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困潦倒创业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02-16 10:36

能不能创业成功跟学位没关系,但跟好不好学肯定有关系。好学才能有成长的空间。看看那些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找到成功的创业方法。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穷困潦倒创业的故事,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穷困潦倒创业的故事

穷困潦倒创业的故事一:

90后富二代不啃老种水果建休闲农庄

和许多做农业项目的人不同,景秀大地生态农庄的“庄主”王博,是一名“任性的”90后。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本来可以靠老爸逍遥快活,他却偏偏选择了当“泥腿子”。

从一开始踏入这一行,很多人就断定他“玩”不了多久。如今,4年过去了,年轻的他脸庞上满是风霜的痕迹,给了当初质疑他的人有力的回应。

“任性”90后不承父业单干农业——

种火龙果20万学费入门买教训

春光明媚的4月,站在蔡甸玉贤镇松林村的水泥路上,满眼的蔬果和鲜花,空气中飘荡着甜甜的果香。一排排农庄规划齐整、错落有致。这是现在景秀大地生态农庄的样子。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湖荒地,杂草丛生。

其实,王博背靠家族企业,父亲的公司还是湖北一家行业龙头企业,接父亲的班就有比普通人高很多的起点。但是,大学毕业后,他尝试走自己的路。卖过房子,做过网络,做过营销,还在政府部门上过班。“后来接触到农业采摘园,觉得这一行大有潜力,于是决定从这一行入手。”对于儿子“种地”,开明的父亲选择了默许。“有些喜好是与生俱来的,做过很多事情后,我发现自己热爱土地,最喜欢农业。”王博对记者说。为此,他在蔡甸拿下1500亩地,开始打造自己的农庄。

五六年前,他就发现武汉市场上火龙果卖得很好,而且与本地橘子桃子等水果相比,经济效益高很多。他了解到,正常一亩地火龙果产量可达2000公斤。于是,王博决定种火龙果。

2011年,他投入20多万元试水,从山东引进红心火龙果。“火龙果为热带、亚热带水果,我当时考虑,山东冬天的温度比武汉要低很多,在山东能生长按理在武汉也能生长。”为了给幼苗保温,王博在幼苗上覆盖了4层保温膜。但到了年末成熟之时,他发现自己花了大半年心血,却一个火龙果都没有结出来。

懊恼之余,懂行的专家告诉他,火龙果之所以在山东能生长是因为山东冬天虽冷,但日照时间长,武汉温度略高,但一下雨就连续阴好多天,影响到植株的生长。要想在武汉种好,必须采取技术措施补充光照和控温。

这次挫败后,王博开始恶补水果种植技术,并请来农业专家坐镇。

不仅卖水果,更要卖服务卖健康——

四季采摘?旅游休闲农庄具雏形

近年来,采摘游成为江城旅游行业的热门项目,而农户采摘往往品种单一,较难形成集聚效应。“何不建设一个拥有多种果品蔬菜供采摘,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庄?”顺着这条思路,在农业专家的技术支持下,2012年起,王博在自己的农庄陆续引进了近百种水果,仅葡萄就有11个品种;桃子包括油蟠桃、水蜜桃、黄桃;石榴分软籽石榴和黑籽石榴;梨有翠冠梨、圆黄梨等。并保证了每个月都有两种以上的水果供游客采摘。比如,11月草莓、冬枣成熟,到第二年的4月草莓下架后又有西瓜、桑葚、樱桃等,6月份桃子成熟、7月份葡萄成熟,10月份葡萄下架后无花果和石榴也相继成熟了。

正如他所预想的,丰富的品种聚集效应,每年为他的农庄带来几万人的客流。

2014年,除了蔬果采摘,王博开始走观光旅游休闲农庄路线,增加了多项游乐设施,以便游客来了后能够停留更久。2015年,农庄全年接待游客8万人。“目前农庄还只是一个采摘基地,未来要向景区方向发展,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观光休闲农业采摘园是我的终极目标。”王博信心满满地说,“虽然一年接待游客几万人,被很多人夸赞我的水果好吃,但这样我依然是在卖水果,我要做的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单纯卖水果,还要卖服务、卖健康、卖品牌。”

穷困潦倒创业的故事二:

退休老人三冲茶叶创业年入1200万

本是到了享清福的年纪,家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的退休老人陶德武却因为对家乡茶叶的一片深情,将一家濒临倒闭的茶叶公司接手过来。四年来,陶德武四处奔走,找政府帮忙、到银行借贷,克服重重困难,奇迹般地把公司盘活了。

如今,陶德武的三冲茶叶公司在隆林已是家喻户晓,因为该公司已拥有5000多亩的高山生态茶园,年产干茶100多吨,年收益1200多万元,成为了该县集种植、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退休老人不清闲 痴情茶叶首创业

