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体育文化构建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7-03-08 21:49

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体育文化要可持续发展就应当建立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体育文化构建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体育文化构建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体育新内涵下高校体育文化构建思路 》

摘要:在体育新内涵视角下,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越来越重要,同时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创新的体育文化,从而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他们更加全面地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体育新内涵视角下体育文化构建的新思路。

关键词:体育新内涵视角;体育文化构建;新思路

很多人认为,步入高校的目的就在于学习一些技术性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学生往往都忽略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体育新内涵视角下,应该采用创新的思路来构建体育文化,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因此,探究体育新内涵视角下体育文化构建的新思路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高校体育内涵剖析

传统的体育文化定义较为复杂,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剖析传统体育内涵的。一是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层面来分析体育文化。从这个层面来看,体育文化是与体育运动相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经过长期体育锻炼和实践所积累的物质财产和精神财产的总和。二是从文化结构主义的层面来分析体育文化。从这个层面来看,体育文化是包含了人们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等,主要有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情感、价值、理想等,是广大人们群众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三是从狭义的层面来分析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主要是以人们的运动方式为基本行为,以体育比赛为竞争方式,以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为目的,人们在体育锻炼中有关精神层面的变化和完善。而体育文化,可以分为两个概念来理解,即体育和文化,但是由于这两个概念比较复杂,因此对体育文化进行详细定义就有了一定的难度。

二、多维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文化内涵

在多维视角下,高校的体育教学更加注重的是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从最主要因素人的视角来讲,体育文化可以有效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基地,只有加强对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从体育本身的视角来看,体育文化的构建可以实现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相互统一。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比赛中,依然存在通过采用一些兴奋剂、注射剂等来赢得比赛的现象,这样虽然他们的体育技能很专业,但是由于体育文化的缺失,不仅破坏了体育比赛的公平竞争性,同时也制约了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而体育文化的构建最主要的还是人,因此在构建体育文化时,要特别强调体育的价值理念,促使人们将体育技能和体育价值理念很好地融合到一起,从而促进体育文化构建的顺利实施。从国家的视角来看,体育文化的构建可以促使我国实现体育强国的目的。一方面,当前体育文化跟国家的健康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国家的体育文化比较落后,也就表明国家的发展比较落后;另一方面,当前体育竞争不再仅仅只是体育技能的竞争,更是体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表现。体育文化是国家体育软实力的表现,只有确保我国体育文化的顺利实施,才能有效提升我国在全球中的综合实力。总之,无论从哪个视角来看,体育文化的构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该通过一些新思路来加强体育文化的构建,推动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高校体育新内涵视角下体育文化构建新思路

(一)构建高校体育文化观念

体育文化观念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运动品行、行为道德等。在构建体育文化观念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一些策略,积极给学生宣传我国体育健将在体育比赛中奋力拼搏的精神,以及他们在平常体育训练中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用这些体育健将的事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荣誉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在构建体育文化观念的过程中,还应该将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结合,让所有学生都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促使所有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通过积极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积极开展体育课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性,从而促使所有学生都热爱体育,更好地享受体育所带来的乐趣。如在高校的一些体育课中,教师积极给学生播放一些体育比赛,让学生通过观看比赛,更好地理解体育文化的内涵,以及通过体育所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

(二)构建高校体育文化制度

高校的体育文化构建通常是面向学生来展开的,学生人数很多,活动的范围也很广,而体育又有着灵活性强、形式多样的特征。因此,在开展体育活动时,要倡导学生自由参与,但要避免放任自流,而是要对学生进一步合理引导。一方面,要构建体育文化制度,需要加强高校各相关部门的有效管理。高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应该在学校的支持下进行展开,并且学校还应该主导体育文化的构建。同时,高校各相关部门应该响应院校的号召,成立专业的体育文化管理部门,加强对体育文化构建的实施和落实。另一方面,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关于体育文化活动的制度,确保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依照制度来进行。因为每个学校的规模、条件、环境都会有所不同,因此高校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完善的体育文化制度,从而促使体育文化的正确构建。

(三)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策略

首先,需要创新高校的体育设备,为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场地、体育设备都是高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必备设施,而要想开展各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必须要有基本的物质支持。如很多高校都会建立大型的室内体育馆,供学生开展打羽毛球、乒乓球等活动,还有建立一些室内游泳馆等,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育中,从而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其次,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如果在一个具备良好体育文化环境的高校来构建体育文化建设,必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也就是说要让高校拥有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这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主要是指高校要有一个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正确的培养目标、文明的校风校级、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四、结语

总之,在体育新内涵视角下,构建体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高校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构建体育文化观念、体育文化制度以及体育文化策略等,创新体育文化的构建,从而促使我国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的顺利实施,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峰.多维视角下体育文化的内涵、价值与建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2):21-24.

