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06 11:09

学术,是指对于方法的学习,而学术论文是分析和解决一个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际训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的方法,希望你们喜欢。

发表学术论文的方法

1、确定自己的学术论文专业和分类方向。

2、查阅期刊,寻找合适自己学术论文的相关期刊,并对其规范性,合法性,及专业程度进行综合的了解和考评。

3、寻找代理机构或者杂志社。在此杂志之家网就得提醒各位,一定确认其合法性,正规性了,对于这些机构,杂志社也要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考评,并作出慎重的结论。

4、达成协议,支付定金。然后按照编辑或者审稿专家的意见对学术论文进行修正。

5、收到用稿通知后,付清余款。学术论文成功发表之后,杂志社或者相关机构会给你寄去样刊。

6、收到样刊,确认自己的学术论文已经成功发表。(记得确认期刊是正刊,并到知网去查询下有没有被收录)

全球经济降温与中国经济调整

作者简介:萧芍芳(1964-),女,湖北仙桃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经贸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民间金融和华商经济。

摘要: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年度报告,未来两年全球经济成长趋于减缓。美国因房地产市场回落而引发消费下降,这会导致美国进口的减少。欧盟经济在2007年有可能陷入短期停滞。中国不能将经济安全建立在欧美人的过度消费之上,而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将扩大内需与完善社保体系、扩大进口、新农村建设、缩小收入差距以及宏观调控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妥善解决,以此确保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关键词:全球经济;中国经济;降温;调速

2003年至2006年,全球GDP的平均增幅达4.8%,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增长最为强劲的4年。不过,经济人士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已见顶,此轮增长周期即将结束。世界银行在2006年12月13日发表的《全球经济前景》年度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成长已经来到一个转折点,经济成长明显出现减缓迹象,2006年全球经济成长预期将达5.1%,2007年将减至4.5%,2008年小幅提升至4.6%。美国因房地产市场回落而引发消费下降,欧盟经济在2007年有可能陷入短期停滞,是全球经济温和降温的两大因素。这对过分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国应该重新合理安排经济布局,以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一、关于美国房地产的判断及其对全球经济影响

由于美联储连续调低贷款利率,带动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下降,再加上美国股市持续走低,使更多的美国人将资金转向房地产市场,所以美国房地产价格近几年来一路攀升,形成美国历史上房地产价格上涨历时最长、升幅最高的时期。2004年,美国房地产创造了两个新高:一是房价的涨幅达到了1979年以来的最高年增幅;二是房产主的比例也开创了69%的历史新高。2005年,美国平均房价上涨12.97%,美国的房价与收入之比、房价与租金之比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4月份,美国的新房销售量以年率计算达130多万套,旧房销售量以年率计更高达718万套。据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公布的数字,2006年4月份,美国旧房的全国平均中间价达到每栋20.6万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15.1%,首次突破20万美元大关。

由于美国充当了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所以一路走高的美国房地产价格令全球经济人士捏着一把汗。围绕美国房地产是否出现泡沫以及泡沫是否破灭问题,经济界人士提出三种有代表性的判断:

一是有限泡沫论:2005年6月,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表示,从全国范围看,美国房地产市场不大可能构成泡沫,但就某些地区来讲,泡沫则是比较明显的,某些地区的房价似乎已经涨到了难以维系的水平。他认为,现在判断泡沫是否会蔓延到全美房地产市场还为时尚早,也无法判断近期出现的一些有关投机压力减轻的信号是否就标志着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格林斯潘认为,人们不必为未来美国房地产市场操心,由于房地产价格开始超出了人们的购买能力,因此房价上涨幅度有望在未来某个时期减缓,但不会出现全国性大幅下滑的局面。2005年8月,格林斯潘在美联储研讨会上进一步指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最终将不可避免地降温。作为市场调整的一部分,住房交易将从目前的历史最高水平下降,房价上涨速度会放慢甚至回落,利用住房市场生财的人的个人消费能力也将下降。他说,至于住房市场降温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美国的消费,目前经济界还存在分歧。

二是泡沫破灭论:摩根斯坦利经济分析人士认为,房地产泡沫破裂威胁美国经济增长。他们预测,房地产泡沫破裂将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到美国经济:建筑业下滑将使美国经济增长率减少约1.5个百分点,而财富效应的逆转会造成约0.5个百分点的影响。加之其他因素,房地产泡沫破裂将使美国经济增长率降低2.0个百分点以上。而对于失衡的全球经济而言,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将会造成很大影响。

