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经典名句赏析
《论语》中有为人之理,求学之途,为政之法。所以我选修了《论语导读》。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的经典名句赏析,欢迎阅读!!!!
论语的经典名句赏析篇一
《论语》中有为人之理,求学之途,为政之法。所以我选修了《论语导读》。但求能修身养性,改正自己身上诸多当代国人之通病:例如好说脏癖,怠慢他人,不敬父母,重利而不好礼义。我相信,只有孔子之学最适合此时的我。
学生有志于学习孔孟,并非一时兴起。
高中时,学历史,书上说,洋务运动时期,保守派反对引进西方文化,反对派代表人物倭仁说“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认为引进西方技术是“夷华夏”,我心想,此人大愚,愚不可及,身居高位,祸国殃民。国都要忘了,还管什么孔孟,什么人心?儒学岂能救国?(数年后,我才知,倭仁之长子在太平天国运动时为清朝殉国,八国联军入京,其阖家又以死殉国)。
而后学到新文化运动,书上说: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旗帜,痛斥礼教制度,控告吃人的旧社会。偏激者甚至呼吁打倒孔家店,废除汉字。每每读到这些文字都令我愕然,莫非中国人真不如洋人,中国之儒学远逊西方新哲学?中国的汉唐盛世,究竟算什么?中国浩瀚的经典到底算什么?苦于知识面有限,学习风气所影响,虽有问,久不得解,亦未尝求于师长。高三,在繁忙的学习中,在一次语文考试中,一篇现代文阅读《“现代新儒家”的困境和理论局限》牢牢吸引了我,我始知有现代新儒家,有熊十力,有牟宗三,有冯友兰,儒学未绝。所以我开始留心于新儒家。之后在背书时,读了《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虽不明晓夫子之大道,然为之折服。
高中毕业后,进入了大学,我就先读了一点《大学》,想知道为什么是大学,大学何谓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有注释:“大学,大人之学。”那时的我深受触动,我暗想::父母不求我有五车之学,不求我日后能有高官俸禄,皆说我不善于生财之道,那我一生所求为何?或唯有德行。于是,有志于夫子之道。
是时,我有诸多疑问,困惑最大的是儒家之于当今中国的意义(牟宗三先生认为国学在中国沦为材料),以及仁义礼信对我的意义。
为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和文章:
陈独秀曾撰文《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他写道:“西俗于成年之子,不甚责善,一任诸国法与社会之制裁。而孔子之道则曰:‘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此中国所以有‘父要子死,不得不死;君要臣亡,不得不亡’之谚也。”认为父子之道不适于今;此外“西洋妇女独立自营之生活,自律师医生以至店员女工,无不有之。而孔子之道则曰:‘男女授受不亲’;‘男不言内,女不言外,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妇人,从人者也。’是盖以夫为妇纲,为妇者当然被养于夫,不必有独立生活也。”孔子提倡的夫妻之道不适于今。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代表人士看来:所谓名教,所谓礼教,都是用以别尊卑,明贵贱的阶级制度。不利于国人人格之独立。与西方自由平等独立之说截然不同。中国文化在整体上较西方文化恶劣。“西洋名族以战争为本位,恶侮辱宁死斗,东洋名族以安息为本位,恶斗死宁忍辱”,东方文化是卑劣无耻的文化性格,因此被征服。此外尊家长、尊元首的忠孝,是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的罪魁祸首。
然学生窃以为:礼之用,和为贵。上下尊卑系出于礼,夏有夏礼,周有周礼,礼与时易,自古以来,礼有法之作用,法无礼之人性。今无礼乐,盖无周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不好斗,宁忍让,亦是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二者皆出于本心,出于本性,有何不可?理应如此!
据我所知,不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文革时期,对孔孟之道的抨击,都直指三纲五常,认为孔孟之道是历来统治者的统治百姓、愚化民众的思想武器。在我看来,他们的批孔更多的不是因为对儒家文化有了新的深究而是为宣扬他们的思想主张扫清障碍,前者是为扭转国势,唤醒民众下的一记猛药,但是不破不立,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不批孔,科学民主难以迅速得到普通民众的接受。后者则是带有浓厚政治目的愚昧行为,一些知识鄙陋之人大肆讽刺中国人拜奉了几千年的至圣先师,足以贻笑大方之家。子曰“主忠信”,但《孝经》中有道:“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说夫子之忠道是愚忠者,不知有《孝经》也。
众所周知正是因为孔孟忠君爱国之思想,才有了苏武放羊的传奇,才有了颜真卿天下第一行书《祭侄文稿》的问世,才有了岳武穆的精忠报国,才有了上自殷周的伯夷、叔齐下到明清刘周武、王国维的以身殉国。盖以身殉国,以死明志为中国数千年独有之壮举哉,仁人志士,众所尊重,既如此,为什么不尊重教之以忠孝的孔孟呢。此外,也正是因为有孝道,中国独有的家族情节,桑梓情结才牢牢地拴住了每一个中国人,让华夏儿女,九州大地浑然一体。
所以说,孔孟之道必有其可取之处,以上只是冰山一角,儒家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齐家之法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内为本,由内及外,内圣方能外王。是故儒家首重修身齐家。在当下中国,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各种光怪陆离现象层出不穷。应当不为外物所惑,坚守本心,诸葛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通过半个学期的《论语》学习,我明白了许多夫子的哲理:
“吾之道一以贯之”——唯忠恕而已。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兼容包并,亦为夫子之道。
“君子不器”——君子当无所莫、无所适,习理、从文、健体、缺一不可。
“慎言慎行,禄在其中矣”——大放厥词的官员、政府不足信。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一部《论语》,只能初窥孔子之学,半个学期的《论语》学习,带给我最多的,或许不是多么高深的夫子之道,而是一颗坚定的求知问道的心。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经过几千年的独尊儒术,夫子之学,实为国学,百姓早已日用不自知,其早已深入每一个中国人言行中。《诗》有之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史记》载:“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噫吁戏!夫子之学,可谓高山仰止,我心向往之。不习国学,何以言为国人?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虽然我还没有涉及更多的儒家经典,或是新儒家之流。但是,我来到《论语》导读这个班级后,在每节课前的读书声中,或是背书声中,我能闻其有好儒之音,此知音之谓与?