[2]唐文俊,余玲玲,周建等.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路与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08,7(6):114-115,123.

[3]张云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2009.

有关体育文化构建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 网络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措施 》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作者对网络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深入的思考。网络时代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作者为网络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软环境建设、积极探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新机制和模式等措施。本研究能够为网络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网络时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措施

1网络时代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新挑战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我国于1995年制订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

这些充分说明国家对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视。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全民健身计划》中,对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计划》指出,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纳入学校教育考核主要指标。同时要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青少年健身和运动理念。这些具体目标的制定,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现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而“阳光体育运动”也让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在校园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我们为这些好的现象拍手称赞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另外一种令人痛心的现象:2014年08月11日《新京报》报道:“教育部在近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20多年下滑后,近年来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甚至出现了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依然没有得到遏制,甚至在很多指标上不如中学生。

记者了解到怕吃苦、沉迷上网成为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主因。”现在,对于大多数大一新生来说,电脑、手机已成为入学标配。有学者对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中每天都会使用手机网络的人占样本量的69.7%,近半数的学生每天的手机网络使用时间在2~4小时之间,10%的学生超过5小时。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比率为:1小时及以内的为40.0%、2~4小时(包括4小时)的为49.5%、5小时以上的为10.5%。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中每天都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分别为64.8%、69.9%、72.6%呈递增趋势。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网络的地点有: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上学放学的路上。其中,有69.7%大学生表示自己每天都会在教室上网,有85.9%的大学生认为课堂上使用手机网络很普遍。

此外,有49.8%的学生都表示自己有睡前使用手机网络的习惯。有学者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男生每周活动七次占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4.79%,每周运动5、6次的占总人数的22.54%,每周运动3、4次的占总人数的30.99%,每周运动1、2次的占总人数的15.49%,运动频率不定、没有规律,占总数的15.49%。女生的各项比例比男生还要低得多。这一组组鲜明的数据对比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体育运动的吸引力与网络相比相差太大。这也给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高校体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反思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又将如何改进?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运用网络,向学生灌输健身的方法手段,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如何使校园体育文化服务于大学生,让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身习惯?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当前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意识不足

中国人注重文化学习,当前的高考制度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让家长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孩子文化课的学习与艺术特长的培养上。由于独生子女较为普遍,许多家长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为了使孩子能够考一个好一点的初中、高中、大学,孩子从小就被迫上各类辅导班,从一个学习地点向另一个学习地点疲于奔命。

运动安全问题让每一个学校与家长谈虎色变,一些运动项目被迫取消,供学生们自我锻炼、自我玩耍的学校体育器材和设施几乎都被去除,有限的器材也被束之高阁,学生即便有意识、有动机去锻炼,也没有必备的设施和器材。全员性运动会的推广和体育节的创新也进展缓慢,仅有少数校内校外的各种体育竞赛也成为少数同学的专利,离广大的同学很远。“当前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面临着应试教育、特长功利、运动空间、网络电游、运动安全、运动伙伴、运动技能、枯燥锻炼”等多重压迫。

由于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也没在思想上形成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中学应试教育对体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延伸到了大学阶段,造成了大学阶段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不高,甚至想当一部分人认为体育就是休闲玩耍、娱乐消遣,不认为体育也是一种文化。现阶段,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于物质建设,许多学校斥巨资搞体育场馆设施,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的学习环境,却疏忽对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缺乏正确引导,没有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2.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物质建设轻人文精神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设施建设一直是国外发达国家彰显学校魅力,培育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凸显大学文化精神的载体,因此国内外著名大学在大学体育物质文化景观和场所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上均要从学校发展的高度进行严谨的论证分析,给予强大的支持和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资金的投入,我国高校的校园建设经历了一个重要发展期,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这些体育场地与体育设施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水平。体育场馆的建筑风格、良好的体育设施能够让学生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对体育运动产生向往。但是许多体育场馆的建设缺少人文精神,缺少文化底蕴,同时对体育宣传及图书资料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方面投入相对较少,体育图书资料老旧,校园体育宣传设施建设无法跟上潮流。

