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的偏沉则随

发布时间:2017-03-21 13:20

“偏沉则隨,双重则滞”,是王宗岳先生在《太极拳论》中提出的,是物体、人体运动一正一负的一两条运动规律。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太极的偏沉则随。供您阅读!

太极的偏沉则随

“偏沉侧随”是正向的,是要求我们练拳时通过“偏沉”的方式放松,在放松中通过自身重量借来地心引力,牵动全身各个部位相随而行,产生像流水一样一动无有不动的拳势运动。“偏沉则随”是松中生动的门径,是不主观、不用力的运动方式,符合无为而为的传统文化,符合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性质和特点,是太极拳必须坚宁的运动原则。与“偏沉则随”相反的负面规律是“双重则滞”。太极拳既是运动,当然以“随”曲就伸、沾连粘“随”、“随”人而动,以“随”和、“随”顺的“随”为妙,以“滞”涩、迟“滞”、呆“滞”的“滞”为病、为忌。又因“随”自“偏沉”而来,“滞”由“双重”而生,所以练拳应当避免双重,应当通过偏沉抵制双重,克服双重;应当避免“滞”,应当通过“随”抵制“滞”,克服“滞”;应当把“偏沉则随”当作求真的法宝,抓住不放,坚持不懈;把“双重则滞”当作修行戒律,时刻警惕,尽量避免;把“偏沉则随”当作太极拳的看家功夫,当作抵御“双重则滞”等旁门左道入侵,保护太极拳天姿国貌本质特色的盾牌、防火墙。

山石因偏沉则随之下滚,山体因偏沉则随之崩塌,空气因偏沉则随之起风,车轮因偏沉则随之滚动,雨滴因偏沉则随之落地,地面水因偏沉则随之流动,拳势因偏沉则随之运行。这些都是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是自然而然、偏沉则随地运动。“偏沉则随”内含力学原理,是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物体在自身重量、地心引力作用下,因一边松沉而失去“双重”性质的平衡,因不平衡而生力、而产生运动的普遍规律。太极拳遵守偏沉则随的运动原则,是王宗岳先生道法自然,把自然规律拿来用于太极拳,而不是专为太极拳设计的人为规定。

太极的偏沉则随

太极拳通过偏沉则随,实现道法自然,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太极的偏沉则随一、偏沉则随,学水松柔

水是自然界最值得太极拳学习的一物。按老子的意思,水因上善,所以利万物;水因不争,所以无能与之争;水因无为,所以无所不能为:水的物性,德性最近于“道”,所以我们练拳要学习水性。按吴文翰先生的说法:“水是灵动的,能够流淌千里,波涛汹涌,也可以细水潺潺,就像一个智者,能够随机应变,智慧无穷。”所以,模仿水之形,学习水之性,是太极拳的主修方向,是道法自然的具体表现。“水是怎么流的,偏沉则随嘛,水一定是往低处流的”(王壮弘)。遵守偏沉则随的运动规则练拳,就是学习水性、道法自然的正确法门。

学习水性,首先要学习水大松大软、至柔善流的性能,练就能够偏沉则随的身体素质。水之所以会流,是由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决定的。内因是流动的根据,外因是流动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水能够流动的内因,是水分子之间的力学关系决定的。水分子之间,既有相互吸引的向心力,又有相互排斥的离心力。如果温度降低,向心力超过了离心力一定比例,水就会凝结成冰,就失去了流动的能力,就出现了“双重则滞”的现象。如果温度升高,水分子之间的离心力超过了向心力一定比例,水就会气化,上升为云,随风飘移。如果温度适中,水分子之间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保持一定比例,水就成为流体,就既有一定的凝聚力,如可以凝聚成露珠、水滴的形状,又有一定的松散性、扩张性,可通过自身重量,借助地心引力进行流动。练拳学习水性,修炼能够偏沉则随的身体素质,也可想象自己的身体细胞就像水分子一样,之间也有一定的离心力和松散性,细胞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保持一定的自由,空灵、腾挪的活力,整体上保持均匀细腻的松动感,松得像水一样,随时都有向任何方向流动的可能性。“如果不变成水,就不可能利用地心引力”(王壮弘),自身重量就是死板的,就找不到“偏沉则随”的感觉。

