸引国际游客。

关键词:旅游,旅游文化,文化传播,翻译

文化需要传播,优秀的文化会让人争相传诵,以致流芳传世,旅游文化亦如此。作为重要的对外宣传方式之一,旅游文化的传播涉及到文化的翻译。中国旅游翻译的原则是介绍中国文化,吸引国际游客。旅游文化的翻译不应该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应该是文化层面的诠释。旅游翻译应顺应跨文化交际和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从单纯语言形式的对比和转换上升到文化分析和对比的高度,揭示语言形式与文化隐喻和蕴含的深层含义,真正使翻译活动成为跨文化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打响自己的品牌、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旅游与旅游文化翻译的概念。 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属于专业翻译,即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旅游翻译属“呼唤型”文体,主要有传递信息、诱导行动的功能。旅游翻译涉及旅游相关的资料与所有文本,包括广告、书信、旅游日程安排及旅游条件书、景点介绍、通知、电讯、有关合同、旅游标语等内容,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地理、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甚至生物学、动植物学、生态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知识,需要译者除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多学科知识,最起码也应对上述学科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而旅游文化翻译是外国旅游者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其翻译质量对于宣传中国、树立中国的对外形象、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中国国际旅游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旅游文化翻译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旅游与旅游文化翻译现状不容乐观,国内旅游翻译良莠不齐,问题颇多,存在拼写遗漏错误、语法错误、中式英语、用词不当、语言累赘、文化误解等错误。此外还存在简单对应,生硬对译,信息传递不够准确、不够完整;望文生义,内涵把握不准确,导致信息传达错误;用词错误、不规范或语句错误;过多的拼音音译替代翻译法让人难以理解;粗制滥造,影响旅游地形象。由于上述旅游翻译问题,使得信息传递不准确、不完整、甚至错误,破坏游客的兴致甚至导致心理反感,游客无法准确了解景区、景点及旅游地的产品内容、产品特色、历史和现状,这就可能会导致游客的认知错误,从而降低景区、景点及旅游地的品位,损害其形象,降低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为此,旅游文化翻译要考虑交际意图和读者的认知,也要顾及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注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三、旅游文化特色与翻译原则。

旅游翻译作为实用文翻译的一大类别,其目的是为外国读者或游客服务的,旅游翻译是,其目的除了传播信息外,更要将一国的旅游文化通过翻译传递给另一国读者或听众,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诱发潜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人文或自然景观等产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其购买旅游产品的欲望。在翻译时如果没有考虑并妥善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旅游翻译不应该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应该是文化层面的诠释。旅游翻译必须站在跨文化的高度,从跨文化的视角来对待旅游英语翻译。旅游材料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具有强烈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它包括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艺术心理、法律、道德、风俗及社会成员间的交往习惯等。自然景观大部分又含人文景观,它们往往与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典故传奇等密切相关。这些特点对旅游翻译提出了特殊要求,即译者不必追求译文在语言形式上与原文对等,而应该根据中外民族之间的文化、历史差异,力求译文与原文蕴含的意义和功能相应,用符合译文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形式表达原文的意义,使译文尽可能取得近似原文的读者效应。笔者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意义,译语应在语言维、文化维、语用维、交际维等与原语保持高度一致。文化作为翻译意义传递的难点,译者应平衡双语的文化,以目标语读者为对象阐释原语,使读者在看译文时能得到和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为此,译者不仅要对原文作者负责,还要对译文读者负责,尽可能消除文化误译,填补文化空缺。

四、旅游文化翻译的策略。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源头和潜能。然而恰恰是旅游翻译蕴涵的文化因素给旅游文化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旅游翻译是一种文化解码,光有语言的对比和转换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段落等语篇层面上的文化。由于文化差异极可能导致旅游文化交际的障碍。旅游文化翻译以传播中国文化,吸引游客,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为宗旨,旅游文化翻译特有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必须准确理解原文意图,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选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恰当表达原作内容。对于旅游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应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决不可跟着原文亦步亦趋,做到增减有度,进退中绳,娴熟自如地对译文灵活处理,以成功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旅游文化翻译应顺应语言使用的语境,根据不同的任务性质,重视读者与译文,在透彻消化、理解原文的前提下,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化词汇和信息要有很强的文化敏感性,动态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本着以文化翻译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的翻译原则,弄清楚译文的目的、意图与效果。译者可以发挥译语优势,灵活变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全译、摘译、改译、提要增删、解释、增加、类比、删减、释义、改写,也可以是直译、意译,或归化、异化,或是这些翻译手段的综合,因事制宜,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使译文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使外国读者和游客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以期达到传达旅游文化信息、宣传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传递文化,发展吸引游客,发展经济,尽可能传递旅游“呼唤功能”的意境美、诙谐美、简约美、形式美等审美效果。

旅游文化翻译不但要逾越语言的障碍,还要跨越文化的鸿沟。中外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各民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风情绚丽多彩,在翻译过程中,让外国游客在欣赏我国名山大川之余,更能领略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认知和了解,是每一位翻译工作者应为之努力的。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注意译文的可接受性,营造一个和谐的、易于沟通的旅游环境,使旅游翻译更好地为宣传中华民族、弘扬中华文化服务。随着中国与各国的交往的增加,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出境旅游等的市场更为广阔,这种跨文化旅游要求旅游业加速培养熟悉国际惯例、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以适应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赖余. 健谈旅游资料的英译〔J〕. 中国翻译, 1986,(1):23-25。

2、陈普. 也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国翻译,1987,(3): 36

3、冯庆华. 使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陈刚. 跨文化意思-导游词译者必备〔J〕. 中国翻译。2002,(2),38-40

5、刘慧敏,杨寿康. 从文化角度看旅游资料的英译〔J〕.中国翻译, 1996,(5): 10-14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1.中国历史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论文范本

2.中国文化发展浅析论文

3.攀枝花旅游文化英语译介研究论文

4.浅谈民俗文化论文

5.剪纸在旅游文化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6.旅游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