2.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重活动形式轻育人功能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特定领域内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活动中,通过统一的规则、规范的行为、严密的组织及约定俗成的规定,使参加者和观赏者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收到体育文化的教育、熏陶,从而培养出团结友爱、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等优良作风,同时也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机智灵活、沉着冷静、坚决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能够亲身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缓解工作与学习的压力,享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愉悦和自由,这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

但是,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群体性活动、体育竞赛、校级体育文化活动、体育社团建设滞后,其中学校的体育竞赛项目又主要集中在球类上,多数以院系为单位组队参加比赛,这就使得参赛人员受到限制,普通学生很难在这些比赛中一展身手。而以班级为单位的系列赛却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因为这样的比赛能够满足普通学生的参与需求。校级体育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校运动会和体育文化节,活动本身缺乏创新,活动内容缺乏普及性,校领导和普通学生对其关注度和参与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形式主义较为严重。

体育社团的建设处在一种自发的组织管理活动状态,由于缺乏学校相应管理部门的关注、支持和考核,很多社团没有发挥应发挥的功能,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体育文化需求。所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呈现出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体育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元,给师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有效的管理,造成了表面热闹与实施者的盲从,出现了组织者疲于应付参与者意兴阑珊的现象。

3新形势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措施

3.1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

大学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活动主体。大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终其原因是由当前应试教育造成的。短时间内改变中国的高考现状是不可能的,能改变的只能是进入大学后学生们体育参与意识。首先,要加强宣传力度,通过校园网络、广播站等现代化手段,宣传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其次,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加强课堂教学常规教育,严禁学生在课堂上过度使用手机。第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渲染体育氛围,并充分利用网络的影响,发展学习体育文化,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第四,真正重视体育社团活动,学校有关部门应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与支持。

3.2注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

体育场馆建设要能体现该校的文化底蕴,与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相融合,彰显校园文化的魅力,以体育场馆建设传播校园体育文化。无论是气势恢宏的体育馆,还是造型优美的体育雕塑、个性鲜明的体育标识,要能够给学生心灵的撞击,激发他们向往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的激情。在做好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体育景观小品,要有层次、有深度、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体现其中所包孕的体育精神,使得每一处建筑、每一处景观都能传递体育思想,表达体育文化。即“在关注‘硬件建设’的同时,更需要考虑‘软件’的融合,增添人文元素,丰富文化内涵,通过人与物的沟通与感悟,传承、创新体育文化,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品位,实现以‘物’化人。

在体育宣传与图书资料方面应加大力度,通过现代化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立校园体育网页,开设学校体育网站,利用校园广播站和投影机来播报体育新闻和播放体育比赛等方式,来构建一个大的校园体育文化整体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解体育信息的平台,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服务支持,让网络为我所用,通过网络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精神与魅力,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与洗礼,真正地爱上体育,参与体育运动,把课余时间更多的用于体育运动,从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终身受益。

3.3重视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在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其育人功能不容忽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时,不仅要注意环境育人,更应对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予以重视。首先,在学生团体及体育社团组织体育文化活动时,学校在场地、经费、指导方面的支持,并将活动申请程序简便化,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以求更高效的活动开展和高质量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并加强对相应管理部门的支持与考核。其次,在活动内容方面,应多组织开展内容有趣、形式新颖,具有实际意义且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体育文化活动。第三,创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品牌,要注意品牌建设与育人相结合,实现体育文化的积累与传承。

