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总监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01 11:28

财务总监是现代公司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顶尖管理职位之一。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财务总监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财务总监论文篇1

财务总监更换研究

[摘要] 高管人员更换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财务总监更换研究的基础上,对财务总监更换过程中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变化进行了相关分析,由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财务总监更换 可操纵应计利润 对策

一、研究背景

自2001年下半年起,美国爆发了一系列财务丑闻,公众对财务行为的不道德尤其是为营造盈利假象而作假的行为异常痛恨。为此,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萨班斯法案》的颁布。该法案要求公司CEO(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在提交公司定期财务报告时,必须对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个人名义做出保证。财务总监在公司财务报表真实性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西方的研究中,大型企业或者跨国公司高管人员的更换通常是实务界非常关心的一个议题,同时也是学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高层的更换往往会伴随着盈余管理现象。由于经营现金流量的可操控性不强,而应计利润项目相对弹性较大, 高管人员常常通过调剂可操纵应计利润来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Strong & Meyer(1987),DeAngelo(1988),Murphy & Zimmerman(1993)等国外学者对高层变动的大量研究发现:高管人员在新上任的第一年里存在着明显的调减盈余的行为。Geiger & North(2006)研究发现新任财务总监上任的第一年,公司的可操纵应计利润明显的减少了。我国学者朱红军(2004) 研究发现,高管人员的更换带来显著的盈余管理。李常清(2005)在对中国财务总监更换的缘由和市场反应进行了初探性研究,分析发现财务总监更换后公司的业绩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二、理论分析

1.委托代理理论

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委托代理关系大量地表现为股份公司中资产所有者和企业最高决策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高管人员追求的是自身经济利益,而股东追求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他们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由于股东已经授权,不便也不可能过细干预,因而对高管人员的努力程度等信息的了解是有限的,且往往是表面上的,这样就形成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将导致股东无法准确地辨别企业的经营绩效是由高管人员工作的努力程度还是由一些高管人员不能控制的因素所造成的,无法准确地判断代理人是否有能力且尽力追求股东的利益,因而也就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财务总监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就会通过控制自己所掌握的财务报告方法,调整可操纵应计利润来影响财务报告中的盈余数字,使其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2.公司控制机制

公司的控制机制指的是联系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各种厉害关系人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弥补各利害关系人在信息的不对称性、契约上的不完善性和责任上的不对等性,以平衡各当事人在权利、责任和利益上的相互关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合理统一。现代公司的控制机制包括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控制机制。当存在有效的外部控制机制与内部控制机制时,由于有损股东的利益,经营业绩不佳的高管人员将被董事会更换。上市公司对业绩的考核主要是运用会计业绩指标。公司经营业绩越差,管理者被变动的概率越高。经营者为了追求财务指标的实现,常常会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并伴随短期投机行为,忽视股东财富的增加。由于中国没有建立起活跃的购并市场,以接管威胁为代表的外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很难发挥作用,那么公司就更需要依靠内部控制机制来监督和约束管理者。

三、理论假设

以往研究发现,平均看来财务总监在离任前有动机去调增可操纵应计利润。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向市场树立一个积极的形象,为了使个人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持其同公司的雇佣关系。在竞争性经理市场上,经理的市场价值取决于其过去的经营业绩。Mian(2001)研究发现,财务总监的更换往往是对其先前较差的财务业绩的惩罚。财务总监为了保全其职位,将会有极大的动机通过调整可操纵应计利润使得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有良好的形象。相反,新任财务总监则会有动机去调减可操纵应计利润。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业绩表现,以证实其经营才能和对公司业绩改善的贡献强于前任。

继任高管人员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提拔内部经理人(简称内部聘任),二是从外部引进一位经理人来担任新的高管人员(简称外部聘任)。Parrino(1997)发现新任CEO上任后会因其不同的来源而相应有不同的财务业绩,外部聘任的公司财务业绩的变化远大于内部聘任的公司。第一次进入公司的财务总监可能会给公司的财务方面带来显著不同的观点。这些在财务报告上不同的观点将会导致对现存的政策的大量修改,从而导致在其上任后通过可操纵应计利润来降低利润。

四、治理对策

1.完善激励机制

在事前与高管人员签订建立在可观察变量的激励合约,来实现把对管理者专用性投资的报酬(年薪、股权或期权等)建立在企业业绩等可证实的指标上,从而使经理人在一定程度上,按照投资者的利益行事的一种激励手段。它可以采取股权、股票期权、业绩股份等多种形式。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减持国有股,改变国有股权“一股独大”的局面。建立健全独立董事运行机制,真正起到制衡智能、监督约束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的作用。

