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机动通信论文

发布时间:2017-01-03 12:14

通信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军事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在今后的发展上更是直接关系到我国军事通信的方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军事机动通信论文,供大家参考。

军事机动通信论文范文一:军事通信论文

军事通信学是研究军事通信一般规律,并指导军事通信实践的学科。军事通信在人类战争史上,伴随着武装冲突和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战争和军队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中,很早就有关于军事通信的论述。而军事通信学真正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则是在军事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战争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军事通信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促进了军事通信理论研究向学科化方向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和加强军事通信基础理论的研究,从宏观上探讨军事通信本质特征、规律和军事通信学科体系结构的学术活动,对于军事通信学的形成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战争中,军事通信的中枢神经作用显得格外突出。而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通信技术,则为现代军事通信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通信工具和更完善的通信手段。毋庸置疑,军事通信技术在战后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

一、载波通信与光纤通信技术

载波通信就是利用频率分割原理,在一对线路上同时传输多路电话的通信。其工作原理是:在发信端把各路电话信号分别对不同的载波频率进行调制,将各话路的频谱安排在各自不同的频位上。在接收端,则进行相反的解调过程,把位于不同频位的各话路还原为话音频谱,实现载波多路通信。载波通信除了传输电话信号外,还可以进行二次复用,即利用载波话路来传输电报、传真、数据等等。载波通信有效的利用了有线通信的线路,扩大了信道的容量,提高了传输的速度。在军事信息量不断增加、军事通信要求高效迅速的情况下,载波通信是一种极好的技术手段。载波通信技术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电子管和滤波器发明以后,为实现载波电话通信创造了技术条件。同时,增音器和同轴电缆的发明又为载波通信的发展插上了翅膀。1918年,在美国的匹茨堡到巴尔的线路上开通了第一个载波电话通信系统,每对线通3路电话。到1938年,经过不断改进,可通12路电话。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战争条件的限制,各参战国(除美国外)的长途有线通信发展很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各国均建立了规模巨大的军用长途载波通信系统,通信容量从最初的每对线几路、十几路,发展到几十路、几百路。20世纪60年代初,载波通信设备进入了半导体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单晶硅制备技术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60年代各种晶体管电子元件相继诞生。半导体晶体管的诞生是电子元件的第二次重大突破,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耐震、寿命长、性能可靠、功耗低等电子管无法比拟的优点,有效地促进了电子技术的发展。载波通信的半导体化进一步促进了军事载波技术的发展。到70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同轴电缆材料与性能的提高,10800路载波电话系统在一些国家的军队中先后投入使用。

光纤通信是以激光作载体,以光纤维做媒介来实行信息传输的一种新型通信方式。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用红宝石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激光技术由此问世。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从外部对某些物质施加能量,使电子急剧增能,在外来光的激发下,以光子形式经过光学谐振腔的特殊装置,等到聚能放大

而发射出来。激光具有很好的相干性、单色性和方向性,可在大气空间、宇宙空间、光波导、光导纤维以及海水中传输,故能作为信号载波应用于通信。由于激光的光束很细、方向性极好,人眼又看不见,因此用激光进行通信具有极好的保密性。不易被敌人截获和干扰,且不受热核辐射的影响。激光技术的产生,为光纤通信创造了技术条件。195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卡佩奈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纤维光学技术的基础理论。1970年,廷德尔首次表演了沿电解质管进行光的传输。光通信原理的提出和对于光纤维的研究,激发了人们对利用光纤维进行通信的兴趣。但是要使它真正实现还要有赖于激光技术的成熟、光纤维的制备和光电调制技术。1970年,格拉斯研制成20db/km低衰减的纤维,这是光纤通信的一项重大突破。1971年,日本电星公司生产出一种具有分散折射指数的纤维。1976年,在美国芝加哥展示了试验性光波传输系统(利用玻璃光波导传送由超小型固体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脉冲信息)。1977年,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一些电话公司建立了实验性的光导纤维系统。80年代以后,光纤通信以逐渐渗透到陆、海、空乃至空间武器装备系统中,成为现代军事通信的重要手段。目前,世界各国军队纷纷以光纤代替原先的金属电缆,美空军后勤司令部已在所有空军基地建立了据称是迄今世界上同类网络中最大的光纤通信网络——“军事基地光纤通信系统”。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通信在现代军事通信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二、散射通信与卫星通信技术

