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导语:古人作文,常称开头为“凤头”,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课堂亦如是。一堂课能否成功,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开头,即课的导入。好的导语就像电影的序幕,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好的导课,能化难为易,引人入胜,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欲望及学习效果,与教师的导课有很大的关系,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一、激发兴趣类
这类导入以引起注意、激发兴趣为目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故事导入法
喜欢听故事是学生的普遍心理。教师可以用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逸闻趣事导入教学。如教学《 竞选州长 》一课,关于作者马克・吐温,有一则轶事既有趣又非常切合教学内容:发表《 竞选州长 》后,有一次马克・吐温在街上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对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极端仇视,威胁他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先生,我了解的跟你说的不一样。我认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马克・吐温机智幽默、辛辣尖刻的语言令人叫绝。如果用这则故事来导入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学生在后续的课文学习中准确地把握马克・吐温小说幽默的语言风格和杰出的讽刺艺术。
(2)悬念导入法
教师也可以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在导入环节中创设悬念,以撩起学生刨根究底的急切心情,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如,在教学《 皇帝的新装 》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安徒生有一次被邀请去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住地问:‘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样式好吗?质料好吗?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你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样式,什么质料的好呢?’安徒生的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人大笑不止。那么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儿的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使人大笑不止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安徒生的《 皇帝的新装 》就知道答案了。”这样一个导入,教师精心设置悬念,激起了学生想要一探课文究竟的阅读冲动,收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二、拓展知识类
这类导入以传授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为目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以旧带新导入法
这种导入是教师在教学之始先带学生复习旧知识,由此引出新知识的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以旧带新,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由此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例如,教学《 一夜的工作 》一文,有位教师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边填表边回忆小学阶段还学过哪些记述周恩来总理的课文,这些课文分别是写的什么时候的事情,反映了周总理什么样的品质。学生回顾起了那些表现周总理在长征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事迹的课文。这一导入不但温习了旧知识,而且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新课文中总理的形象,达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
(2)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导入法
所有文章都是作者对当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都是彼时彼地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要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必须对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审美趣味等以及写作缘由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有所了解。在课堂导入环节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作者的情况及写作的背景,既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学习《 琐忆 》一文,作者唐■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与鲁迅先生有过交往。作者创作此文,为什么不像一般作者那样更多地去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争精神,而是通过几件日常小事去表现其“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人格,关于这一点作者写过一段创作谈。教师如果能以这个材料为教学导入的切入点,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由来,又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及特点,开阔视野,激发阅读兴趣。
三、创境触情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皆是有情物。教师在教学前,给学生创设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氛围,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类导入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语言创设情境导入法
在课堂导入环节,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渲染出一种生动感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面对文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这样才能更好地体悟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如《 背影 》一课的教学,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诗人孟郊的《 游子吟》吧,我们一起来背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伟大的,像江河之水激荡儿女情怀。那么,父爱呢?我说,父爱如山,震人心魄。朱自清先生的《 背影 》,就是这样一篇表现父子情深、催人泪下的佳作。”这段导语,教师依据课文内容,由表现母子之爱的诗词引出新的学习内容,饱蘸情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为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创设了很好的情感氛围。
(2)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运用,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幻灯片、音像资料等现代媒体进行课堂导入设计。这些媒体手段较之传统的语言导入的方式,有着形象直观、信息量大、易于操作的优势。好的多媒体导入,能对学生形成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官刺激,更易于使他们动容、动情、动心。比如在教学《 琵琶行 》时,如果选播一段琵琶名曲《 十面埋伏 》作为导入,创设出一种高超的琵琶演奏艺术的强烈氛围,让学生在欣赏音乐艺术的基础上,充分领略古典诗词中所描写的乐曲旋律的变化之妙,不需要教师用太多的语言,学生便能兴趣盎然地借助音乐,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去填补语言的留白,去体味、感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去深入领会作品的情感和主旨了。
四、启发思维类
这类导入以触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为目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设疑导入法
是指教师以设置问题的形式导入课堂教学的方法。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教师在授课前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引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学《 岳阳楼记 》时,是这样导入的:“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 》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从南宋人编的《 宁文鉴 》开始,直到当代的各类散文选,都选有这篇文章。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 岳阳楼记 》,想想其中的道理。”这种设疑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去阅读、去思考,达到了很好的启发思维的作用。
(2)质疑导入法
是指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归纳后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去分析、去思考、去解决,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 山中访友 》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想从这个题目中知道什么?”学生说:“我想知道,是谁在山中访友。”“我想知道,他在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到山中访友。”教师接着说:“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想弄清楚,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课文吧,我相信你们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一导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精心设计,科学运用,发挥出导入激趣、触情、启思的重要功能,使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导入方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