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容止格言的演讲稿
南开中学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有什么关于容止格言的演讲稿?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容止格言演讲稿,希望你喜欢。
容止格言演讲稿篇一:
我是来自13级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的刘凤武,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容止格言,志在先贤》。
众所周知,容止格言是我们的老校长张伯苓先生提出的,它秉承着“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的思想,对大学生的仪容仪表有了明确而又严谨的规范。以致实行容止格言几个月后,即便南开学生们不佩戴校徽,人们也会一眼认出:奥,这、就是南开的学生。从而真正达到了树南开之风,振南开之魂,铸南开之神的目的。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容止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可以说,总体是好的,然而却有些不和谐的地方。穿些暴露的奇装异服自以为性感有魅力;把头发弄得蓬松凌乱自以为别有一番风度;摆出杀马特造型自以为赚足了眼球······结果呢?这些丑陋不仅没有给你自己任何好处,而且让你丢了自己的责任。你身为大学生维护大学这片纯粹学术研究净土的责任,你身为南开人发扬传承容止格言的责任,你身为中国人为祖国营造良好形象的责任。
其实容止格言不仅仅是一种仪容仪态的要求,它体现的也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也是一种价值观。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里奥的赞不绝口、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崇尚有加,无不证明容止格言其实已经不只是南开的,它也是世界的,它更像是人类文明对美的普世价值观的标准。比如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衣装朴素得体,仪态大方严谨,正是凭借着良好的形象,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或许有的同学会问:只要仪态大方,着装整齐,是不是就不需要去理会容止格言了?当然不是,容止格言的真正精髓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头容正的正义精神,一种肩容平的责任意识,一种胸容宽的宽容精神,一种背容直的自信精神。试问现在还有多少人有闻一多那样为了正义甘愿献身的精神?还有多少人有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意识?还有多少人有彭德怀的宽容意识?还有多少人有毛泽东那样气吞万里如虎的自信?容止格言,是先辈们坚持的准则,而我们,或许做得远远不够。然而正是因为不够,我们才需努力追随先贤的足迹,去演绎我们这一代的容止格言。
容止格言演讲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这就是影响无数南开人一生的《容止格言》。接下来,我来给大家解读一下这个《容止格言》。
首先说第一句: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面必净,指一个人的仪容仪表,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面必净不仅是说脸要洗干净,主要是说讲究卫生的习惯,不讲卫生的人给人留下的印象只能是肮脏、邋遢、不利索。有谁愿意与这种人交往?
发必理:指头发必须梳理整齐,长了要理,乱了要理,长头发、大包头让人没有朝气,年纪轻轻,暮气沉沉,不应该是青年学生的形象和追求。
衣必整:指一个人的着装要整齐,着装要得体。历来就有衣冠楚楚之说,是鲜明、整洁的样子,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所以衣必整总是与美相联系的,也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当然,衣不整的现象很多,我们应该知道怎样整齐的穿衣,因为这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追求,是价值观问题。
纽必结:指一个人着装要系扣子,系扣子在礼仪中是有要求的,否则就有可能违了规矩,不礼貌了。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不懂礼仪是缺失、是遗憾、是惭愧。中学生是有文化的,自己不能降低自己,自己降低自己是丢人,别人降低你是看不起。在公共场所,着衬衣或春秋外衣一般可以松解最上边一个扣子,拉链可拉下约八分之一,西装扣子应系好。如果在不规范的情境下,拉链衫和西装可以自然解开,但必须保持内衣整齐。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协调才能造就一个人的良好精神面貌,是一个人所受教育、家庭教养和个人价值追求的综合反映。
接下来说第二句: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这是一个人的体态形象的综合反映,常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说的就是坐、立、行、走各有姿态要求,有没有自信、有没有追求、充不充实、作风严不严谨、心情愉不愉快都在这里得到反映,健康向上的、充实的、有追求的、严谨的体态形象是美的,否则,是不美的,甚至是丑陋的。
提升自己美的形象靠规范要求毕竟是被动的、外在的,、是勉强的;只有发至内心的对美的追求,才是积极的、自然的的美。内心美和外在美的结合最美的。
然后说第三句: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气象就是人的气色表象。我们常看到人生气,气色难看,表象也难看,如果人经常生气,气色表象就不好看,人也容易变得丑陋,轻者损伤身体,重者危及生命。最容易伤人的三种气象状态就是傲、暴、怠。傲慢是典型的自以为是。暴躁既伤人也伤己、容易酿成大祸。怠是怠慢、懈怠之义,淡漠,不恭敬。
第四句: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颜色是指和颜悦色,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宜是适宜、应该。和是和气,和善;静是安静、平静、文静;庄是庄重、端庄。
最后我想给大家说几句话,也是我的感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开国总理周恩来,朴实勤俭、仪表风范、严谨作风堪称一代楷模,无独有偶,我们的前任总理温家宝,有着与之相似的口碑,仪容仪表,精神抖擞;作风严谨,一丝不苟;勤俭朴素,风度宜人。两任共和国总理都就读于南开中学,在南开容止格言的训导中成长,折射出了平凡中铸就伟大的奇迹!
谢谢大家!
南开中学的“容止格言”
南开中学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张伯苓特意在中学东楼中的过道左侧(一说校门入口处一侧)立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上面镌刻着张伯苓请严范孙书写的四十字,使学生出入校门有所儆戒,后得名“镜箴”,流传至今。
张伯苓要求学生必须面净发理,衣整履洁。事实上,对仪表的严格要求看似生活的小事,其实在当时则被看成是一件关乎社会文明的大事。众所周知,晚清以降,精神萎靡、衣冠不整已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一个人仪态懒散,一个国家的国民蓬头垢面,精神涣散。这样的精神面貌,又怎么能谈得上救国强种呢?张伯苓本人非常注重仪表,同时也要求南开学子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希冀青年一代从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起居做起,焕发精神,进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大业贡献力量。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南开校规明确规定:“体态松懈,言语蛮横,奇装异服,光彩华丽,凡一切惹人注目之行为装饰,皆行禁绝。”(《南开周刊》,第1卷)
有一段时间,天津社会上盛行一种叫“名士派”的不良风气,一些南开学生不免受到影响,也整天不修边幅、邋邋遢遢地在学校里面晃来晃去。张伯苓发现之后,立即在修身课上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你要是名士,你须有名士的学识。假若你没有名士的条件,而你要肮脏恶臭硬要学名士,学校绝对不允许”(梁吉生.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此番话,虽然让追求名士风流的学生们听起来非常刺耳,但是语重心长,饱含着这位教育家对学生的一片良苦用心。不久,这种懒散现象在南开学校得到了彻底的根绝。民国初年,张伯苓对学生的服装还做了具体的规定,一般春夏秋三季都是布大褂,冬天为颜色较深的棉布袍,或穿丝绸呢绒,裤子一般是西式的,鞋是皂鞋或皮鞋。后来虽有一定的变化,但学生的服装基本上都遵循着朴素、整齐、洁净的原则,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同,出现攀比,追逐浮华等现象的发生。张伯苓对个人仪表严格要求的做法,使南开的学生受益匪浅。
关于容止格言的演讲稿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