水能流动的外在条件是不平,即容器或地势不平,有一边低于水面。不平之势若是人为,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如两手端着一盆水,要水从左手边流出的话,或者右手向上用力提高,推动水向左流出;或者左手放松降低,引导水从左边流出来。前者是双重的方法,费劲;后者是偏沉的方法,省力。此理用于练拳,可将骨盆当作水盆,将腹中脏器当作盆中之水,身体重心就在这盆水之中,随水前后左右地流动。如果要向左移重心,“双重则滞”的做法是右胯向上挺,“偏沉则随”的做法是左胯向下松,前者是人为刻意、使气用力,后者是毫不用力、随机顺势,道法自然。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太极的偏沉则随二、偏沉则随,要用重量不要用力量

“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重要修炼原则。“不用力”,一指拳势的动态运行不用肌体之力推动,不是指静态支撑不用力;二是指有力不用,不是说无力可用;三是指不必用力,行拳应像流水一样,通过偏沉则随,开发自身重量,借得地心引力推动;四是指不可以用力,因为“用力的不是太极拳”(王壮弘),一用力就困死了自身重量,借不到地心引力,就误入旁门左道,不是道法自然了。

欲要借到地心引力,就只能用自身重量,不能用肌体力量。重量是重力的量化,是地丄、引力的作用,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重量内含着力量,含着地心引力,是纯自然力。用自身重量,就是用地心引力,就是道法自然、松中生动,学习水性。水只有重量,没有力量,是从重量中释放出力量。水只有流势,没有意识,没有“我要怎么样”的主张,完全是随地势而偏沉,随偏沉而流动。水只用重量,不用力量,无为而为,被动而行,所以能够无不能为,无不能往,走遍天下。自身重量,人人都有,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宝贵资源,千万不能忽略掉,浪费掉。自身重量只是原始的自然资源,要用其推动行拳,还必须运用偏沉则随的方法,对其进行摧僵化柔的改造,改造得全身像水一样无处不松柔。

偏沉,就是肢体一边完全依靠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自然而然地向下松落,绝不能有丝毫的人为力量加入。偏沉,就是“一切都要依地心引力而起,离开一秒种都是错误的”;“偏沉就是地心引力在起作用,在借给你力量”(王壮弘)。偏沉派生出偏轻,分出偏沉偏轻,就是分清虚实,“虚实能分,然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杨澄甫)。偏沉,不但是不用力,不加力,而且是要放松,要减力,减少一边的支撑力和约束力,以解放自身重量,顺从地心引力,使肢体打破“双重”性质的平衡,失去因为“双重”,所以“则滞”的迟滞、呆滞状态,出现全身协调一致的“则随”动作。

全身到处都有重量可用,都应有偏沉(实)偏轻(虚)的不断变化,但是,对全身引动效果最好的还是骨盆。用重量,意念应重点关注骨盆偏沉部位的重量,同时也用骨盆之上的腰腹重量。骨盆偏沉,自然会引动之上腰或腹的偏沉,引导腰或腹的自身重量加入其中,以加强骨盆偏沉的引动效果,使骨盆与腰腹共同构成全身的平衡枢纽与运动主宰。

骨盆按照一定的路线依次偏沉,就像沿着杆秤的秤杆移动秤砣。“立如秤准,活似车轮”,《拳论》是把拳者当作一杆秤说的。“拳者,权也”。“权”就是古称的秤砣。练拳用重量,就像称物用秤砣,是用有秤砣作用的自身重量引动拳势,是像移动秤砣似的移动偏沉部位练拳。秤砣虽小,能打千斤。骨盆的偏沉部位虽小,却能调节腰腹肩胯的开合虚实,进而带动全身。

