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健康观
中医的健康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确立了,即“天人合一”的健康观,“形神合一”的健康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正气为本”的健康观。那么,你知道中医学的健康观是怎样的吗?下面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中医学中具体的健康观,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中医学中具体的健康观介绍
天人合一的健康观
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是指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学认为:人体有自己的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还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就能直接影响到人的情感、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医养生学认为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养生防病。
形神合一的健康观
中医学“形神合一”理论来自《黄帝内经》,这种理论始终都是建立在客观生理结构的基础上。首先从生命起源来看,是形俱而神生,即认为先有生命、形体,然后才有心理活动的产生。形神合一观认为:神是形的主宰,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其中,形是指躯体、身体,神是指思想、思维。中医学提出“形神合一”乃是强调形与神的密切联系。只有当人的身体与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才能保持与促进健康。有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病症与情绪焦躁、心态不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所在,这与中医的“形神合一”观不谋而合。
正气为本的健康观
中医学中的正气是相对邪气而言的,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及康复能力。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虚衰。正气充足则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能抵抗外邪,免于生病。正气不足则邪气容易损害人体,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当邪气侵袭时,若邪气弱不足以与人体正气相抗衡时,则邪气被正气驱逐、消灭或暂时潜伏在体内,均不会发病;只有当邪气较重而能同正气抗争以引起较强的反应时,人体才出现证候(症状、体征等),即为发病。
阴平阳秘的健康观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分别代表一定属性的物质和功能,如人体内的气为阳,血为阴,兴奋为阳,抑郁为阴。“平”是正常的意思,“秘”是固守、固密的意思。“阴平阳秘”表示阴阳既各自处于正常状态,也具有相互协调、配合关系。“阴平阳秘”作为人的健康态,体现在生命活动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如酸碱平衡、血糖平衡、代谢平衡等。此外,“阴平阳秘”还体现在人体活动的一种有序稳态上,这类似于现代科学所指的“内稳态”。“内稳态”是指人体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如人体的体温、血压、血液内的酸碱度、血糖浓度等均为“内稳态”所调控,如果我们的身体达到这种稳态的话那就是健康的状态。
中医养生的整体观念
诊断上的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身体的某处发生病痛,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只检查疼痛的部位。对身体的其他部位也要做详细的检查,此处的病痛可能是别的部位的病变所致。比如各种体表的组织器官的病变可能是体内脏腑发生病变导致的。另外,也不能只对全身进行检查,而不检查发生病变的部位,这样做也是十分不科学的。总之,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是既关注整体也兼顾局部。
药方上的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对开出的药方具有指导意义,中医的药方特别重视主药和辅药的组合。中医在开药方时,既对主要病症开出药方,还兼顾到了次要疾病,并针对它开出药方;另外,还注意到每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一般采用相制性配伍方法。
剂量上的整体观念
中医在药物的用量方面也坚持整体的观念,不是片面强调疾病的需要,还注意到对整个身体的虚实所产生的影响。比如一些慢性疾病,只能用小剂量的药物来慢慢治疗,不能过分求快而增加药物的用量,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更快地治愈疾病,可能还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更有甚者,可能还会引起身体别处的不适。
中医养生禁忌
1、忌早起科头
“科头”即不戴帽子。早晨是阳气初生的时间,这时的阳气像树苗,虽然生长势头很旺,却十分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的特性是向上走,所以从人体来讲,头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门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让寒邪入脑,造成疾病。
2、忌阴室贪凉
人的身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阳气旺盛,而阳气很怕受到阴邪的侵犯。如果一个房间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就会阴气较重,气温较低,寒邪容易侵袭体表,甚至由表入里造成一系列疾病。当然,现代人居住楼房,很难保证每间房屋都有阳光,这时就需要借助暖气或空调,保持房间温度。
3、忌湿地久坐
有些人对潮湿致病不太理解,认为身体有皮肤保护,皮肤又不透水,外界的湿气怎么能影响到体内而造成疾病呢?真正的湿气当然不能直接进入体内,但机体之气和外界之气是相互感应的,外界之湿是一种滞缓之气,感应到体内则使机体的气机也运行缓慢,从而在体内生成湿邪。因此要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4、忌冷着汗衣
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一出汗衣服会马上变得湿冷,此时皮肤的毛孔是张开的,对外邪的抵抗能力下降,寒湿很有可能乘虚而入。因此,出大汗以后要及时把汗擦干,并更换干燥衣物。
5、忌热着晒衣
徐文弻认为久晒之衣有热毒,不宜立刻上身。这可能有些夸张了,衣服晒得干爽以后,即使还有一定热度,也不至于对身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当然如果是患有热病还没有痊愈的人,可能就要适当注意,不要穿刚晒过或烤过的衣服。
6、忌汗出扇风
这个也要灵活看待,如果是三伏天,身体时刻都有汗,拿扇子扇风取凉是很正常的。这里说的忌汗出扇风是指气温不太高,因运动而出汗时,不要贪凉而扇风,或立刻喝冷饮。扇风虽然很惬意,但风为诸邪之首,带着寒邪或湿邪不知不觉地就袭入体内了。
7、忌灯烛照睡
有些人喜欢开着灯睡觉,这也不好。因为光明的性质是属阳的,人的睡眠需要阳气入阴,有灯光照射就使得阳气难以下潜入阴,容易造成神魂不安,影响睡眠质量。
8、忌夏月凉水抹席,冬月热火烘衣
这两个习惯可能并没有那么大的危害,现在也很少有人烘烤衣服了,但是本条仍然有现实意义,也就是不能图一时的痛快而违反季节规律。夏天不要贪凉,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容易导致出汗不足,气机不能充分打开;冬天也不能贪热,把暖气开得过热,容易导致出汗太多,精气外泄。
9、忌久观场演剧
这一条是劝我们注意养神。现在电视网络娱乐节目非常多,不能过分沉迷于此,因为在观看节目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会不知不觉地随之而动,不再注意体内的感受。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如果君主整天追逐声色犬马,就不能很好地体察民情,身体有了不平衡也不能随时感知,所以娱乐要适度,避免久视久听而伤神。
最简单的穴位助眠法就是按摩涌泉穴,即搓脚底。手心相对互搓至双手发热,用右手搓左足心(脚底前1/3正中间的位置),用左手搓右足心,直到感觉发热为止。
3、食疗助眠法
可食用一些清心安神的食物,比如百合、莲子等。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款药膳———酸枣仁粥。取炒过的酸枣仁30~50克,在水中煮15分钟,将酸枣滤出,用过滤出的水煮粥食用。不过,这款助眠粥可能会对消化道有一定的刺激性,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应谨慎食用。
中医学的健康观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