3.加强外部监管

推进证券市场监督政策的市场化改革。证券监督部门应根据国家经济形式和改革趋势及时调整监管政策。在制定监管指标时不应该只考虑单一的净利润指标,应该结合其它的因素,比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指标。同时也应该完善审计监督制度,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加大其过失成本,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郑志刚:外部控制、内部治理与整合―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南大商学评论.2006(2),74~101

[2]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2)

[3]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会计研究,2000(9),37~42

财务总监论文篇2

浅析财务总监制度

摘 要:我国现行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由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构成。外部监督主要以企业主管部门和政府监督部门为主体,进行定期的或一次性的审查监督;内部监督主要以企业的财会部门、审计部门、监事会和职工代表大会为主体,进行经常性的监督。

关键词:财务总监 制度分析 监督机制 具体方法

一、为什么要实行财务总监制度

从理论上看,现行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在具体实施监督的运作中,却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l)作为监督主体的政府主管、监督部门和被监督对象的国有企业及其负责人实际上都处于代理人的地位。

(2)地方政府、政府监督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利益的相关性和依赖性,不利于监督作用的发挥。

(3)监督主体和被监督对象的信息不对称。由于财务监督是一项极为细致复杂的工作,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的间接管理,不足以获取直接监督所需要的信息,政府部门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处于信息劣势。

(4)在企业内部,赋予财会、审计等内部职能部门以监督厂长(经理)财务行为的制度安排,与企业管理的层级原则(下级服从上级)相悖。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要由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来监督其领导――经营者,并不具备有效的操作可行性。

因此,国家政府部门为强化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提出改进财务监督的管理办法,财务总监委派制即是其中最主要办法之一。财务总监可以协助决策层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负责其职能领域内短期及长期的公司财务决策和战略,对公司中长期目标的达成产生重要影响。

二、财务总监制度的分类

为了防止财务监督失灵和所有者权益受损,约束经理人经营行为,降低财务风险,就要有财务总监的监督机制。总的来说,财务总监的监督主要可分为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两大类。

所谓事前监督,就是防患于未然的监督,而事后监督是指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和考核、衡量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

(一)事前监督机制

事前监督机制的第一种表现形式就是经营者经营责任的自动履行机制。经营者自我履行既是普遍的,又是有限的。经营者对剩余权的控制是自我履行的核心,经营者的工作努力程度与剩余控制权相关,即经营者为自己工作不需要他人监督。第二是财务预警分析机制。企业营运平稳,财务风险低的经营者,即使提出的利润率较低,应该会比企业营运冒进、财务风险高的经营者有利,这样才会使经营者的履约有可靠的保障。第三是限制经营期限和违纪行为。当企业所有者聘请企业管理时,即可对经营期限做出限制,控制经营风险。如果经营期限短,经营者考虑的是流动性强的资产投资,风险就比较小,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价值不至于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利于财务总监对履约风险的掌握。第四是对经理人的目标控制和年薪制。目标控制中的经营目标确立及建立相关控制系统属于事前监督机制,可以促进经理人自我履约,为事后监督奠定了基础。年薪制与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相结合,年薪标准的确立既是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按绩效兑现的尺度。第五是限制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限制经营者条款的基本内容包括:

(1)对提供贷款保证、债务担保、资产抵押的限制;(2)对大额现金提取的限制;(3)对转账支付款数额的限制;(4)对处置不良资产的限制;(5)资本性支出的限制;(6)对经理人收入的限制;(7)对特殊事项的限制等。财务总监限制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介入企业治理,一方面保障了所有者权益,另一方面促进了经营管理层的职业化、市场化。

(二)事后监督机制

第一种事后监督机制就是履约评价机制。财务总监从财务角度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来评价履约情况。履约情况可分为履行、基本履行、不履行和极不履行等。财务总监将履约情况向其委派者报告,并视其履约程度改变监督方式及监督力度。若评价中发现失职、违纪等,应分别不同强制性程序,失职按约定惩罚,而违纪是依法裁决。第二种事后监督机制是清算与重组机制。现代企业解散或破产具有高度风险,相比而言,企业破产而产生的风险要更强于企业解散而产生的风险。财务总监监督清算与重组,能够比较有效地保障投资者权益。第三种事后监督机制是对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的监督机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公司中,经理人掌握着很大的决策权,由于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和经理人的经营行为的难以观察性进一步增加了经理人对企业的影响力,所以指望经理人不折不扣地服务于投资者目标,履行契约是不现实的。相反,经理人会凭借其经营权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导致经营效率低下,财务状况恶化。经理人的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必然会影响公司财务情况,进入财务总监的视野,以便实施监督。财务总监的监督机制,无论是事前监督,还是事后监督都能产生相应的作用。但是不能采用单一的机制,应该将机制配合运用,并辅之以切实可行的制衡手段,遏制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保障所有者权益。

