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最基本常识

发布时间:2017-05-12 16:17

中医养生学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医药养生知识,欢迎阅读。

中医药养生知识

一、什么叫养生?

所谓养生,实际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养生的两个要点:

1、养正性:所谓养正性,就是要人们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

2、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外界环境。

二、中医养生学包括那些内容?

1、顺应自然:

就是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人体与自然环境协调,这是养生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2、调摄精神:

“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

既要保持思想活动的健康,又要防止内在精神刺激因素的产生。总之要培养乐观的情绪、坦荡的胸怀。

3、保养正气: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三、顺应自然养生法

“顺四时,益寿年”

四、调神养生有哪些内容?

1.安心养神:

“难得糊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安心处世,光明磊落,乐观开朗,随遇而安,乃是安心养神的灵丹妙方。

2.四时调神:遵照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方式,使精神情志随之而活泼向上(春)、畅达愉快(夏)、恬静收敛(秋)、藏而不泄(冬)。有利于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平和。

3.以心治神:

要随时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独自苦思冥想,忧愁伤悲或愤愤不平。

4.情感节制:

善于节制情感,是精神修养高雅的体现。适当控制自己情绪,是保证健康的措施之一。

5.精神寄托:

人到垂暮之年,总会有一种失落感,只要人老心不老,对工作和事业充满信心,就不会觉得老态已至。老年人只要在精神上有所寄托、有所追求的话,仍然会老当益壮地发挥自己的余热,安度晚年。

人与自然和谐则身体健康,自然环境变化,生态失衡,则会导致人类疾病。临证之时,不能只就病看病,还要观天察地、审人事民风。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疾病发病就有不同的特点。中医学发展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当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事民风与古代有了很大的差异,强调要从中医学角度与时俱进地、辩证地分析总结心脑系疾病发病学新规律,审证求因,并因人、因时、因地论治。

今日之“天”,已非古时之“天”。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亦带来严重的大气污染,由此产生的温室效应影响了正常的大气环流,加上过度的森林采伐,造成气候异常,自然灾害较频繁。从中医理论而言,清阳为天,但如今浊热壅滞,苍天之气不清不净,加之贼风数起,故肺气先病,失其清肃,久而不解则痰浊壅肺之病日增。

察今日之“地”,亦非古时之“地”。在城市,高楼林立,厂房棋布,工业废水污染江河。人们所住所行皆为钢筋、水泥、磁砖等含有一定的放射污染的金石之物,所食所衣皆不离化工原料。在乡村,森林采伐过度,土壤板化,水土流失。从五行而言,火、金、土独旺,而水木不足,清秀不济,浊滞有余。

人处天地之间,大地犹如生身慈母,滋养万物,而今,金石与污浊渗溢,对自然环境有一定污染,在人而言,脾气先失健运之机,气机先滞,有不病痰湿乎?

审人事民风。从饮食上说,当今粮食多施化肥提高产量,化肥虽能充形,不能育精,只能助痰生瘀。且当今饮食之中多夹杂各种化学物质,扰乱脾胃冲和之气,久则,气机不和,多生痰湿之患。另外,现代一些化学合成西药多损伤脾胃,非但伤正气,且多使邪气闭陷难出,与痰相结则更缠绵难解。

彩云之南,乃民族聚居之地,其地民风淳朴,民性豪放,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吸烟凶酒、恣食肥甘、辛辣厚味,脾胃运化不及,更为痰湿开源启路。再者,当今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肝失蔬泄条达,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暗耗阴血,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亦助痰生。综观三者,无不与痰湿关系密切。

论治现代心脑系疾病,首重一个“痰”字,认为临床上心脑系疾病都与痰相关。

张景岳指出“此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景岳全书.传忠录.先天后天论》)。明确了人能否尽享天年,除与个人的德、智及个人卫生、饮食营养、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当的劳作运动、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安宁祥和等诸多因素相关外,其所禀受的父母(先天)遗传因素起着根本的作用。但景岳更强调后天的作用,正如他在《先天后天论》中所说:“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若以人之作用(后天)而言,则先天之强者不可恃,恃则并失其强矣;先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

中年时期,脏腑经络其盛已定,也是阳气自半之时,人体正处于一个由盛而衰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 大多日益困于酒、色、财、气、功名之中,以致机体迅速地由盛而衰,出现诸多疾病和早衰之象。所以欲享天年,中年是个关键时期。应抓紧这个机遇,把握中年元气尚未大失的生理特点,及时“修理”后天调养之不慎以及机体出现的阴阳失衡,再振根基,使脏腑经络之盛况得以延续,衰弱之状得以缓至,将一个健康的体魄带入高寿之域,正如景岳所言“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然再振根基,尚余强半”(《中兴论》)。

景岳亦据此指出,“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因此,匡复元气,贵在保持真阴真阳的充盈和脾胃的健运,生活调摄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既要正视人的生理和社会需求,同时应当对这些需求有所节制,主张保持心情舒畅,调整情志;节制饮食,减轻体重;戒烟限酒,控制血糖;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是防治疾病的前提,

