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的同学在学习方面已经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主学习,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给同学们提供一份完善的复习提纲就可以帮助同学们自主学习了。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提纲,希望对您有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提纲第一部分
一、26课《三峡》
1、郦道元(466-527) ,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文学家,范阳涿鹿(今河北涿鹿)人。他好学博览,文笔深峭,在各地“访渎dú搜渠” ,留心考索水道变迁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撰成的《水经注》,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2、字词:阙处( )曦月( )沿溯( ) 素湍( ) 绝山献( ) 飞漱( )
3、重要停顿:(1)自/三峡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夜分 (3)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
(4)清/荣/峻/茂(5)常有/高猿长啸
4、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5、课文按怎样的思路行文的? 文章先写三峡地貌,重点写山,然后又分别描绘了四季的景象,先写夏季三峡的江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三峡秋天的景色。
6、重点词语:(1)夏水襄陵。 襄:上。(2)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疾:快。(4)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水。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良:实在。(6)属引凄异。 属:连接。 引:延长。
(7)哀转久绝。 绝:消失,停止。(8)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飞漱:急流冲荡。
(9)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在。(10)自非亭午夜分 自:如果 ..
(11)重岩叠嶂 障:直立像屏障的山峰。(12)不以疾也 不以:比不上。 ..
(13)飞漱其间 其间:代词,代怪柏之间。
7、重点句子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点拨:重点理解“自非”“亭午”“夜分”等词语。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翻译:白色的急流清波着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点拨:重点理解“素湍”“回清”等词语。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点拨:重点理解“清”“荣”“峻”“茂”等词语。
(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翻译:常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绵不断,非常凄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很久很久才消失。
点拨:重点理解“属”“引”“绝”等词语。
8、句子理解: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渲染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
(2)第一句写山的长、多。“___ ”可见其长;“__”可见其多。
第二、三句写山的 _、_,以及江面的狭窄,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铺垫。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对比的方法表现夏日江水的迅疾。
第二层写三峡的夏水。顺上层山势高、江面窄,写的是最盛的夏水,表现江水凶险的词有“襄陵” 、“阻绝”,表现江水迅疾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使人感到惊
心动魄,豪气万丈。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三峡山水的壮美。
第三层写三峡的春冬景色。文气由紧张变得轻松,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
斓的山水画卷。“_____ ”是作者由衷的感叹。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渲染了寒秋三峡的悲寂、凄凉的气氛。
(6)“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从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7)三峡地貌总体特点是什么?四季各有什么特点?请从文中概括。
山的特点:长,多,高峻(正面,侧面)
夏季:迅猛,凶险 水 春冬:清荣峻茂
秋:悲寂、凄凉。
(8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
写春冬之景从色彩的角度描写,如“素湍绿潭”;
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回清倒影”、“飞溯其间”等;
同时 “素湍绿潭”一句是从俯视的角度写的,“绝多生怪柏”是从仰视的角度写的。
(9)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并将春冬二季合为
一体呢?
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
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
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10)著名诗人李白有诗《朝发白帝城》,请从文中找出能表 达此诗每句意思的句子。
1、朝辞白帝彩云间: 2、千里江陵一日还:
3、两岸猿声啼不住:
4、轻舟已过万重山:二、27课《答谢中书书》
1、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文学家。
2、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zhá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
记事陈情。
3、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4、词语:(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季节)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5、(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作者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观察角度:有仰视(高峰入云),有俯视(清流见底);
时间跨度:有早晨(晓雾将歇),有黄昏(夕日欲颓);
景物状态:有静景(高峰„„俱备),有动景(晓雾„„竞跃);
感官冲击:有视觉(高峰入云), 有听觉(猿鸟乱鸣)。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提纲第二部分
《记承天寺夜游》
1、苏轼: (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2、字音:解( )衣 藻荇( )遂( )至 未寝( ) 柏( )藻荇( )
3、停顿提示:
(1)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 /寻 /张怀民。
(2)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3)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4、翻译:(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清澈透明, 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5、理解:(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 ;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应。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比喻 竹柏—藻荇 交横
积水 空明(正)
藻荇 交横(侧)(动)
竹 柏 影
(4)第二段描写月光的手法妙在哪里?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
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5)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欣然起行” 欣喜之情
“念无与乐者” 有点遗憾
“遂”“寻”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 闲适
“闲人” 【见下文(7)】
(6)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7)“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闲人还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以及旷达乐观的心情。
(8)用自己的话描述文中的月景。
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铺了一地银白。微风徐来,翠竹舞动,柏枝摇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痴迷留恋?又怎能让人忍心入睡?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提纲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