3.4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新机制和模式

目前,许多高校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我们创造了可供借鉴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新机制和新模式。例如,清华大学针对社会的发展和学校教学机制的改变,构架了新的校园群体活动的运行模式。形式上,以竞赛为龙头,以“马约翰杯”的系列比赛为主线,构成贯穿全年的“一条主线(马约翰杯),四个高峰(校运会、新生赤足运动会、马拉松活动、马约翰日)”;机制上,建立校园群体的四个层面,即学校(重点抓)→体育协会(指导)→系(支持和协助)→班和个人(导向、督促和辅导);以每月一次的院系学生会体育部长会和体协主席会作为联系的纽带,以每年一册的《竞赛指南》为推进的蓝本;效果上,力求促使更多的普通学生参与学校体育竞赛,融入氛围,从中得到身体、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整个校园体育活动呈现有层次、有重点、有主题,立体的、有序的运作模式。

3.5加强比较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

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学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其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虽然这种差距源自很多方面的因素,而且像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教育传统和教育体制等都是无法改变的制约因素,但是要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少走弯路,必须积极进行中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借鉴发达国家著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规避他们出现的问题。网络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面临着新挑战,它关系着青年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我们应该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传授给所有大学生。因此,普通高校各部门需要积极筹划、共同参与网络时代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津津.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34):119-121.

[2]毛振明,付晓蒙.活跃课外锻炼学校延伸家庭[J].体育教学,2014,(6):4-6.

[3]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97-100.

有关体育文化构建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及开发 》

摘要:文章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特点和开发策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来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必然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特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原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等研究内容。

关键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特点;开发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和民间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和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目前,我们有了相对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对其的理论科学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也被开发出来,如民运会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健儿在赛场上一决高下;在民族节庆时用以庆祝节日;在电视节目上登场演出;都极大的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和传播。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必然性

1.1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文明的国度内闪发着各种优秀的文化思想。无论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再或者是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等等都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史上各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继产生,并在整个中国的文化历史上扮演者重要角色。大家所熟知的武术瑰宝太极拳,其正是由阴阳学说理论、还有其它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再加之以科学完整的套路动作作为习练内容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种拳种[1]。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将更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2与人民健身娱乐需求的契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的愿望也在不断增强。如何在工作之余娱乐身心,健康体魄成了多数人民所迫切期待的。而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紧密的和大众健身娱乐联系在一起。在社区,公园、广场等人民健身娱乐的主要阵地可以轻松的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子。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这些项目深受中老年健身人群的喜爱,原因在于其有很好的健身养生的功效;其次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其简单易学,对场地器材要求低,也使得其有众多的参与人群。

1.3丰富和繁荣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好坏将对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一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不断发展和研究将有利于丰富和繁荣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例如河南登封少林寺以“少林功夫”、“少林文化”为依托,大力开展少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的全球掀起“少林功夫”热,因此促进了少林寺旅游资源的发展,更是每年给当地政府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再例如太极拳起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其以太极拳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开设太极拳馆;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和练武爱好者来此处消费。其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经济水平的提高将更加有利于太极拳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2]。

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特点

2.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的定向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主要在民间进行,这与民族传统体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条件有关。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传承特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形成了定向性传播,通常表现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因此给民族传统体育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局限性,甚至导致一些项目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承人而失传。

2.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的开放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很多项目资源也开始由内向外,由国内逐渐走向国外。例如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在国内已经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各种太极拳馆在国内的大小城市相继开馆;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太极拳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外广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的迅猛发展得易于其传承的开放性,使其更好地适应文化传播发展的环境,抢占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的战略高地。

2.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的区域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具有区域性,这与我国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等有关。例如在北方受寒冷天气时间较长的影响,产生了很多滑冰,滑雪类项目;而在南方受水之源丰富的影响则诞生了很多水上项目如龙舟竞技,独竹漂等项目。而且由于区域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其项目只能在特定的区域性传承和发展。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原则

3.1保持原汁原味的开发原则

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有着其自身特立独行的思想内涵,这是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本质区别。而且其的产生还受到历史环境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有其难以剥离的生存土壤[3]。所以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时一定要保持原汁原味的开发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其更好地背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

3.2科学的开发原则

当今社会是知识的社会,更是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社会。要想更好地做好一件事情,如何科学的计划,如何科学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开发自然也要遵循科学的开发原则,否则只能与希望和目标背道而驰,越走越歪,越走越远。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遵守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客观事实、然后精心计划科学有效的开发原则、才能使其朝着又快又好的发展之路上前行。