或许有人质疑,仅靠自身重量、地心引力这单一垂直向下的力,如何能变化出各个方向、千变万化的拳势动作来?我的体会是,第一,沉是万劲之母,向下沉力的反作用力就是向上的升力,沉力和升力相结合,就能派生出向四面八方的膨胀力,“你只要偏沉,上下左右都来了”(王壮弘),就能推动肢体向各个方向运动;第二,骨盆偏沉的部位,可以是前后左右的任意方位,可以是上到腰腹下到大腿的任意高度,骨盆不同部位偏沉,对全身各部位会产生不同的牵拉或推举,会改变各部位之间的连动关系,随之会产生手、眼、身、法、步的不同变化。骨盆偏沉的部位和力度变化分毫,表现在外形动作的相随变化可达寸尺;骨盆偏沉的部位和力度有无数选择,可“用阴阳,调节出成千上万种劲和力来”(王壮弘),肢体就能变化出成千上万种动作来。偏沉则随,根在“偏沉”,妙在“则随”,只要“偏沉”的部位准确、分寸适度,变化随机,“则随”部位就会自然顺势、符合规范地随之表现出拳势动作来。

太极的偏沉则随三、偏沉则随,要被动不要主动

常人认为,凡事应争取主动,主动才能把住机遇,赢得胜利。太极拳是逆反思维的运动,认为运动能量来源于“借地心引力,其他地方全是被动的”,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全身各个部位,都“是没有主动的动”(王壮弘);认为主动、自动就是盲动、妄动,在技击中意味着暴露意图,授人以柄,被人利用,所以要求每势都要争取被动,都要随人而动,随地而动,随自身偏沉出来的重量而动。被动的动是顺其自然的动,是道法自然的动。偏沉则随就是贯彻被动行拳原则的具体方法。“偏沉”是运行的动力、起点,也是被动的,是直接随自身重量,随地心引力而动。“则随”是直接随偏沉的部位而动,间接的也是随自身重量,随地心引力而动。全身处处都是被动,“随”动,都如水随势而流,似云随风而行,都是被自身筋肌之外的自然力带动。随动没有自己的主观故意,不用自己的肌体力量,运动的方向、力度,速度都是随机顺势的。随动都是有主有从,节节带动的,是中间带,两侧随,内部带,外部随;根节带,梢节随;下半身带,上半身随;偏沉(实)处带,偏轻(虚)处随。这些,不但“随”的部位是被动的,是被“带”的部位带动的,而且“带”的部位也是被动的,是被“偏沉”带动的。总之,全身没有一处是主动的,处处都不能主动,自动,都要松松地、静静地等候着被带动,等待着或直接、或间接,或先或后地被自身重量,被地心引力带动。在被带而动的过程中,从带的部位到随的部位之间,离心力与向心力的比例不断变化,松出来的意劲依次传递,节节贯串,中间没有任何阻隔、断裂。随动就是被动,就是松动,是松出来的运动,是松开自我约束,解放生命活力之后,人体如水,如云,如风等作为自然一物的纯天然运动,所以具有柔和圆润、均匀逐渐,无拘无束、适情随性的特点。

太极拳这种被动,随动的运动特点,不仅表现在练架,而且明显地体现在技击之中。太极拳技击的总原则是“舍己从人”,是舍掉自己“我要怎样”的思维习惯,舍掉自己遇力即顶,逢虚即丢的动作习惯,随对方屈缩而伸进,随对方进击而屈收,随对方上提而升高,随对方下沉而降落,以便使对方“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王宗岳),总都找不到实点。这就是要完全丢掉自己的妄念,完全化掉自己的个性,完全进入并随从对方的意气、劲力,进入忘我、无为的思想境界。