五、中国著名养生家

庄子:战国时代哲学家,享年84岁,养生观点有三点:

养生三戒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享年73岁。著有《春秋》。

日常生活不要过极

葛洪:晋代医学家。著有《抱朴子》、《肘后方》。

在《抱朴子·养生论》提出:“无久坐、无久行、无久视、无久听。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等饮食起居养生法。并进一步指出养生应避六大障碍,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等,从思想行为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方面提出了较客观的劝解。

节欲养精

孙思邈:唐代医学家,著名养生家,寿高102岁。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孙氏认为注重养生首先要调摄好自己的精神,主张“身无妄动,心无妄念”。由于情绪的剧烈波动能使人致病,故指出“思虑最伤神,喜怒伤和息”。

其次,提倡“运动调息法”,认为身体常处在适量的运动之中,能使气血肢体条达和畅、精神内生。

在日常生活中,告诫人们要“节欲养精”。

乐观养神

苏东坡:宋代著名文学家,著有《苏沈良方》、《问养生》、《养生说》等。

苏氏一生身处逆境,当他被贬赴海南岛后,仍乐观地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快游奇绝冠平生”。 苏氏这种胸怀坦荡、心襟开阔,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另外在他的著述中主张多食蔬菜,倡导郊游,并习练气功以强健身体。

六、古代名人的养生法

1、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写诗近万首,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竟活了85岁高龄,他的养生之法很值得人们借鉴。

食粥养生:食粥,能培养胃气,滋生津液,又容易消化,实为养生之佳品。

洗脚养生:陆游的第二种养生方法就是睡前热水洗脚。

前人经验认为:“春天洗脚,升阳固托;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洗脚,丹田暖和”。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脚与人体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日本人称之为人体的“第二心脏”。临睡前用热水洗脚,能起到刺激穴位、舒经活络、使之气血通畅的作用。

扫地养生:陆游有一首扫地诗:“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堂奴,亦以平血气。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异。”

帝王之养生

2、清代高宗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是中国历代封建皇帝的长寿冠军。 (自秦至清共259个皇帝,平均寿命39.2岁)

他长寿的秘诀有:

十六字诀:

吐纳肺腑:黎明即起,做深呼吸运动。

活动筋骨:多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强身健骨。

适时进补:老年人根据需要适当吃滋补品。

十常四勿: 十常即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眼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脚常伸、肛常提。四勿即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

帝师之养生

3、毛泽东很推崇他的老师除特立的养生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概括为:

基本吃素,饭后百步,遇事不怒,劳逸适度

4、马寅初先生在他百岁大寿仍红光满面,他的长寿秘诀就是热冷水浴和爬山两项。尤其是热冷水浴,四季不断,数十年如一日。

这种先热水,后冷水的洗澡法,有人称之为“马寅初的长寿洗澡法”。

名医之养生

2、叶天士的抗老秘诀:

叶天士,清代医学家,出身医门世家。为造福子孙后代,他把自己呕心沥血积累了几十年的“抗老秘诀”传于世人。其“秘诀”为:

(1)守病机,重脾肾。认为老年病主要是因为脾胃虚弱和下元肾虚。因此,他主张老年病重在健脾、补肾。

(2)顾胃气,忌燥腻。认为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老年人脾胃虚弱,切忌“油腻碍脾,刚燥损胃”。

(3)护正气,慎攻下。根据老年人正气虚弱的特点,认为“圣人以真气不可泄,老年当遵守”,“高年不敢过清过消,保真为要”。要护正气,保真元,以扶正固本,此为治疗老年病之大法,不可轻易攻伐。

(4)参气象,审体质。老年人适应能力弱,身体状况易受天气变化影响,防病治病须考虑季节和气候的变化。

武术家之养生

4、“长江大侠”吕紫剑

吕紫剑1893年生于湖北宜昌的一个武术世家。有一身好武功,人称“长江大侠”。不但壮举不亚于津门大侠霍元甲和关东大侠杜心五,而且至今健在。

吕紫剑老人3岁习武,20年学艺,勤学苦练,继承武当历代宗师内功心法,自创“八卦混元养生功法”,使自己受益而且高寿。

吕老长寿秘诀之一就是“懂医,通医”,从文武两路走上长寿之道,文即医,武即功。 节制饮食是吕老长寿的又一经验。他说:“早要吃得饱,午要吃得好,晚要吃得少。” 在吕老的长寿秘诀中,充足的睡眠也占有重要地位。

八、养生二十宜

1、发宜常梳:

每日早晨梳发数十次,可以疏风散火,明目清脑。

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常梳发则可促进肾功能,使全身得益。

2、面宜多擦:

每晨洗脸后,用双手搓擦面部七八次,可焕发精神。

早晚再用中、食指揉太阳穴、枕骨下风府穴、后颈部两侧风池穴各十余次,对预防感冒有特效。

3、目宜常运:

经常旋转活动眼球大有益。可先从左而上再至右而下,反复七八次;再从右而上至左下,如法运转眼球,然后闭目少息再睁开,则视觉明朗。

4、耳宜常弹:

用两掌分别紧压左右耳门,以中指和食指相扣,弹击后脑勺作咚咚声,弹击七八次后两掌离开耳门一次,如此行三四遍后则听觉灵敏,并有健脑之功。

5、舌宜舔腭:

舌尖平时宜有意无意地常添上腭,可促使津液的分泌。

中医认为口津是舌上之水,人身之宝,又是一种消化酶,故要求津宜数咽,不得随意吐掉。 6 、齿宜数叩:

叩齿就是上下牙叩咬作声,每晨行三四十次,可健牙龈,齿坚无疾。

7、便宜禁口:

指大小便时应该闭嘴咬牙。

练武术及气功之人很重视此法,它既属内养功之一种,亦有固齿护龈的作用。

8、浊宜常呵:

“不洁之气,甚于利刃”。

在空气新鲜的环境中,进行吐故纳新的深呼吸,对健康有利。

9、体宜常动:

“生命在于运动”。

不动则肌肉、组织、关节会发生“废用性萎缩”现象。故人到中年应腰宜常伸、胸宜常挺、腹宜常收、肢宜常摇。

10、肛宜常提:

常提肛对防治痔疮有效。

方法是有意识的收缩、放松肛门括约肌,早晚各性三四十次。

11、身宜常浴:

常进行日光浴、水浴、空气浴,可增强人体神经和心血管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亦可提高人体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12、足宜常浴:

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泡洗脚是健身要诀之一,有益于睡眠。

洗后若用手掌摩擦足心涌泉穴三四十次,则对老年人冬季保健更有意义。

13、精宜常固:

古谚云:“毋劳汝形,毋摇汝精,乃可长生。”

性生活过度会导致肾虚,还会影响机体生理功能而促使早衰。故对性生活能节制者,多能长寿。

14、气宜常养:

气为人生四大患(酒、色、财、气)之一。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

气之中以怒气为最凶。

故必须强加克制,不可放纵。

否则大怒伤肝,既能败事,也会伤体。

15、心宜常宽:

指心胸开阔,精神舒畅,乐观条达,随遇而安。

16、神宜常凝:

指注意力要常凝聚不散。工作、学习要专心致志,八小时以外,应寄情于琴棋书画、虫鸟花草,这是凝神养生的妙法。

17、营养宜备:

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糖类等营养素都须供应无缺,与机体消耗取得平衡,否则将不能维持人体健康。

18、饮食宜慎:

饮食必须注意卫生。要定时定量,不暴食,不偏食。烟宜谢绝,酒要少饮。

19、起居宜时: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不恋床,不少寐。挑灯夜战不提倡,白日“高枕”不足取。

20、劳逸宜均:

指“忙中有闲,闲中要忙”。人体各部位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要保持兴奋与抑制、紧张与松弛的相对平衡,才能不影响健康。

八、食养歌

谷物菜畜养成宝,四性五味任君调。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化痰消胀好,芹菜能降血压高。胡椒驱寒又除湿,葱辣姜汤治感冒。

大蒜抑制肠炎发,绿豆解毒最为妙。香蕉通便解胃炎,健胃补脾食红枣。

番茄补血美容颜,禽蛋益智要记牢。花生能降胆固醇,冬瓜消肿又利尿。

鱼虾能把乳汁补,动物肝脏营养高。生津安神数乌梅,润肺乌发食核桃。

蜂蜜润燥又益寿,葡萄悦色令年少。生梨饭后化痰好,苹果消食营养高。

木耳抗癌素中荤,黄瓜减肥有成效。海带含碘消淤结,香菇存酶肿瘤消。

胡椒除寒兼除湿,菜花常吃癌症少。柑桔消食化痰液,抑制癌症猕猴桃。

紫茄祛风通脉络,莲藕除烦解酒妙。白菜利尿排毒素,蘑菇抑制癌细胞。

劝君不妨多食疗,必定少担药包包。

九、体疗歌

健康长寿三做到,药疗食疗和体疗。食疗要比药疗强,体疗更比食疗好。

深吸气,慢呼出,吐故纳新醒头脑。四肢动,徒手操,关节灵敏好手脚。

快步走,慢步跑,慢加耐力肺量高。清晨做做口腔操,润喉洁口牙齿牢。

跳跳老年迪斯科,精神焕发又年少。太极拳,气功操,疏通经络百病消。

勤游泳,冷水澡,红润皮肤精神好。打乒乓,玩小球,活动手眼锻炼脑。

爬楼梯,慢登高,舒筋健脾心肺好。前后仰,原地跳,活血化淤固肾腰。

祝君健康长寿

中医药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最基本常识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