3.3符合市场需求的开发原则

市场是资源开发的风向标,只有满足市场的需求,开发出合适的产品,人民才会买单。否则就像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够看而不能够用,那样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这正所谓是做了出力不讨好的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亦是如此,只有找准市场定位、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加之合理的推销模式、定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要遵循市场需求的开发原则,充分发挥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这样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发展的更好。

4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

4.1与旅游联姻的开发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要走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的路子,让其在人们休闲娱乐之余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有力支持者。通过与旅游业结合可以增加有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的经济收入,收入得到了保障则将有利于更好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4]。因此开发时北方可以借助冰雪天气长的特点开展以滑冰,滑雪类的旅游项目;让人们欣赏壮美北国风光之余也可以体验到滑冰和滑雪地乐趣[5]。而在南方受水之源丰富的影响则诞生了很多水上项目如龙舟竞技,独竹漂等项目[6]。

4.2与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结合,开发,打造精品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目前已经在大中小学校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砸沙包、拔河、狩猎、蹴球、板鞋竞速、武术类等。其中以武术类最为多样例如在小学就有五步拳、少年拳、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等基础武术套路[7]。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相应教育阶段的体育锻炼强度和内容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和丰富。一些学校因受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的影响也开设有其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东北的有些高校有珍珠球,滑冰等项目;南方的有些高校开设有龙舟课;还有广西某些学校开设的抢花炮等。我相信如果能很好地结合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打造更多适合的,适应各个教育阶段、各个地区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4.3通过竞技体育的开发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竞技体育的开发可以更好的让其发展,创造适应的发展环境,促进其快速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如武术作为亚运会的比赛项目,其精彩刺激的武术动作成为了比赛的亮点,同时也为后期的武术人才的发展和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再比如在我国民运会上,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轮番上场,给观众奉献了精彩有趣的比赛[8]。同时也在无形的促进各个参赛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4.4在民俗节庆中的开发

民间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阵地,如何发挥好这块阵地的作用,则直接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未来的发展之路。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文化历史源流,因此也创造了很多有意思,有内涵的民俗节庆活动。也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在丰富中华灿烂文化,满足人民的精神娱乐需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民俗节庆活动过程中,一般会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这自然就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如广西三月三抢花炮,端午节划龙舟等[9]。在民俗节庆中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将更好使其为人民大众服务,同时也为其自身发展创造可依赖的生存环境。

4.5通过电影,电视节目来开发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媒体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使人们能更快的认识一些事物,从而促进这些事物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最直接的传播方式有电影、电视剧还有一些电视类节目等。它们都极快,极广泛地传播着民族传统体育。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使人们掀起了学习少林功夫的热潮,也推进了“少林寺”旅游的热潮。再如武术大师级人物李小龙正是因为功夫电影的拍摄,才使其为世界功夫迷所熟知,其截拳道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学习浪潮。再例如央视2007开播的康龙武林大赛,更是把中国功夫推上了电视银屏,使广大观众更加直观的了解认识,从而加大了中国武术的传播。还有一些赛事的转播也直观地把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更好的呈现给观众。

5结论和建议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最终还要落实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上,通过论文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十分有意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我们可以从其传承特点上做工作,如保护传承人,给予其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然后逐渐提高。保护特定的传承区域,使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更好的为保持其固有属性服务。加大市场的传播力度,用市场的需求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走出去。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肯定还有很多,但既适合所有区域,又符合当地市场选择的方法就比较少了;因此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时一定要遵循适应性开发的方针,切不可照搬,要做到活引活用!我相信只要科学合理的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前景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支川.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5):47-49.

[2]马磊.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传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3):326-330.

[3]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J].体育学刊,2009,16(5):91-94.

[4]朱岚涛,陈炜.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0,(3):146-153.

[5]赵忠伟.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9(6):14-16.

[6]倪依克.当代中国“龙舟现象”的社会文化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6):23-26.

[7]何金,刘永风.江苏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开设现状调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4):51-53.

[8]闫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2,34(5):1-4

[9]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3):34-37

有关体育文化构建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体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2.有关社会体育毕业论文

3.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4.浅谈社会体育系毕业论文

5.浅谈体育艺术教育论文

6.公共文化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有关体育文化构建毕业论文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