三是无泡沫论:美国有相当多的经济学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人、开发商或者普通百姓,都相信美国房地产不存在泡沫,即使有少许泡沫也不会破裂。2005年9月20日,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向美国信贷协会的管理人士讲话时表示,有关美国全国范围内房地产市场将面临崩溃的预测是“不切实际的”。他认为,有关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的说法“纯粹是用词不当”,它歪曲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整体健康的事实,错误地描述了美国住宅房地产市场的特征。斯诺指出,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略有放缓,这是早有预期的。他表示,房屋市场反映了特定地区的地区经济状况。因此像拉斯韦加斯等城市的房价出现大幅上涨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它反映了当地人口的激增。2005年10月,“全美地产经纪人协会”(NAR)召开年会,经济专家戴维・李瑞预测,美国房地产不但不会崩盘,而且在2006年还能保持5%的增长。他认为美国房地产只是由热转温;有些地区地产并未过热,像德州的达拉斯、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密执安州的底特律等,地产都没有达到全国平均增长率,地产并没有全面过热。哈佛大学住房研究中心有关专家也认为,在全国范围内,美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大跌、或是房市崩溃的可能性很小。有些地区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可能会放慢,也可能出现小幅下跌,但是全国房市崩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上述三种观点各有依据。那么,美国房地产究竟是否存在泡沫?如果房地产确实存在泡沫,究竟会不会破灭呢?童光辉提出判断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九个迹象:房屋销售量是否下跌;房屋存量是否供大于求;房屋销售速度是否放缓;房价是否下滑;因卖不出去而被撤回的房屋是否越来越多;房价与房租金之比是否合理;房主还贷是否普遍采用只还利息、不还本金的方式;风险指标是否临界;群众心理是否恐慌。

拿这些标准审视美国房地产状况,我们赞成格林斯潘的判断,认为美国房地产只是部分存在泡沫现象。如2005年第三季度,纽约曼哈顿房价下降13%,这可以视为纽约房地产过热的信号。2006年上半年,美国部分地区的住房需求出现下滑,而待售房存量则迅速膨胀。美国人为购房而大举借贷,负债总数已高达8万多亿美元。2006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速一度达到5.6%,但此后三个季度有所放慢,分别为2.6%、2%和3.5%。经济学家们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速将在2.7%左右。2007年2月,格林斯潘警告说,美国经济有可能在2007年年底前陷入衰退。尽管如此,美国房地产风险指标并未达到临界水平,民众心理并未恐慌,家庭收入仍能保持4%的增长,房产暴跌的可能性很小,那种全国性的房地产泡沫并未出现。美国高收入群体大量购置产业,低收入群体仍然可以找到相对便宜的住房,并非全民购房炒房。美国房价上涨幅度最大的是纽约等大城市的产权公寓,以及加州、佛州等州的单家庭房屋(即别墅),其他

物业形态的上涨幅度较小。美国购房者的贷款渠道很多,这有助于分散风险。此外,美国房地产市场非常庞大,各个地方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调节市场,让泡沫慢慢消退。2007年前两个月,美国新屋销售数据重新回升,格林斯潘甚至表示,美国房地产衰退期可能已经结束。不过,警报并未解除,进入2007年3月,美国又掀起房贷违约风暴。美国次级房贷银行组织表示,房贷呆帐金额攀升至四年来新高,房地产泡沫化现象逐渐扩散,让一些信评较佳的次级房贷机构也都开始面临存款户解约提现压力。受其影响,道琼斯工业指数当地时间3月13日大跌240点,创下4年来单日跌幅第二大纪录。亚洲股市也被波及,日本、新加坡等市场的股票13日的跌幅也都超过了2%。美国次级房贷违约风波究竟如何发展,我们尚要拭目以待。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今后两年,美国房地产可能不会再像前几年那样火爆,而是慢慢降温,在经过调整之后,再回归到合适的理性的正常状态。