三、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监督机制的具体方法

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现象是有目共睹的,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监督,但国有资产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流失。监督机制的问题,反过来又影响到财务正面作用的发挥。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监督机制过于单一,缺乏多种监督和多重监督,造成所有者权力缺位和经营者权力越位,混淆了法人财产权和经营管理权的界限,从而使得监督机制失灵,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严重偏离。因此,我国财务总监需要在自发履行、预警分析、限制违法、目标控制和年薪制等事前监督机制上下功夫,同时把履约评价、清算与重组,对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等事后监督机制结合起来。

经营者的自动履行机制是保障所有者权益的基础,但在我国却严重缺乏。究其原因,是自我约束机制和声誉机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严格的自我约束很难是经营者的首要选择,其甚至铤而走险放弃自我约束,任利欲膨胀造成经营失败。声誉机制尚未起着约束作用,由此引起,经营者不顾声誉受损,甚至以牺牲声誉为代价,换取私利。我国企业目前对声誉并不重视,其背后有体制原因,也有市场不规范的原因,还有企业产权方面的原因。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程度低,也使得经营者不重视声誉资产,国有企业不如集体、私营企业的原因之一是经理人的声誉机制。因此,目前通过财务总监的监督,使声誉机制发挥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财务预警分析在我国没有作为一项监督机制运用,可以说是监督中的空白。财务预警分析方法通常有偿债能力分析法、埃特曼模型等,埃特曼模型提出了判断企业财务失败的临界值为2.675,即临界值大于2.675,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反之,表明企业存在财务危机,值越小发生财务失败可能性就越大。由于财务预警分析在事前进行,因此,预警的财务失败并不意味着企业破产,而根据其程度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增加营运资金、债务重组及财务改组等,以此来保障所有者利益。

限制经营者的违纪行为,是我国向国有企业选派财务总监的初衷,但是在监督技术层面需要完善,如财务总监与经理人之间监督关系可表示为:第一种:财务总监监督经理人,经理人不监督财务总监。第二种:经理人监督财务总监,财务总监不监督经理人。第三种:财务总监不监督经理人,经理人监督财务总监。第四种:财务总监监督经理人,经理人监督财务总监。

目前,我国财务总监制度上大部分选择第一种,同时还需要引入第四种。因为财务总监是所有者委派的,经理是所有者聘任的,通过相互监督提高监督效率,可以防止监而不督现象的出现。

业绩目标控制和年薪制。在我国,业绩与年薪并非密切相关,特别是国(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84页)有企业的业绩与年薪挂钩更为复杂,现实中业绩平平,甚至业绩差的经理留任为数不少。为什么业绩差的企业中,经理人被解聘的情况比较少呢?可能的原因之一,是难以找到一个更合适的继任者。解决的方法是提高和推动总经理创业冲动,实行业绩与年薪相联系的办法,果断开除业绩差的经理人等。在年薪形式上,股权应占有一定的比重,让经理人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更为紧密。

在我国的业绩评价中,存在着重财务指标评价,轻非财务指标评价,并且有对企业的业绩评价代替对经营者评价等缺陷。由于评价指标以财务指标为主,被评价者就在财务指标上做文章,粉饰业绩,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这是业绩评价机制必须注意的问题。在评价对象上,应区分对企业业绩评价和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另外评价指标也不可一成不变,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国有企业评价主要指标应包括利润指标、投资报酬率、现金流量等。

监督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在我国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经营者年薪有限的情况下,存在着经营者占有、使用资产的过度化,甚至挥霍浪费、转移资产等,导致经营失败,企业破产。因此财务总监必须要能够有效地监督经营者逆向选择,这也是保障所有者权益的一个重要机制。

参考文献:

1.赵嘉姝.略论当前的财务总监委派制.上海会计2002(02)

2.徐翰挺.新时期财务总监的角色定位.财会月刊,2004(12)

3.李雪颖.浅析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上海会计,2002(4)

4.田志龙.经营者监督与激励-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财务总监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