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与道德的思修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08 15:39

艺术作品在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与精神文明中所具有的积极而巨大的作用,完全是由艺术与道德的内在关系和自身需要所决定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论艺术与道德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艺术与道德的思修论文篇一

《论艺术与道德》

【摘要】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本质上就是对道德内涵和道德规范的艺术体现,都是对理想与文明的向往和追求。艺术作品在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与精神文明中所具有的积极而巨大的作用,完全是由艺术与道德的内在关系和自身需要所决定的。

【关键词】艺术;道德;精神文明;艺术作品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进一步明确地强调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狄德罗则强调指出:“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这是艺术自身的基本规律。艺术创作只有按照这一规律运作,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才能在建构和弘扬社会主义文明与道德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如电视剧《长征》,艺术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崇高理想积极奋斗、不惜牺牲的道德品质。它不是用道理说服人,而是用艺术感染人;不是用伦理规范直接进行逻辑评判,而是用典型形象和生动情节对道德进行具象化地演绎和阐释;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和硬梆梆的灌输,而是在以情感人与以美愉人的过程中让人欣然接受崇高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浸润与洗礼。这种传播文明和弘扬道德的方式是艺术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最广泛、最有效和最为大众所乐于认同和接受的。

艺术作品在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与精神文明中所具有的积极而巨大的作用,完全是由艺术与道德的内在关系和自身需要所决定的。道德,是人类社会得以平衡、稳定、健康、积极发展的意识支柱和精神导向。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得以前进的精神动力和走向发达的意识标志。而艺术的天职,则在于以艺术的形式反映和表现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和人类自身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实现的道德铸冶和精神升华。艺术的使命,不仅在于表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而且在于以自己的特殊方式不懈地追求真、善、美。艺术,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的,它的存在不仅是文明和道德的结晶,而且是文明进程和道德历史的见证。艺术的本质是文明,艺术的灵魂是道德。即使是在暴露性的作品中对丑恶的东西进行批判和鞭挞,其目的和功用也正是对良善、道德、文明与美的渴求与呼唤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力量往往就是这样体现的。

这是历史的决定,这是时代的赋予,这是人民的期待。我们的艺术家一定要有这样的自觉意识,要有这样的激情和信念,要有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是的,我们的时代是开放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是多彩的生活,我们的文化是创新的文化。我们尽可以广撷博采,吸收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域外文化成果,即使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我们也不应当一概排斥,而是要积极择取,特别是其中的一些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只要我们选择得好,吸收得好,运用得好,也会对提高我们的创作水平发挥积极作用的,尤其会对丰富我们的民族形式和传统手法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无论采取怎样的形式和手法,无论表现怎样的题材和主题,无论描写怎样的生活和人物,都应当和必须强化作品的文明意识,加大作品的道德含量,增强作品的激励功能,使作品具有生活的亮色和时代的光彩,具有摇人心族的思想力量和粹人心志的道德力量,具有活力与魅力、亲合力与感染力、升华力与激歇力。

正是从这样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出发,江泽民把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作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奋斗目标。特别是江泽民不但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加以定格,而且明确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事业,要不断地走向成功和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精神支柱,而道德就是构成这坚强的精神支柱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原材料。这,应当说是人生的胜境,是人进人“自由王国”的一种表现,也是真、善、美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的同一性体现。这不正是艺术创作所要追求和表现的生活与“人”的最本质最合理状态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与道德原本就是一体化的,艺术是道德的载体,道德是艺术的灵魂。

艺术与道德的血肉交融的关系,特别是艺术以高度的自觉性对道德的涵载与弘扬,不只是道德得以传播和弘扬的需要,更主要的还在于艺术自身的需要。任何艺术作品,都希望能够广泛地被社会认同和接受,都期待着能有一个广大的读者群和观众群,都企盼能在历史的艺术画廊中闪烁光彩,成为永恒。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呢?关键就在于作品是不是具有充分的道德含量?是不是在艺术化的富于魅力的炫示中充分展现了时代的道德准则与道德风貌?所谓艺术作品的时代性、思想性和社会性,在本质上也就是艺术作品的道德性。艺术作品中的道德评价与道德展示,实际上就是分是非、鉴优秀、权得失、甄善恶、辨真伪、判赢输,就是以形象的力量和情韵的感染给人们以愉悦、熏陶、启悟、教育、激励和鼓舞,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的认识,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思想,铸冶人的德操,点燃人的精神之火与理想之光,激发人的开拓勇气与进取精神。这一切,恰恰正是所有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必须具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功能,恰恰正是艺术作品成功与失败的试金石与分水岭。

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就应当具有这样的性质和功能。彪炳于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传世之作自不待说了,我们现实的创作,只要是产生了双效益的作品,就都是鲜明而突出地具有这样的性质功能的,其实是正因为这些作品具有了这样的性质和功能,才得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像《至高利益》、《抉择》等长篇小说,像《日出东方》、《走出西柏坡》、《相伴永远》、《月圆今宵》、《长征》、《号角》、《忠诚》、《公家人》等影视作品,像报告文学《协商建国》、《智慧风暴》等,就都是具有鲜明而积极的思想力量、时代精神和道德蕴涵的,也都是对精神文明的形象建构和艺术弘扬,并因此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当说,在艺术创作领域中,这是非常壮观和令人鼓舞的景象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多样化的情况下,艺术创作所受到的挑战和考验也是严峻的。“身体写作”,“零度写作”,“私语化写作”的流行;“戏说风”、“豪华风”、“古装风”的骤起;着意摹袭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套路;醉心于以冷漠无情的方式咀嚼颓唐和无聊的琐屑之事;甚至丧失对现实的热情,转移对改革的关注,一味辑构毫无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豪门恩怨与妻妾争宠;把放血、割肉、食人、玩尸和虐杀动物等反文化、反人性、反道德的恶作剧,尊为“行为艺术”,公然用所谓的“红粉文学”、“白领文学”、“空虚文学”、“宾馆文学”等,为一些道德低下、灵魂空虚、、精神颓废者涂抹青春的气息和时尚的色调,并以之排斥和取代从改革大潮与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时代英雄和社会新人。凡此种种,都是不符合艺术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的,也都是对艺术的性质和功能的反叛和背弃。其结果,不仅造成了艺术创作的易质和大众对艺术的信任危机,而且也必然要对人们的道德提升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畅广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论艺术与道德的思修论文

论艺术与道德的思修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