散射通信是利用空中传播煤质的不均匀性对电磁波的反射作用进行的超视距通信。大气层中的对流层、电离层和流星余迹等,都具有对入射的电磁波再向多方向辐射的特性。利用这些煤质将视距传播的电磁波传送到视距以外,即可进行远距离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即用对流层对超短波或微波的反射作用来实施超视距通信。军用对流层散射通信有固定式和移动式。流星余迹通信则是利用流行穿过大气层高速运动造成的短暂电离痕迹对无线电波的反射或散射作用进行远距离瞬间通信。流星余迹通信传输受核爆炸及太阳耀斑的影响较小,电波反射的方向性强,隐蔽性好,信号不易被截获,适用于远距离小容量的军事通信。第一条对流层散射通信线路于1955年在美国建立,全长2600公里。

三、采用适合任务区域的通信保障手段

濒海地区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通信保障应由过去的单纯“静中通”向“扰中通”转变,由过去以短波、超短波电台为主的单一通信手段,向综合利用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有线通信等手段实现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通信保障方式转变。另外濒海地区无线信号密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除正常无线电业务外,还有导航、渔业、对潜、对舰等通信任务,用频装备多。部队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要充分考虑复杂电磁环境因素,在濒海城市地区可多利用现有完善的有线通信网络,在濒海非城市地区应多利用军用机动CDMA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网络,通过采用适合任务区域的通信保障方式,实现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通信的顺畅。

四、防磁抗扰,增强通信保障可靠性

为应对濒海地区尤其是濒海城市地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干扰问题,防止指挥通信中断,应综合利用各种通信手段,增强通信网的多信道传输能力。如在非战争军事行动现场接入固定通信网络,利用其良好的抗干扰特性,完成快速可靠的通信。充分利用通信装备自身的抗干扰性能,或通过加装抗干扰单元,提高通信装备的抗干扰能力。严格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地区的电磁频谱管理,及时清除电磁污染,确保各部队的电磁使用环境安全有序。

军事机动通信论文范文二:军事现代化中的军事通信

——数据链 摘要:数据链也称数据链路,是指采用无线或有线通讯设备和数据通信规程建立的数据通信网络,并直接为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提供支持、服务,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控制密切结合的通信链路系统。

关键词:军事通信 军事现代化 数据链

引言:在现代战争中,军事通信的中枢神经作用显得格外突出。而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通信技术—数据链,则为现代军事通信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通信工具和更完善的通信手段。

军事通信学是研究军事通信一般规律,并指导军事通信实践的学科。军事通信在人类战争史上,伴随着武装冲突和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战争和军队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中,很早就有关于军事通信的论述。而军事通信学真正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则是在军事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战争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军事通信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促进了军事通信理论研究向学科化方向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和加强军事通信基础理论的研究,从宏观上探讨军事通信本质特征、规律和军事通信学科体系结构的学术活动,对于军事通信学的形成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战争中,军事通信的中枢神经作用显得格外突出。而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通信技术,则为现代军事通信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通信工具和更完善的通信手段。毋庸置疑,军事通信技术在战后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武器平台之间形成了横向组网,并融入网络化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武器平台的作战效能。

因此,能够将传感器、指挥控制系统和各作战平台连接到一起,从而实现优化信息资源、有效调配和使用作战资源的“数据链”,正日益成为现代军事通讯的研究热点。

一、基本概念

数据链也称数据链路,是指采用无线或有线通讯设备和数据通信规程建立的数据通信网络,并直接为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提供支持、服务,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控制密切结合的通信链路系统。主要采用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和应用协议,实现机载、陆基和舰载战术数据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及战术系统的各项功能。数据链包括一套通信协议以及被交换信息的定义,可以构成点对点和网状数据链路,将通信距离内的各种指挥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和武器控制系统组成数据传输/交换和信息处理网络,为作战指挥、武器控制和作战协同等提供有关数据和战场态势信息。

