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论文——健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21 11:28

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学生实现心理健康发展对促进社会不断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一:小学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今,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小学音乐教育是小学生必须接受的基础课程,可以让小学生在音乐世界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得到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响应“科教兴国”基本战略的号召,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开展教育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小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心理发展方面需要得到教师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小学音乐教学是美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美育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终极目标。通过小学音乐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广泛而现实的意义。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小学音乐教师要用爱呵护自己的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尊重,从而愿意投入音乐教学,接受音乐旋律的感染。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中积极创设理解、宽容、关爱、轻松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沉浸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开展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天生表现欲望强,性格比较外向;而有的学生显得比较内向和拘谨。针对能力强的学生,笔者经常对他们竖起大拇指,以欣赏的方式促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励他们争取获得更出色的表现;对于能力弱的学生,笔者用和蔼的态度和温和的语言引导他们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即使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告诉他们音乐世界中没有正确与错误,只要敢大胆表现自己就是最棒的,以此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感和亲近感,感悟音乐的魅力。事实证明,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肯定。教师要用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引导学生,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实现因材施教,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音乐教学生活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实现活教育,即把大自然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从自然界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小学生对自然界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蓝天、白云、鲜花、绿树……这些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从身边的自然条件出发,让小学生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为大自然尽情歌唱。比如笔者在教学“春天”这一主题时,没有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坐在课堂中,对着教材唱歌,而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为他们布置了“尽情玩”的任务。在笔者的带领下,学生们尽情追着蝴蝶,嗅着花香,嬉笑打闹,当他们的心情达到高潮时,笔者带领他们一起歌唱《小燕子》《春天在哪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在美好的心境中,孩子们唱出的歌曲和沾了蜜糖一样甜,情感得到了升华,并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能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满足,还能逐渐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营造团结合作情境

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集完全宠爱于一身,很容易缺乏团结合作意识,部分学生还表现得比较孤僻、任性,并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情况极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小学音乐教师为小学生提供团结合作的机会至关重要,引导小学生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在教学中,笔者经常组织舞蹈、合唱等教学活动。在合唱中,要求学生的声音强弱、气息、口型以及表演姿态都要尽量保持一致,要学会互相协调。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不管是高声部还是低声部,不管是领唱还是伴唱,小学生都要恪尽职守,不断努力,以此实现和谐统一的合唱效果,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在群舞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要保持队形整齐、动作一致,以达到整体美感效果。通过这些训练,小学生会逐步领会到团结合作的真谛,养成主动关心他人、注意集体合作的良好习惯。总之,小学音乐教学有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天条件,教师要努力挖掘音乐课程的有利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为小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都群.浅谈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2]罗家萍.浅析音乐教育离不开欣赏[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3]崔静兰.论从音乐教育中获得真善美[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二: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药物治疗只考虑其生物因素,目前抗抑郁药的有效率只在60%~80%[14,15],因此应引起家庭与学校的重视,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精神上也要给予支持与理解,多组织大学生参加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和社交活动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样遇到一些事情就能正确对待[16]。

关键词: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家长、教师和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关注。据有关统计,大学生中“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的退休学人数占退休学总人数的30%左右且呈上升趋势”[1]。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因心理障碍休、退学的人数在休、退总人数中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大学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的休、退学人数占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2]。研究表明,医学生的主要问题以情绪障碍为主,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3,4]。尽管政府和专业人员不断呼吁给学生减负开展素质教育,但医学生由于学科对知识要求严谨加之医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即将面临的就业压力,使得这一群体的心理障碍发生率有增长的趋势。尤其是护理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卫生护理技术人才队伍的主体,不仅需要培养精湛的护理技能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但由于护理专业学习枯燥的理论专业知识加之与其他院校交流较少而大部分都是女生,相对缺少人文气氛。有些研究指出血清中的BDNF含量降低导致抑郁[5]。有研究证实,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其社会心理因素有关[6]。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学业压力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家庭结构变化和贫富差距扩大也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7,8]。本文的目的是调查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以及这些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随机整群抽取某大学护理专业学生481人,其中大一年级170人,大二年级162人,大三年级149人,年龄16~24岁,家庭类型:核心家庭309人(64.2%),大家庭38人(8%),单亲家庭35人(7.2%),父母离异60人(12.5%),重组28人(5.8%),其他11人(2.3%)。

1.2方法

采用SCL-90量表[9],以班级为单位对入选对象进行心理测评,SCL-90为自评调查量表,此量表由DerogatisIR编制(1975)包含9个因子,90个项目,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通常评定近1周的情况。评定方法:分为5级评分(0~4级),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在心理测评师的统一指导下由受试者自己评价。

2结果

2.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

依据常模确定的因子分和严重等级标准,统计各类症状发生率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结果显示:各种心理症状发生率有较大差异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等问题相对较多(26.30%),总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当高(21.65%),其中抑郁为18.48%,焦虑为16.34%,强迫为9.27%,人际关系为7.72%。健康人数为78.35%。

2.2家庭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差分析显示:在不同家庭类型之间,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总分存在组间差异(P<0.01),其他维度的组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进一步分析(LSD)发现: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重组家庭子女多数维度得分高于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其他家庭(P<0.05)。见表2。

2.3家庭经济情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不同经济状况家庭之间,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等因子均具有显著性(P<0.01),进一步分析(LSD)发现贫困和一般家庭子女的总分和多因子分均高于较好或富裕家庭(P<0.05)。

3讨论

3.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

国内有关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很多,本文中针对护理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SCL-90调查量表,对在校的481名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者占78.35%,21.6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轻度为12.48%,中度为5.82%,重度为3.35%。而其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结果提示近78.3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需要专业咨询或治疗的占8.17%,有10.48%轻度的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改善。其结果与中南大学近几年对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经常感到抑郁、焦虑的大学生分别占20.7%、11.6%有相似之处[10]。与广东省某医学院校马泽威研究抑郁检出率27.8%[11]有一定的差距,这可能跟发达城市比较相对检出率稍低。

3.2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本文调查了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单亲、离异、重组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较多Wang[12]等认为这类人群可能和研究中被试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有关,这些个体在追求高标准时更多是源于父母或者家庭的要求,而不是个人追求;贫困家庭子女较富裕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多。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抑郁在大学生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且社会上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不够,一提到抑郁症就使人联想到精神病,因此,有些学生尽管出现了问题也不敢大胆地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怕招致舆论和偏见,导致病情逐渐加重[13]。药物治疗只考虑其生物因素,目前抗抑郁药的有效率只在60%~80%[14,15],因此应引起家庭与学校的重视,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精神上也要给予支持与理解,多组织大学生参加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和社交活动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样遇到一些事情就能正确对待[16]。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研究30年文献计量分析罗鸣春; 黄希庭; 苏丹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0

2、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林小群; 殷恒婵; 马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1-20

心理健康论文——健康研究相关文章:

1.浅谈心理健康论文

2.浅谈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3.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4.1500字心理健康成长论文参考

5.大学心理健康课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健康研究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