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关注美国房地产状况?这是因为,房地产业在美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美国经济好坏又与世界经济兴衰息息相关。近几年来,房地产业实际上充当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虽然房地产业只占美国经济5%的比重,但它却为美国经济增长贡献了近一半力量。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在三个方面提升了美国经济:一是扩大了居民住宅建设规模。近15年来,美国住房面积增加了近5成;二是让人们感觉到更加富裕,更加敢于花钱。美国人目前一年消费近9万亿美元,私人消费占到经济总值的70%。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2005年,美国个人储蓄率呈现负0.5%;三是让人们敢于借助房产抵押进行信贷消费。住房抵押贷款可以通过房屋涨价、再融资、产权贷款三个渠道影响社会购买力。三者之和,2005年达9000亿美元,接近可支配收入的1/10。据美联储统计,到2005年6月底,美国的信贷消费总额已经高达近2.15万亿美元。专家估计,住宅建设、私人消费、信贷消费这三方面构成了美国一半的GDP增长,带来了1/3的新增工作。虽然目前美国房地产并未形成全国性泡沫,但房地产降温仍会在相当程度上扭转美国人疯狂消费的行为,而这会导致社会需求预期的下滑。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经济总量约占全球30%。2004年,美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5.7%;按购买力评价计算也分别达到20.7%和18.0%。美国工业生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的2/3,外贸出口额占1/3,黄金储备占3/4。由此可见世界经济何其依赖美国。美国经济一旦降温,将会通过减少进口等途径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造成间接影响,从而给美国贸易伙伴的出口前景笼罩上一层阴影。

二、欧盟经济预期温和减速

欧盟经济虽然在2006年走强,全年经济增长达到2.8%,但根据欧盟委员会最新经济预测,欧盟经济有可能在2007年陷入短期停滞。导致欧盟经济短期停滞的原因主要有四:

一是德国将增值税从16%提高到19%。德国联邦政府提高增值税的目的在于从中获取高达数十亿的进款,以缓解国库亏空的窘境。一些经济人士指出,提高增值税将会加重居民的经济负担,给消费者带来十分沉重的影响,再加上高油价的压力,无疑将给物价前景增加新的负荷,使刚刚出现的经济增长受到不利影响。许多消费者会赶在2006年购物,造成提前消费效应,由此导致2007年第一季度购买力下降。不过,一旦提前消费效应丧失,居民购买力还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二是欧元升值。2006年,欧元汇率一直在高位区震荡,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一度升至1:1.3370。从理论上说,一国货币升值意味着该国居民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相应提高,它会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所以欧洲央行一直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据有关组织测算,欧元汇率每上升10个百分点,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就会下降0.7个百分点。但是,货币升值是一面双刃剑,欧元升值不可避免地会给欧盟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欧洲央行采取放任政策,那么欧元升值必然会影响出口,对欧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构成严重威胁,进而导致欧元区经济的衰退。欧洲央行曾经估计,如果欧元升值5%的局面持续一年,欧元区经济年增长率就会减少0.9个百分点,这几乎是美元一旦升值相似幅度后美国经济所受影响程度的7倍。

三是欧洲央行提高指导利率。自2005年12月份以来,欧洲央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几乎每3个月提高一次利率。2006年8月3日,欧洲央行决定将央行指导利率由2.75%提高至3%。2006年11月2日,欧洲央行又将指导利率提高到3.25%。2006年12月7日,欧洲央行在法兰克福宣布,再一次实行货币紧缩,将指导利率提高25个基点,从原来的3.25%提高到3.5%,为2001年以来最高。这是欧洲央行于2005年12月启动紧缩政策以来第六次加息。据有关经济人士预测,2007年,欧洲央行还将实行1到2次加息,从而使欧盟指导利率提高到4%。尽管目前欧元指导利率还不算太高,但如果欧元汇率继续上升,就会使欧盟出口商品的价格在美国及其他国际市场上变得更高,从而对欧盟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四是美国经济疲软。欧盟和美国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5,据欧盟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欧美每天的贸易额是17亿欧元。去年欧洲向大西洋彼岸出口的货物和服务达3600亿欧元。美国经济疲软将直接影响到欧洲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出口行业。

上述因素会导致欧盟经济在2007年温和减速,经济人士预测,欧盟25国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到2.2%。而这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欧贸易。

三、全球经济降温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政策调整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取决于对外出口贸易、海外直接投资和国内公共投资三大因素。美国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和顺差来源地,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根据中国商务部2006年4月26日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6年春季)》,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1422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全年出口额7620亿美元,增长28.4%。中欧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173.1亿美元,增长22.6%。中美贸易额达2116.3亿美元,其中中国向美国出口1629亿美元,对美贸易顺差1141.7亿美元。从2001年到2005年,中美贸易额年均增长27.4%。中国目前出口已升至占GDP35%以上,其中40%是输往美国,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

