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正能量的小故事
在别人肆意说你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怕不怕,输不输的起。不必害怕,不要后退,不须犹豫,难过的时候就一个人去看看这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励志正能量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励志正能量的小故事篇一:默巴克的硬币之星
默巴克出生于美国一个贫困家庭,从小饱受歧视。他凭借着不屈毅力,19岁时考入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但家庭经济的窘迫,容不得他像富家子弟那样悠闲自在,他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四处奔波,赚取微薄的收入,交纳学费,维持简单生活。
默巴克主动向校方提出勤工俭学,包揽学生公寓的卫生打扫。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干活一丝不苟。打扫公寓时,默巴克经常在墙脚和床铺下面清扫出一些硬币来,都会主动问同学们,这是谁丢失的。同学们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就是懒洋洋地告诉他:“不就是几枚破硬币吗?谁稀罕。你不嫌弃就拿去好了。”
虽然他们语带讥讽,默巴克并不尴尬。在同学们怪异目光的注视下,他默默捡起了一枚枚带着灰尘的硬币。
第一个月下来,默巴克把捡到的硬币进行清点,连他自己也感到吃惊:竟有500美元之多!这令他喜出望外。这些白白捡来的硬币,不仅解决了学费的燃眉之急,而且还让自己的生活质量大为改善。
这份额外收入让默巴克突发奇想。他决定把人们不重视硬币的事情,反映给国家有关部门。他分别给国家银行和财政部写了信,建议上述部门应该关注小额硬币被白白扔掉的情况。财政部的回信很快到达,告诉这位贫困的大学生:“正如你反映的那样,国家每年有310亿美元的硬币在市场上流通,却有105亿美元被人随手扔在墙脚和别的地方,虽然多次呼吁人们爱惜硬币,但收效甚微,我们对此也无能为力。”
这样的答复不免让默巴克沮丧,但同时他从中看到了潜在的巨大商机。从此,他便用心收集关于硬币方面的资料,从资料中得知,一般硬币的寿命可达30年左右,而这些硬币常散落于各家各户的墙脚、沙发缝、床底下和抽屉等角落。
默巴克决心从中打开缺口,开创事业。1991年,默巴克大学毕业,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奔波求职,而是针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换取硬币的需求,成立了一个“硬币之星”公司,并购买了自动换币机,安装在附近的各大超市。顾客每兑换100美元硬币,他会收取9%的手续费,所得利润与超市按比例分成。
开业伊始,默巴克“硬币之星”公司的生意便异常火爆,他不仅赚取了丰厚利润,也大大方便了超市和顾客,赢得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默巴克继续扩大公司的业务,把“硬币之星”燃遍了全美,获得巨大成功。1996年,公司开张仅仅不到5年时间,“硬币之星”公司便在全美8900家大型超市设立了11800个自动换币机连锁店,再过了两年,当年那个被人们讥讽为穷小子的默巴克,摇身一变成了亿万富翁,“硬币之星”成为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
谈到自己的成功秘诀,默巴克显得从容平静:“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也许你的出身很卑微,也许你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你要永远记住,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你独有的位置。只要坚守自我,自信昂扬地经营生活,你的人生就一定会如你所愿。”
励志正能量的小故事篇二:自己去成长,自己去成功
吃完中饭,我照例躺在沙发上看报,一边用眼角余光注意大门,好迎接放学回家的女儿。
但是突然心头一震,今天不用等女儿了,因为前天我已经把她送进离家三百多里的集中营。
那不是真的集中营,而是有六十年历史的“草山音乐夏令营”。每年暑假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在那儿接受魔鬼训练;世界顶尖大师伊萨帕曼、马友友和林昭亮、简明彦都是那里出来的。
音乐营占地二百多英亩,其中散布着由马厩改装成的一栋栋宿舍。屋顶是铁皮的,由于马厩原本不高,硬改成两层,所以伸手就能摸到天花板;加上窗子小得出奇,房间又只容转身,可想而知,夏天大太阳一晒,会有多热。更可怕的是营里的规矩———
早上七点舍监就会像“狱卒”般一间间敲门,不到学生开门出来不停止。七点半得走到几百英尺外的餐厅吃饭;八点半准时,必须回到自己的小房间开始练琴。
舍监整天在走廊里巡查,哪一间没有传出琴声就敲门警告;再不动,则“记点”;只要被记两点,周末就禁足。
我实在搞不懂,我那娇生惯养,自以为是小公主的女儿,为什么非进去不可。
入营之前,我一次又一次问她,是不是算了?暑假在家多舒服,何必去受苦,整整七个礼拜不能回家,平常不准家人探视,电话不通,连电脑都不准带,想家都没法说,多可怜哪!
女儿却想都没想,就一扭头:“我要去!”
入营的那天,摄氏三十五度,我偷偷溜进她的房间瞄一眼,就热得满身大汗;出来,我又问她是不是回家算了,她还是扭头说:“不回家。”
离开的时候,女儿正排队缴体检表格,直挥手叫我们走。我偷偷看她有没有哭,她居然眼眶都没红,还直说好兴奋。
上了车,慢慢驶离校园,我一直回头,但是那个号称舍不得爸爸妈妈的宝贝女儿,居然背对着我们。
在美国其实有很多这样的“集中营”,有音乐的,体育的,也有文学的、科学的。偏偏“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有那么多年轻人,想尽办法进去接受虐待。
从女儿入营这件事,我常想“女大不中留”,也“儿大不中留”,当年儿子入哈佛,送他去,我走的时候直掉眼泪,他不是也没“目送”我离开吗?
