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气功养生法

发布时间:2017-02-03 10:55

气功养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运用特定的方法配合呼吸和意念来调节人体身心健康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气功养生法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什么叫气功养生法

气功养生的介绍

在近百年气功养生的发展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本世纪初叶在我国知识界兴起的静坐养生热潮,出现了讲静坐的专著若干种,其中最杰出的当推蒋维乔的《因是予静坐法》。

蒋维乔(1873~1958),字竹庄,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人。自幼练习气功(静功),对气功有精深造诣。1914年,蒋维乔得知日本流行“冈田式静坐法”,很有感触,认为这是我国固有的养生法,于是根据自身的练功体验,写成《因是子静坐法》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书分为“原理篇”、“方法篇”和“经验篇”。“原理篇”中,蒋氏运用西医生理学、心理学知识,对静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论述了人体的重心及静字的真谛;“方法篇”中介绍了练功的要求、姿式、时间和呼吸等,提出自然呼吸(腹式呼吸)和正呼吸(逆呼吸)两种呼吸形式,并专门论述了练功的反应(静坐时腹内之震动);在“经验篇”中介绍了作者自己从幼年、青年至中年长达20余年的练功经验和研究心得,记有“二十余年之研究”、“静坐宜知忘字诀”、“静坐不可求速效”、“震动与成效无关系”、“静坐方睡眠之关系”、“静坐与食物之关系”等l0节。书中介绍的静坐方法,主要是内丹系统中的意守丹田法(着重下丹田)与调息法,但他未用铅汞、坎离等内丹田术语,而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所以颇受读者欢迎,1917年再次出版,在国内流传很广,使传习静坐法的人与日俱增,遍及全国及南洋各地。

1915年,蒋维乔在北京开始研究佛学,曾习密宗,又根据《童蒙止观》、《释禅波罗密次弟法门》的内容撰写《因是予静坐法续编》一书,该书在内容上吸收了佛教气功的很多理论和方法,有了新的阐发,成为因是予静坐派气功的中坚。其核心是:系统发挥了数息观法,这对诱导入静和调息锻炼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总的看来,蒋氏所言静坐之内容,包括了内丹术、止观法门以及各种藏密的静功功种。所以其实质与静功一般无二,正如他自己在《因是予静坐卫生实验谈》一书的绪言中所道:“静坐这两个字很响亮,通俗易解,我也就取用了这个名词。”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江苏无锡人,蒋维乔的挚友。于1921年编纂出版了《静坐法精义》。

气功养生的发展史

气功,作为医疗保健,其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唐尧时期,奠基于春秋战国,以后历代有所发展。远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医学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关于气功的论述。道家的老子、庄子,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了古代的气功,如《老子》中的“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庄子》中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等,均是讲练功的。现存最早的且完整地描述呼吸锻炼的,要数战国初年石刻文中的《行气玉佩铭》。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批简帛医书中,就有描述气功的帛书帛画。 《黄帝内经》中亦有不少地方与气功有关,如《素间·刺法论》的“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后下津令无数”等。气功一词,首见于晋时许逊《净明宗教录》的“气功阐微”,但这一词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现代才盛行起来;在古代,仍称为导引、吐纳。服气等。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对气功养生的经验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南北朝时代,陶弘景辑录了六朝以前的气功养生经验,编辑成《养性延命录》,占该书之半的《服气疗病》和《导引按摩》两部分,有些内容与目前在应用的动静功法极为相似。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于绝大部分证候下都载有导引、吐纳的方法,约有260余种,可说是隋代以前气功疗法的一次总结。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一书,其中导引、行气两节,专论古代气功。孙氏特别强调“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锻炼作用。他还介绍了六字诀的具体运用,以及动功“天竺国按摩婆罗门法”计十八势、“老子按摩法”计四十九个动作。

两宋金元时代,道教内丹术兴起,古代气功开始融合其中某些部分,这是该时期气功发展的特点《圣济总录》是北宋政和中官修的方书,卷帙浩大。原书未有咽津、导引、服气三部分,是专论气功的。进入明清时代,古代气功发展的特点是更广泛地为医家所掌握、所应用,气功养生的专著各在60余种以上。如《保生秘要》列述了近四十种病症的导引运动方法。明朝名医李时珍所著《奇经八脉考》中,记载了一些练功方法,提出了“内景坠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的练功体会。清朝汪切庵所著《医方集解》中,记载了调息功的详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政府的中医政策指引下,气功疗法更得到了蓬蓬勃勃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广泛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

