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铁锅怎么做饭呢

发布时间:2017-06-02 12:33

古代没有铁锅 怎么做饭呢?下面就跟着小编的步伐一起来探究下吧!

古代没有铁锅 怎么做饭呢

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知识拓展

中国古人早在新石器时期开始在住所的中间挖成凹下地面的灶坑,也称为火塘,这种灶坑在新石器时代广为流行,中国古人早期住所无一例外都有一座平面像葫芦瓢形的灶坑,该形制的灶至今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仍有使用。新石器时代中期发明了可移动的单体陶灶,为商周秦汉各代所继承,并发展出了铜或铁铸成的炉灶,较小的可移动灶称为灶或镟,实际就是炉。

考古发现证明,旧石器时期早期的周口店北京人洞穴遗址中已见到用石头围成的“灶”,在新石器时期早期的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就出土有距今12000年左右的夹砂红陶釜的残片(图一)。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大地弯文化遗址中见到了互通式圆形灶坑,其形态已构成汉代长方形连眼灶的雏形。在整个新石器时期里,我们祖先更普遍采用的方式,则是在自己居住的半地穴式草房里,挖一个灶坑把陶釜架在上面做饭。这种灶坑架陶釜的方式,与石块或土球支架陶釜做饭相比,其热能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可以视其为釜和灶配合使用的祖型(图二)古“灶”字从穴(繁体“竈”字),说明掘地成灶的灶坑为最早的地灶形式(《说文》“灶,炊穴也”)。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磁山文化遗址里,出土有用三个鞋形支脚支架夹砂红陶筒形釜的遗存,可以视其为釜和灶配合使用的父型(图三)。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里,出土有簸箕形的灰陶灶和架在上边的灰陶釜以及上边的灰陶甑(图四--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此河姆渡出土“陶灶”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名列其中,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这应该说明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稻作农业区,人们已经掌握了蒸食大米的技术。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里,出土有较多的夹砂红陶灶及其放在上边使用的夹砂红陶釜(图五),但没有发现陶甑的遗存。这应该说明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的粟作农业区,人们可能还没有掌握蒸食小米的技术。到了距今5000-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釜和灶连为一体的灰陶灶则获得了较为普遍的使用(图六)。

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列鼎而食的青铜礼器,进入秦汉以后,绝大多数炊具必须与灶相结合,才能进行烹饪活动,灶因此成为烹饪活动的中心。汉武帝之后,在随葬品中列鼎而食的青铜礼器逐渐被灶一类的模型炊具所取代。从列鼎而食的习俗逐渐改变以后,人们在地面上开始用砖或土坯垒砌长方形的连眼灶,这种灶的发展,较之前代在地面上挖成灶穴的土灶进步了很多。从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大量的灶具明器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明器大多都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真是的生活场景,有些灶具已经具备了近现代灶具的主要特征。

古代没有铁锅怎么做饭呢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