二、发展历史

数据链来源于放空作战,二战时为了对敌机做出快速反应,构成了预警雷达、指挥系统和防空高炮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建立了数据链的基本思路。

20世纪50年代初,美军“赛其”防空预警系统率先在雷达站和指挥控制中心间建立了采用数据通信的数据链,虽然在现在看来很是简陋,却使其反应时间由10分钟缩短为15秒,作战效能提高近40倍。不久,北约装备了Link-1数据链,将84座大型雷达站连接为一体,形成了整体防空能力。5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装备世界上第一个舰空数据链系统——Link-4。到了60年代又开发了Link-11,可以直接用于舰船、飞机、海军陆战队与陆地之间双向交换监视情报。到了70年代末,在Link-4基础上发展了Link-4A/C两套数据链系统。越战后,为了解决军种之间数据链无法互通的问题,美军研发了Link-16数据链。

三、作战应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装备是不是真的实用,必定要在战争中实现其价值。下面以伊拉克战争中空袭作战为例简要介绍数据链在战争中的应用。

比如在空袭中,支援地空协同可分为起飞/着陆、空中编队和前沿引导三个阶段。

1、在起飞/着陆阶段,在空战指挥中心(E2-C预警机)利用Link-4A和Link-16数据链进行指挥引导,达成射手与控制中心的紧密联系。

2、空战编队阶段,主要利用攻击战斗机装备的Link-16数据链达成编队内通信,并与遂行作战任务的E8-C“联合星”飞机建立战场感知联系。航母编队依照安装在F/A-18攻击战斗机上Link-4A数据链实现对舰载机的指挥与控制,空战指挥中心则运用装备的Link-11数据链与空袭编队的E2-C预警机达成航迹修正引导。

3、前沿引导阶段,空空引导利用各作战飞机上装备的Link-16数据链完成,地空引导则由特种部队通过增强型定位报告系统(EPLRS)来完成。

在伊拉克战争中,在Link-16辅助下,美、英联军实现了各作战单元、主战武器和指挥系统高度融合,战场信息快速传递和目标准确识别,缩短情报获取到火力打击的时间,侦察打击一体化、空地作战一体化,大大提高了各作战平台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使作战效能成倍增加。特别是在大规模空袭与地面攻击行动中,为其实现整体作战目标与监测、战场指挥控制和攻击效果评估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军事变革的进一步发展,现有的数据链已经不能产生对敌人的优势,因此对数据链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需求。

1、高速抗干扰

现在各个军事大国都有着不弱的电子战武器,可以说未来战争必定出现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因此掌握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高速稳定传输数据能力的一方将占据优势。

2、跨平台通用化

未来战争决不仅仅是单一兵种的舞台,陆军小分队、武装直升机、无人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预警机乃至军舰都是一场战役的参与者,这些作战单元每时每刻都需要交换大量数据,如果不能实现跨平台直接交换,而是经过一个中转站,很有可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贻误战机,导致惨败。

3、网络化分布式

在战争中需要进行数据交换的不只是指挥中心与作战单元,各作战单元之间也需要时刻进行数据交换,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单个作战单元的战斗力,更可以提高数据链的可靠性,增加作战单元与指挥中心的联络方式,延伸数据链的作战范围。而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链系统因为“没有中心又处处是中心”,能够有效地避开敌人针对性的打击,大大提高生存能力。

作为战争的“神经系统”,数据链在战争中越来越重要,数据链的技术成熟度也几乎可以代表对战场环境的感知与快速反应能力和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随着战争形态的不断变化,数据链也必将在战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孙继银.战术数据链技术与系统 [J].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 吕娜.数据链理论与系统 [J].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军事机动通信论文相关文章:

1.军事论文范文

2.2016年当前国内外军事形势论文参考

3.2016军事改革论文

4.2016军事理论论文

5.大学军事国防论文

6.通信学论文

军事机动通信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