不论处事做人,还是行拳技击,心中多一分自我,多一分由己,必然就多一分干扰、障碍,于是就少一分理性智慧和客观准确,少一分胜利把握。所以拳论说:“由己则滞。”由己就是主动,就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力。主动中含有不顾客观形势,盲动,妄动、不顺的因素。相反,如果心中少一分自我,少一分由己,少一分主动,就会少一分主观片面,就会多一分理智客观、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多一分自如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只有达到无我的时候,你才能完全放松”(王壮弘),归于自然,本具的生命能量才能正常发挥出来。所以《拳论》说:“从人则活。”从人就是随人而动,就是被动。被动当中含有主动,含有知己知彼、随机顺势,因势利导的机会,含有向主动转化的回旋余地。战术上恪守被动,战略上才能赢得主动。

太极的偏沉则随四、偏沉则随,要流动不要移动

在全面放松的情况下,通过重点部位“偏沉”,牵动其他部位“则随”,使肢体每处都是被动相随,每个关节都像万向轴一样无比润滑;每块骨头都似内气充满,具有弹性;每条肌肉都如像皮筋,无比松柔;行拳的体内感觉如水流四通八达,体外形象如水流千变万化,使固态的肢体运动具有如水流动的感觉,把拳练成水性拳。拳势如水流动是本然天性的动,是用重量不用力量,是被动而不是主动,是道法自然而不是主观故意的动。而移动、搬动则是机械地刻意而为,使气用力,双重则滞性质的动,不符偏沉则随的运动原则。

每逢意气开放,肢体伸展时,骨盆偏沉,从一点开始,随着拳势的延续,偏沉点沿着骨盆依次有序地变换。点动成线,偏沉点连续变换所经的一路,感觉像水依次流过似的。在骨盆偏沉横向点动成线的同时,这条线又像河水漫堤似的向上下铺展开来,这就是线动成面。意气线动所成之面,向下经腿贯到脚底,向上先是铺满脊背(成面),再由背上行到头顶化为神,前行到手指化为劲,充满全身。这就是面动成体。由面到体,再加之其大无外的想象,身心就具有了超立体的宏大气势。这种点,线,面、体的有序运动过程,就是偏沉则随,化身如水的过程。所以王壮弘先生要求大家,“你们要多做点、线,面,体的练习,照这样练下去,身体就会练得像水一样柔软,把固体练成不固定的水”,把肢体的移动练成如水的流动。

点线面体的运行过程,就是全身处处随骨盆偏沉而运动的过程。全身有的部位借骨盆偏沉的顺作用力也随之偏沉,有的部分借骨盆偏沉的反作用力或杠杆力随之偏轻。离骨盆近处直接借力相随,离骨盆远处通过中间部位传力而间接借力相随。近到腰腹,远到手脚和浑身皮毛,意气劲力像流水一样在体内节节传递,连绵不断地走动。每当意气开放、肢体伸展时,从骨偏沉开始,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意气像海水涨潮,潮水拍岸似的^向下如水渗沙到脚,向上如浪推涌到手,好像全身每一细微处都在延展、伸长、膨胀。每当意气聚合,肢体屈缩时,从骨盆偏沉开始,意气按照体、面,线,点的顺序,像海水退潮,潮水回流似的,把全身的意气之水吸收回来,肢体无骨一般,似是每个细小部分都在向回屈缩。

偏沉则随地行拳,不但会引起体内意气如水的流动感,而且能引发外显的气势和运动形象的水性特征,如果再加形象思维的引导,效果会更加明显。学水行拳,不论什么动作,心中都应作肢体如水、身水不分,水就是我,我就是水的想象。想象拳势一动,或如潮涨而起,或如潮落而降,或如潮水拍岸地外鼓,或如潮水回头地回荡,或如翻江倒海的狂,或如风拂水面的漾,都因偏沉而随之起浪,一浪推一浪,都是融身于自然,化身为水浪,没有主观努力和刻意、妄想,都是通过放松、舍己,舍掉自己的个性,再加之入神的想象,比如想象:“把你的身体当成木条,丢到大海里去。你不要记得自己的木性,完全随着海水的性质,你自己不就变成流体了嘛”(王壮弘),不就像海水一样沉浮鼓荡地运动了嘛。

