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书中,南老先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通俗、风趣的语言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理解。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篇一
自从清朝末年,资本主义列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开始从“天下”走向“世界”。“天下”和“世界”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天下”是古中国的观念,它不是以谁为中心的视角,而是包融一体;“世界”是西方的哲学,是有大小有边际的,它强调不同的立场,有明确的划分。就像“世界观”一词,不同人有分别的有立场的观念。无论政治、经济、文化,中国开始走向西方。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西方文化在中国蔓延,“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敞开胸怀迎接新思想,摒弃、批判甚至打倒旧思想。思想领域的变革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历经重重磨难,中国人终于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
从建国到现在,六十年过去了。近年来,“国学热”渐渐兴起,曾经抛下的经典,今朝又重拾起。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祖先的遗产,圣哲的智慧,一批国学大师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南 怀瑾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20世纪的后半叶,南怀瑾老师去了台湾。随着局势的变动,南老师的著作得以在大陆出版,并且近几年广为流传 ,备受推崇。我也有幸在老师的推荐下,细品南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南师的著作往往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旁征博引,融会通达,又多新奇解、智慧语,我曾号称“只读作者已过世至少三十年的书”,这回,也不得不破例了。
读南怀瑾老师的书,我不断地反思——不是反思文化,而是反思自己。毕竟,空谈世道人心今不如古,抑或文化零乱芜杂失其本心都毫无意义;文化通过人来体现、藉由人来传承、依靠人来发展。“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语我们已经见怪不怪,那么行动呢?该怎么做呢?五千年的古籍卷帙浩繁,“书到今生读已迟”;琴棋、书画、礼乐,民俗、神话、宗教,门类繁多;真应了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更何况,从小受的教育并没有让我们这代的很多人有足够深厚的积累。南怀瑾老师说,他的积累都是十三岁以前背的;他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活动,广受好评。当然,不必感慨生不逢时,无论生在何世,都应有正确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为之。做到什么程度往往并不全凭人力,客观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论语别裁》给我的启示是很难言明的,正如古人讲做学问,是“知、信、行”;从文化的角度讲,在杏坛诗社听的讲座“中国艺术简史”让我发现了中国,而南怀瑾老师的书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古中国的思想与智慧。我曾着迷于西方哲学体系的庞大和严谨,但思与辩总将我领向一个又一个纠缠着的世界;理论的创立与推翻,见证着人们探索的脚步。西方人是一步一步地探索,中国人的方式却不一样,他一跳就飞上了云端!西方人沿着“世界”的概念外拓出庞大的体系,中国人向“天下”里探出无尽的内涵。两个角度,两种道路,本无所谓对错高下;固执地打倒“孔家店”,或一昧地抑己扬他,都没有道理。
南怀瑾老师曾讲过一个故事,台湾一些大学生要搞“中国文学的再革命”。南老师讲,“文学革命,我没有资格讲,你们也没有资格讲。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手,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这才有资格谈革命。你们现在连‘命’都还没有,还‘革’个什么呢?你们还有文学革命的资格么?”南老师的一番话平息了台湾大专院校里的这场小风波。
只有深入了解,才有发言权。不过,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化,往往愈是了解,愈发觉它魅力无穷,倒也不必大动干戈啦。中国人做事向来不讲究横冲直撞,讲求中庸之道,求变亦可渐变,免得过犹不及。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篇二
随着国学热潮的汹涌而至,我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国学积淀和文化素养,让自己更充实起来。阅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我从中读出了先生的谦虚和虚怀若谷,把学问做透的执着态度。特别是读完先生对《卷二?里仁第四》的解读,如在《里仁第四》、《月是故乡明》、《兼收并蓄见仁心》等篇章对“仁”的阐释和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的认识,更坚定了“仁在心,学做人”的信念。
南怀瑾先生认为“里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追求“仁”的境界。这就引导我们以“里仁为美”,让修养、学问、做人达到智慧之境,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这就启迪我们从以下三大方面要求自己:
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只有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他人,以博爱之心“泛爱众,而亲仁”,能够深刻认识到“仁德”是人之本、人之性,以仁爱作为真正的做人之道,逐渐超越血缘基础之上的亲亲之爱,以无限的温暖照亮他人,逐渐让“仁爱”作为一种品性和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落实,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能展现出“仁”的风范,并成为一种行为的自觉。
坚信心中有爱,以仁爱之心爱人。在日常生活中,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想别人所想,以一颗仁慈之心学会关爱,做到在家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在外爱朋友、爱他人,逐渐构建爱的和-谐氛围。做到以宽以待人的胸襟勇于承担,摒弃自私自利之念内修文德。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以仁爱之心平等对待他人,以和睦相处促进团结协作,那么怎么会成不了真正的正人君子和仁人君子呢?
聆听圣人启迪,提升综合素养。通过学习阅读,从先贤圣人那里学习做人之道,以“恭、宽、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于天下。在生活工作中,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做到恭则不侮;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宽容和美汇聚人心;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力争做到诚以修身,信以立世;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以敏锐、敏捷的态度抓住机遇,能以敏锐的应变能力力争敏则有功;以“惠”警示自己,能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发挥精神感染力。
总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我都将以“仁”为追求人生向善的动态的进取过程,进行自觉地地“仁道”选择。最终,以良好的品性为保障,以过硬的本领为支撑,以远大的理想追求为航标,以超强的主观能动性为自觉,以恒久的“仁心”勤践行,以推己及人之心温暖世人,温暖世道!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篇三
近期,我认真拜读了台湾国学大师南怀谨的《论语别裁》。书中,南老先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通俗、风趣的语言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理解。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深深折服于他那丰厚的文化底蕴、探究学问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独特而精辟的见解。由于该书内容丰富,对《论语》每一章都做了详尽的介绍,信息载量之大,读起来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要想全部吃透吸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自己仅就第一篇《学而第一》,谈一下感想和认识。
研究学问,不能盲目崇拜权威,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朱熹,可谓宋朝一代大儒,六、七百年来,人们对于《论语》的认识一直笼罩在他的思想之下,读书人学优入仕、求取功名,必以他的注解作为标准答案。然而,时至今日,在南老先生的《论语别裁》里,我们却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例如《论语》中,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对此,朱熹的解释是:君子如果不板着一幅冷冰冰的面孔,就不会显得威严,学问也不稳固,要讲求忠诚信用,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不要怕改。而南老先生给了我们另一种解释:做人要自重、自尊、自信。只有这样,知识才有用武之地,忠诚守信,要看得起朋友,没有任何人不如自己,知错必改,善莫大焉。同时,他用调侃的笔调写到:“无友不如己者,按照他们的解释,交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那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大学校长只能跟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交朋友,当了总统就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很显然,朱老夫子的解释与孔圣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背道而驰,是严重的谬误。难怪南老先生笑言:朱文公及其后儒们,真该打屁股三百大板了。相信如果朱老夫子在天有灵,听了这话会汗颜的。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闪烁!《论语》等经典著作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对我们当代人的人生观依然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但是,关键是要结合实际正确地去理解、吸收、运用其中的每一句话,相信会对我们的人生道路起到指正引导作用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