他们那么无情,是因为离开父母,兴奋;还是因为眼前有太多要面对的挑战,“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如同我当年,把家一搁,只身来了美国;在机场,连学生都哭,我却没掉眼泪,因为前面的苦难是我要独自承担的。他们还留在家里,过平静的生活,我却成了漂泊者。
但是为什么每个年轻人都要漂泊,都梦想作异乡人,都觉得孤危是一种酷,这是不是一种天生的冲力?
是这冲力,使人类的祖先能由最早的非洲走出来,走到全世界,甚至登上月球,相信有一天会到达火星。
也是这冲力,使一个个王子和公主走出父王的城堡,不理会父母的呼喊,硬是跳上马,绝尘而去。
我知道国内的家长都逼孩子,我没有唱反调,叫孩子不努力,而是教他们“成功要自己去成功,如同成长要自己去成长”。让他们自己逼自己,而非只等父母师长在后面推。
这两天,每次走过女儿的房间,看到她的公主床,我都想掉眼泪。但我知道自己两斤半的胳膊,已经留不住她人生千万里的行程。
励志正能量的小故事篇三:没有人可以笑着拿冠军
2006年年初,中国女排搞了一次媒体公开课。公开课之后,我想继续留下体验中国女排的训练生活,于是向陈导申请多留一周。
那天是周六,多球训练之后,全队进入了下午训练的主题——打分队比赛。
比赛开始了,替补组上来就打得很兴奋,而主力组却失误频频,越打越急躁,很快就输掉了第一局。陈导很不满意,走到场地里跟主力组讲了讲,特别点了点王一梅,然后重新开始比赛。
被教练批评后,主力组总算清醒过来一些,赢了第二局,又赢了第三局,第四局也胜利在望。眼看着就完成任务了,但主力组打赢两局就掉链子,第四局就是拿不下来,陈导很不高兴。局间暂停,他先是强调训练是比赛的镜子,训练时连打三局好球这么困难,到比赛时就要被对手逆转,然后他又给队员提了要求,让她们继续打,什么时候打到连赢三局,什么时候停。
万幸的是,训练并没有被拖到深夜,主力组终于打起精神把加赛的一局拿了下来。看着疲惫的队员朝场边走来,我以为训练结束了,准备收拾东西和她们一起离开。
却发现她们又换上了跑鞋,一点儿没有准备下课的意思。正在这时陈导吹哨催了:“马上到楼下集合,抓紧时间!”
陈导布置任务了:“6圈,3分钟之内完成,跑两次,按时间总和算。分两组,每个组有一个落下的,慢几秒全队加罚几圈!”
现场除了我,没有人对这样的要求大惊小怪。
可是陈导却视而不见,他只看他手中的秒表。
综合两次跑的结果,两个组都超过了三秒,所以要加罚所有的队员多跑三圈。此时姑娘们已经累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听到还要加罚,不少人委屈地低声哭泣。
有人想讲情,陈导根本不理,他那让我们熟悉的笑脸,此时显得非常冷酷。
姑娘们重新往起跑线上聚了,最后时刻,不知为什么,陈导突然改了主意:“杨昊、亚男、大梅,你们三个人跑吧,跑三圈,你们这次通过了,全队下课,通不过,全队受罚!”
大梅听到陈导的话哭得更凶了,大家纷纷过去安慰她,鼓励她。陈导仍旧不动恻隐之心:“大梅,你不要再哭了,全队都看你的成绩呢!”
亚男带头:“我们跑!”杨昊和大梅跟着冲了出去。剩下的队员没有一个停在原地,都飞奔着跟了上去。
于是在操场上,我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全队十几个人,四五个人跟一个人,一边鼓励她们,一边推着她们往前跑。
三圈,大梅每一次从我面前跑过,我都感觉她的步子有些踉跄。她满脸通红,气喘吁吁,一边跑一边哭,一边哭一边跑,终于到达终点时,她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陈导宣布下课时,全队哭成了一片。
整个过程,我就站在她们旁边,下课了,我都回不过神来。
看着她们完成任务以后抱头痛哭的样子,我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和她们共同经历了世界杯和奥运会的辉煌,我知道她们为了拿冠军吃了很多苦,却不知道她们为了那辉煌的一刻是这样度过每一天的!
就像是电影情节的安排,恰在此时我无意中回了一下头,训练楼一层大堂那幅中国女排站在雅典奥运会领奖台上的巨幅合影映入眼帘。
照片上女排姑娘们那么开心地笑着,有人忘情地咬着金牌。
苦与乐的对比如此强烈,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眼泪夺眶而出,我的哭声甚至惊动了陈导。
我永远记得那天陈导听到我的哭声走过来对我说的话:“马寅,没有人可以笑着拿冠军的!”
励志正能量的小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