开车从德峨镇政府出发,绕着盘山公路向三冲村方向行驶,十几分钟后,在山腰的一处,一栋富丽堂皇的建筑出现在记者眼前。记者本以为是一处旅游景点,没想到,这栋气派的建筑竟是隆林三冲茶叶公司的办公楼。在办公楼左前方,是生产加工车间,著名的三冲茶叶便是在这里加工的。

说起当初退休后为何还要创业,陶德武告诉记者,是一份牵挂。原来,陶德武在退休之前是一名乡镇干部,主抓当地的茶叶生产工作。“干了几十年,对原来主抓的隆林三冲茶叶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三冲村海拔1680米,地势高峻,山岭连绵,峰峦起伏,溪流纵横,土壤肥沃,常年云雾缭绕,“晴时早晚遍山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素有“云雾三冲”之称。在这里,种植的茶叶因得益于地形和气候的优势,成为当地的一大农业特色。

1996年,由于市场的原因,原来经营三冲茶叶的那家企业业绩下滑,产品卖不出去,资金短缺,一些农户也申请退出。当时主抓三冲茶叶的陶德武忧心忡忡。通过听取专家意见和自己反复思考,他建议企业采取统一收购农户茶叶、统一采集、统一管理、先囤货等方式,使得企业渡过难关。2005年7月,陶德武退休。当乡镇领导询问他今后的打算时,他跟领导说,他想把那家三冲茶叶公司盘下来自己做。“很多人都私下议论开了,反对的声音很多,说我年纪一大把了,有福不好好享,尽瞎折腾。”

盘下三冲茶叶公司后,陶德武每天都很忙:走基地、进车间、跑市场,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每次碰到熟人,他们都说,看你在公司忙里忙外,跑不停,哪里像退休的人哦!”

两起两落不灰心 力挽狂澜救公司

2007年,茶叶市场出现波动,普洱茶被炒得虚高,其他品牌的茶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三冲茶叶也不例外。

“茶叶卖不出去,大家都很灰心,不想做,想退出。”虽然自己也很着急,但看着大家低落的心情,陶德武还是咬牙坚持,并逐一找员工谈话,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为了带动员工和农户的积极性,陶德武创新了企业发展模式,成立茶叶合作社,将肥料免费供应给农户,待到茶叶收成时,按市场价收购。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几乎濒临倒闭的三冲茶叶公司死而复生。

2009年,陶德武的三冲茶叶再次面临危机:市场上疯狂抢购茶叶,提高茶叶价格,导致公司出现资金链断裂。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经营的公司又一次面临倒闭的危险,陶德武这次是铁了心也要挽救。“不贷就死,贷了还有机会挽救,赌一把!”陶德武称那次的路走得特别艰辛,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积蓄拿出来补进去,还找银行贷了20万元。“真的是把老本都赌上了,当时我的行为很多人都不理解,家人也反对,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几个月后,公司的效益重新好转起来,陶德武心中那沉重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当时的压力是很大的,还好挺了过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陶德武仍感慨不已。

两次的坚持,让陶德武对三冲茶叶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也特别感激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为此,他在做强做大公司的同时,也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带动三冲村的村民种植茶叶走上致富路。“我们跟农户签合同,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免费发放肥料,收购农户茶叶,请农户帮忙采摘茶叶,工钱一天100元。”陶德武告诉记者,刚开始只有30多户加入,后来随着公司经济效益越来越好,信誉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农户加入到种茶行业。“到现在为止,已经有500多户加入。”

“现公司拥有5000多亩高山生态茶园,有524户农户种植茶叶,形成红、绿茶一系列产品的生产线,年产干茶100多万吨。去年,公司的总收入有1200多万元,今年的收入会更高些。”陶德武说,隆林三冲茶叶现已经走出隆林,走出广西,卖到了广东、浙江、湖北、河北等地。

女承父业挑大梁 希望走出新天地

公司做大做强了,陶德武开始思考今后公司的发展。“我现在年纪也大了,跑不动了,想找个接班人来替我管理公司。”陶德武膝下一儿一女,本来他打算让儿子接班,但是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的儿子对此不感兴趣,于是他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女儿身上。“我女儿陶思艺刚好是学商务的,算是专业对口。”陶德武告诉记者,他女儿2011年毕业,毕业后就跟着他在公司学习。“她学得很快,两年的时间就懂了很多,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包装。”

2013年,陶思艺成为了公司的法人,对外营销全部由她负责。也就是在这一年,三冲茶叶“翅东”牌金毫红茶获得了第三届广西名优特“中心产品”金奖。在记者采访当天,陶思艺正从南宁准备上北京参加茶叶展销会。之后,记者电话采访了陶思艺。她告诉记者,她学的商务专业知识对她的帮助很大,此外,由于到各地进行营销,也使得她视野开阔了很多。“我想在父亲制定的公司发展模式上进行新的尝试和发展,走出新特色,让公司能够更好地发展。”

穷困潦倒创业的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