全球经济降温,特别是美国经济减速,这对中国经济究竟会有多大的影响?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美国GDP增长与中国出口增长的相关性高达0.8,美国的GDP增长速度每 下降1%,中国的出口增长就减缓6.5个百分点。如果美国经济放缓到近期低点时,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可能会降至15%左右。在出口增速降至15%的季度,预计中国的GDP增长将因此比2006年第二季度低1.2个百分点。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分析了美国经济减速影响中国的三种可能:首先,在基准情况下,假设美国GDP缓慢下降到2%,结果是中国的GDP增长率将从目前的水平下降1个百分点。其次,在最乐观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而世界其他地区通过扩张内需来很好地应对美国减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将几乎不受影响。最后,最糟糕的情况是美国经济出现硬着陆,明年GDP增长率下降到零,中国的出口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增长率将在6个月内下降26.7个百分点。

专家所说的三种可能,究竟哪一种会变为现实呢?由于全球经济是处于动态过程之中,因此现在我们不好遽然论定。有人认为,中国出口到欧美的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低价产品,这类商品在欧美居民消费水平下降时市场需求不会有多大改变。此论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多少有一些心存侥幸的意味。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经济安全不能建立在欧美人超前消费之上,更不能寄希望于侥幸脱险,而必须有自己的长治久安之道。中国经济安全的根本之策,在于扩大内需。中国有一个令许多外国公司羡慕不已的13亿人的大市场,这是中国经济安全的根据地。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消费占GDP的比重越高,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就越强。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而中国居民的消费率自1978年以来一直在53%以下。2006年,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态势继续扩大,前三季度的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51.1%,为历史最低水平。而在社会消费之中,私人消费比率尤其低下,目前私人消费只占中国经济的38%,这个数字不仅远远低于美国的70%,而且也低于日本的57%和欧洲的54%。但扩大内需,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因为它牵涉到多重复杂因素。我们应该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调整经济政策,将扩大内需与解决国内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加以解决。具体地说,应该做到以下五个结合:

一是将扩大内需与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这些高预期支出是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面临的现实问题。尤其是中国人未富先老,据专家预测,按照目前的状况,今后20多年,我国养老资金缺口累计1.8万亿元左右,平均到每年缺口约700亿元。在尚未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前,国家鼓励人民尽情消费,就像鼓励一个没有系安全带的人攀登悬崖峭壁一样。政府应该将积累的税收和财政资金适当投放到教育、医疗、养老等公益事业方面,切实抑制房价,为老百姓具体解决上学、看病、住房、养老等切身问题,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降低城乡居民的预期支出,解除后顾之忧,老百姓才敢放心消费。

二是将扩大内需与扩大进口、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结合起来。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已成中国经济中的突出矛盾。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06年前11个月,中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570亿美元,同比增加660亿美元。近年来,过大的贸易顺差,引发了中外诸多贸易摩擦,使中国贸易政策、外汇政策压力倍增。为此,中国应该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根据本国国情,多进口一些适合中国老百姓需要的适销对路产品,同时要放松企业和居民购汇限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关注资产价格变动,逐步达到国际收支平衡。

三是将扩大内需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中国农村有9亿多人口,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但目前我国9亿多农民的消费总量还不及3亿多城镇居民的消费总量。要想扩大内需,就必须贯彻国家建设新农村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开发农村市场。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农村市场需求来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

四是将扩大内需与缩小收入差距结合起来。按照国际标准计算,目前中国有13500万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占总人口的1/10(亚洲开发银行则估计中国处于贫困线以下人口达到58300万人,如此则占总人口的2/5)。如何提高处于贫困线以下人们的消费水平,是中国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国家应该加快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坚持“调高、扩中、保低”的原则,改变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GDP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的状况。同时要想方设法增加就业岗位,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标准,让低收入群体逐步提高消费水平。

五是将扩大内需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国家应该通过计划、财政、金融乃至行政等手段,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制止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尤其要预防房地产泡沫的发生,将国家财力投放到民生急需的产业之上。

全球经济来到一个转折点,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为中国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提供了动力。尽管欧美经济目前并未急剧恶化,但这种需求不足的挑战是潜在的,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尽早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改变外贸依存度高的现状,把扩大内需作为国计民生、固本强体的大计来抓紧抓好,以免在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剧变时措手不及。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