阳明先生说过:知行合一。不知,何以行,今我知何以行,当践行之。知而不行谓之不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的经典名句赏析篇二
黎先生教会我什么,今天我就浅浅地谈谈。我要谈的是我对《论语·雍也第六》中“知之者”一节的感受。《论语》原文如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同《论语》中其它的句子,这句话本身的意思也是浅显的: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懂得一门学问是要下功夫的,下功夫意味不可避免地要着受皮肉或精神上的苦。人性本无善恶,但可以确定的是,人生来趋利避害,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必然没有人会喜欢受苦,有些人常说享受痛苦,前提是痛苦能带来成长,并不是痛苦本身有多好。那么人们受苦去钻研一门学问,动力是什么呢?头一种可以用刚刚结束的高考来解释,高中生受种种苦大多为的是金榜题名,真正喜欢那些课程的少之又少,在很多高中生那里,做好学问意味着考高分,考高分意味着上名校,上名校意味着好工作,好工作意味着轻轻松松拿高薪水,拿高薪水就不必再为了什么了,因为当今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就是赚钱的多少。这种学问是做不长久的,许多教授评上了职称便不再做学问,印证了这一点。这句话讨论的是做学问的道理,做学问是终生的事,它的中断便意味着做学问的失败,因此,仅局限于“知之”,怀着并非求知的欲望,仅仅是比不知好,甚至不如不知。
而喜爱则是高一层的境界,做自己喜爱的事情,痛苦肯定会减轻不少的。就好比一个偏科的学生,特别喜欢语文而讨厌数学,那么让他学语文比让他学数学更让他感到轻松快乐,即使目的都是高分。喜欢意味着想要占有,这种占有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它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人的欲望没有止境,占有欲也是如此,因此,好之者比起知之者更有可能做大学问。
人的欲望确实没有止境,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占有欲就是。男子女子会移情别恋,都首先是欲望的变化所致。“乐之”则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了,避免了这种尴尬。“好之”表明存在着“好”和被“好”的双方,“好”的一方欲望的变化,会影响到被“好”者的变化。皇帝明天会临幸哪个妃子,谁也说不准。“乐之”意味着人与他的学问或事业融为一体,在这里,不得不提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一句,都是不同方面的最高境界,最终都是同样的道理。学问流进血液,塑造出一个真正的自由人。获取新知永远是他的快乐,真正应了“活到老,学到老”的俗语,而且这种境界融“知之”、“好之”于一炉,却又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累加,做到它的是圣人,也必定是最幸福的人。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仿佛有个终极目标,比如为共产主义献身之类,其实尽是枉然。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宗教,它只是给人们一个念想,使人们真正投入每一场奋斗和探索,以获得真的自由。
我愿意为这种真自由(其实这个词语又何尝不是一个念想)不懈一生。
论语的经典名句赏析篇三
今年开学,班上来了一位新的语文老师,她要求我们每天背诵《论语》四则,强调说《论语》会对我们的生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我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地背诵、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我觉得收获很大。
《论语》主要收集的是孔子教学生时的一些语言。孔子名叫孔丘,又名孔夫子,是春秋鲁国时期的一位私塾先生,他有三千名弟子,教出了七十二位贤人。在当时的社会,孔夫子是一位圣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孔子《论语》中的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告诉了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怎样向他学习呢?无非见到好的东西就跟他学习,见到不好的东西就在心中告诫自己一下,以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我们需要向不同的人学习。
关于孝敬之道,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它讲的是伦理亲情之爱,我们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如果我们言语谨慎,诚实守信,用爱亲人的心去爱他人,再去亲近品德高尚的人,提高自己,就可以为社会做更多有益的事情。如果精力充沛的话,我们应该多读些文献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说明孔子很注重实践经验,他告诉我们一切要从脚下出发,把最基本的东西做好。
关于诚信,孔子的学生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说的话能否兑现,那要看许下的诺言离道义有多远。如果诺言符合道义,那么兑现的可能性就会高一点。一个人如果恭敬有礼,又符合礼义,那么他就可以远离耻辱。如果一个人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是可以亲信的人,那么他的为人处世就很可靠了。因此,诚信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
在今天,《论语》教会我们如何学习,怎样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怎样做到诚实守信。这些理念,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我们如何走好人生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论语的经典名句赏析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