气功养生原则

松静自然

松,是指在练功中首先强调身体和意念的放松,无论摆姿势、练呼吸、运用意念,都应避免紧张。在姿势上做到两眉舒展、含胸沉肩、适当地变换姿势;在呼吸上不对自己呼吸形态作任何强硬的要求,而在自然条件下有意识地形成练功所需的呼吸状态,一般说来,放松意念比放松身体困难得多,但练功时意念应集中,既不要强行压抑头脑里出现的杂念,也不要追求高度入静或某种意境。

静,是指练功过程中要保持情绪安宁、外界环境的清静。当然这种静只能是相对的,并且以思想平静、情绪安宁为主。古人说:“地静不如身静,身静不如心静。”为了避免干扰,可以把目、耳、口关闭起来,眼睛视而不见;耳朵听而不闻;口唇轻轻闭上。随着功夫的积累,环境的干扰就会越来越少了。

动静结合

无论练何种气功,都要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因为“能动能静,所以长生”。一般应在练静功前做几节保健功,先把思想集中到动作上来,以促进思想安静,故古人有“叩齿集神”的说法;再则在练静功时,每当进入松弛如静状态时,就能明显体会到体内气血活动及热、麻、胀等各种感觉,正确掌握、体会这种“动”的感觉,也有助于集中思想,排除杂念,提高练功质量。在练动功时,应该保持在外形动的条件下,安静思想,注意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动作与意念的配合,才能收到增强体质,修炼身心的效果。

意气相依

“意”是指练功中意念的运用,“气”是指呼吸之气和某些练功中的感觉。有的人强调以意领气,要求呼吸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或要求呼吸一定要深达脚跟,即所谓“真人以息以踵”;而有的人则强调以意随气,片面地追求练功中出现的某种感觉,放弃意守的部位,把注意力放到感觉上,跟着感觉打转转。

我们认为“意”和“气”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呼吸的深长细匀,是在练功过程中情绪安宁、注意力集中的基础上自然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刻意追求的,古人所讲的“心静自然息调,息调自然神凝”,就说明了意气相依的关系。再则胀、痒、冷、热、酸、麻的局部感觉及轻、飘、浮、沉的全身感觉是练功中自然产生的,要听其自然,适当掌握,不要对感觉产生兴趣。当感觉多而影响练功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脐部,或慢慢收功;当感觉很舒服时,也不要留恋,要适可而止。

循序渐进

在气功锻炼过程中,一般容易有两个偏向:一是急于求成,练得过快过猛;二是松懈散漫,放任自流。这两种偏向都不能使练功者真正达到锻炼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尤其是前者,容易造成偏差,损伤身体。

练功者首先应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年龄、体质、病情的功种进行锻炼,不要见异思迁,乱换功法实验。应把重点放在姿势、动作的准确和连贯上,待动作纯熟后,再配合呼吸、意念;开始时锻炼的时间可短一点,以后逐渐延长。总之锻炼的强度以练功后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身体舒适为准。

在气功锻炼期间,要注意气候寒暖的变化,避免在下雨、飘雪、大雾、骤冷的天气里外出练功,以免感冒后影响练功的正常进行。妇女月经来潮,可停功数天,或改腹式呼吸为自然呼吸,以免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练功期间要适当减少性生活;若病情较重或身体衰弱者,则应尽量隔绝性生活;在性生活的当晚,要停止练功。这对养病、练功都有好处。练功后虽然睡眠时间减少,但仍精力充沛,坚持日常工作者,说明练功收到了效果。如果严重失眠、精神不振者,应及时找指导人员请教,查明练功中的错误之处。香烟有兴奋大脑神经的作用,影响练功中的入静,至少在练功期间要戒烟。

练功前应先使自己的情绪安定下来,停止原来的活动和正在思考的问题,然后找一处比较安静、光线适中、空气流通的地方练功。练功用的床以木板床较好,坐椅高低以膝关节弯曲成90度为宜,盘坐时臀部下应垫毯子,这样便于保持身体端正。练功前还要排除大小便,松开衣领、腰带等束紧在身上的东西,以便练功中气血的流通。

练功中要继续保持情绪的安宁,呼吸的柔和,在此基础上,逐步再练各种呼吸方法。唾液增多时,不可吐出,积之较多,在口内先漱练几下,分几口咽下。如身旁突有巨响发生,也不要惊慌,镇静一下继续练功,或做一个循环的三线放松,然后下功,千万不要突然起立,以免导致气机错乱。对产生的感觉不要追求、也不要恐惧,听之任之,但对某些特殊感觉,练功后应及时向指导人员反映,以求得解决。

练功完毕,应慢慢地睁开眼睛,活动一下肢体,再做其他事。一般静功后可做几节保健功,动功后可以散散步。

什么叫气功养生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