水不知道用力,是绝对的不用力,是百分之一百的靠自身重量运动,所以它的自身重量才能充分转化为沉、浮、膨胀,冲击等各种自然力量。练太极拳偏沉则随、化身如水,就是为了学习水性,避免不自觉用力,为了避免筋骨力量的干扰,从而更纯粹地借得自然力,产生水劲。关于水流劲的产生和在技击中的作用,张全亮先生说:“水流劲,是用意使自己化身如水,能顺势而变,无孔不入,亲密融合。”浑身“都不会有滞点,任何方向来力,任何形式地进攻,只要对我稍有威胁,我之神意就会像水一样,将对方包容、化掉”。这才是真正的水性太极拳,才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

如果拳势动作不能像水一样顺畅自然地自己流淌或涌动出来,应自查偏沉的部位和分寸是否准确,全身放松是否达到了如水“则随”的程度,而不应动摇对偏沉则随和如水行拳的信心。

上面说了练太极拳要用重量不要用力量,要被动不要主动,要流动不要移动。这“三要三不要”是太极拳的主修课,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的三大标志。“三要三不要”的动作,就是松出来的动作,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动作。偏沉则随是促进“三要三不要”的有效法门。

太极的偏沉则随五、偏沉则随是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

有人说,“偏沉”会破坏平衡,“则随”是随之重心不稳。所以,“偏沉则随”是行拳的戒律,与“双重则滞”一样,都是负面的,都是练拳应尽量避免的。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太极拳所要求的平衡,不是对称双方势均力敌,静态对峙、机械死板、双重则滞性质的平衡,而是对称双方分出主次、刚柔、虚实,是差异相需互补,相依互抱,像太极图阴阳两鱼那样的平衡,是动态随遇、机动灵活的相对平衡,是发展变化、运动过程中的平衡^是在不平衡协调统一之后所得到的平衡。

“偏沉”是破,“则随”是立。只有破旧,才能立新。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是太极拳,也是世上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因此,偏沉对局部平衡的打破是积极的,必须的,有建设性的,是为肢体的“则随”运动提供动力,清除障碍,创造必要的条件。“则随”运动具有协调统一的作用,是对肢体平衡关系的调整和重建,是在承接、延续、发扬“偏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弥补了“偏沉”的消极作用,保证了肢体在运动中的平衡稳定。在破旧中立新,在矛盾中统一,在“偏沉”中“则随”,在不用力中借力,在打破肢体旧有平衡关系的过程中建立新的平衡关系,这就是包括练拳在内的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此行拳就是道法自然。

虽然全身一处自有一处偏沉偏轻,会产生许多局部的不平衡,但众多局部的不平衡之间或相开,或相合,相互对称,相互作用,相互抵消不平衡因素,从而产生整体的,有机的新平衡,根本不存在因“偏沉则随”会引发重心不稳的问题。例如,左胯偏沉会打破两胯之间的平衡,但第一,左胯偏沉的反作用力会使左肩偏轻、松开,左肩的偏轻会抵消左胯偏沉所产生的不平衡因素;第二,左胯偏沉的杠杆力会使右胯偏轻,左肩偏轻的杠杆力会使右肩偏沉,这样,右胯偏轻与右肩偏沉的不平衡因素又相互抵消,使右侧也趋于平衡。总之是通过肩与胯合,通过“偏沉”之后的“则随”,化解了“偏沉”所产生的不平衡因素,从而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的平衡。

偏沉则随是太极拳道法自然的入道法门、看家功夫。凡通过偏沉则随自然流淌出来的动作,就是松出来的道法自然的动作,是纯正的具有真善美原本特色的动作。凡不是通过偏沉则随做出来的动作,就是双重则滞的动作,就是有主观故意,有体力参与,有旁门左道杂质的动作。练太极拳要把“偏沉则随”当作金科玉律,当作衡量正误的准绳,经常体会在心,贯彻于身,养成习惯,永久遵循。

太极的偏沉则随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