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事情做到最好读后感范文3篇

发布时间:2017-03-19 12:35

把事情做到最好读后感范文1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生在世,有谁愿如一缕清风飘来即过?我相信任何人都有一颗上进的心,都想留个好名声在世。但人活着就离不开做事,而要把事情做到最好,就一定要能做事。如果我们光有想做事的念头,肯做事的诚意,没有做事的能力,事情同样做不好。反之,如果你具备了做事的能力,那就一定要把能力发挥到极致。

读完第三章,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只做低于自己能力的工作。”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有些人做事不主动,只能跟着别人干活,给别人打下手,自己单独做事就完成不好 ,这样的人是永远不知道积极进取的人。安于现状,自我满足,自我感觉良好,这样的人永远只能在原地踏步。一个有能力的人,做事情不能只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挑一百斤的担子,那你千万别选择避重就轻,千万不要白白浪费了自己的能力,假如有一天失去了别人对你的信任,那就再也没有机会担当重任了。

很多时候,没有做好工作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尽力去做,没有把自己的才能尽可能发挥到最高。现在很多同行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单位是安全的,能端稳饭碗,没有危机感,其实现实社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旦我们懈怠就会退步和淘汰。而要保持高效的工作效率,就必须全力以赴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有比别人做的更好,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积极的思想几乎能战胜世间的一切障碍,全力以赴,就一定能到达辉煌的顶峰!

把事情做到最好读后感范文2

今年暑假,介于学校领导的一再要求,我拜读了《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本书,读完之后才觉得自己真的是受益颇丰。

先说说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受。十个章节的主题简明扼要,环环相扣。如同十把钥匙,一一帮我们打开如何“会做事、做对事、做成事”等困扰在心头的“锁”。叙述的道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尤其是引用的比尔盖茨、华盛顿等诸多的名人名言,让人有顿开茅塞之感。比如书的封面就引用了比尔盖茨的话:聪明的人能把事情做好,精明的人能把事情做得更好,高明的人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这些名言像一座座小桥,让我们在自然行走中,领略不同的风景。书中列举的案例鲜活贴切,让人印象深刻。既有出名人士的事例,也有小员工的事例。都像一味味“佐料”,让人从中品出不同的“滋味”,进而更好地去体味书中蕴含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想很多。我仅就第七章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章的题目是“做对事”。书中告诉我们:不是把事情做完,而是要把事情做对。高层做正确的事,中层正确地做事,基层把事情做正确。由此我想,对于一个团队,一个系统而言,只有每个岗位都尽力尽心地把事情做好、做对,这个集体才有朝气、才有活力;才会勇立潮头,才会处于不败之地。于是确定了本篇读后感的题目:在其位尽其职。

这不仅是一本工作时能派上大用场的工具书,还是一本能全面提升职工综合素质的教科书。本书既适合个人自我成长学习,更适合单位组织共同培训学习。

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一种对工作全力以赴、务求完美的态度。真正的“职场明星”就是秉承“如果一件事情值得去做,就要把它做到最好”这一观念的员工。

如何把事情做正确?书中说:基层人员每天接触的都是非常具体的事情,更多的是要研究怎样把事情做正确。的确如此,正如普照大地的阳光是由七色光谱组成。奔涌的河流是由无数个水滴组成。一个团队、一个系统的每一名员工就是光谱就是水滴。不要感到自己在岗位上做的事情很渺小很平庸,实则很光荣很崇高。因为哲人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上级的每一项决策,每一项要求,都需要基层人员去完成去落实,也更需要基层人员把事情做正确。正如盖高楼和造汽车,光有设计人员设计得完美、组织施工人员组织到位还不行,还需要各个工种的全力配合,按照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假如建造人员砌歪了一堵墙,安装人员装错了几个零件,都会导致任务的失败。这也使我想起了航天器发射。除了科研人员刻苦钻研外,在生产和组装方面,大量的技术工人也花费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尤其在发射前,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上万次的检测和检查,稍有不慎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前苏联的一艘宇宙飞船的失事,就是由于地面人员的疏忽,算错了一个小数点儿,进而引起一场悲剧的发生。所以,作为基层人员要时刻牢记:用正确的方法,去把事情做正确。

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一种对工作全力以赴、务求完美的态度;是不取巧、不敷衍,是凡事精益求精。真正的“职场明星”就是秉承“如果一件事情值得去做,就要把它做到最好”这一观念的员工。

如何才能做得最好呢?——任何一件事情来了,我们都应该首先问自己:“这件事情值不值得自己去做?”对于值得去做的事情,就要用心和集中精力去做好;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就应该学会拒绝。

这一章中,还有一段非常富有哲理和让人回味的话:一个绝望的组织,每个人既不抬头看路,也不埋头拉车;一个失败的组织,每个人都争着抬头看路,却没有人埋头拉车;一个平庸的组织,只有领导者会抬头看路,其他人只会埋头拉车;一个卓越的组织,每个人都会抬头看路,也会埋头拉车。看来,无论我们身处一个团队一个系统的哪一个层面,都要学会“既要抬头看路,也要埋头拉车”。“抬头看路”,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低头拉车”,我们就会用眉尖的汗水换来成功。

把事情做到最好读后感范文3

拟下这样一个题目,才知道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因为本想写篇读后感,可《做单位最需要的一流员工》和《把事情做到最好》的两位作者几乎把大小道理都讲得没啥剩得了,怕自个儿不小心说了别人的话不合为文之道。所以干脆另辟溪径,试着为这两本书补遗,只当狗尾续貂。

成功新华的《把事情做到最好》把做事的学问归纳得很丰富,遗憾的是还有更重要的一条可能没来得及说明白,那就是劳动幸福,幸福劳动。不是我矫情,实在是如今能够从劳动中体会幸福的人越来越少了。

人打生下来就得干活。婴儿嗍奶常常累得满头是汗,乳汁四溢才有满脸的幸福灿烂。一句俗语“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诠释的恐怕不仅是力度,更有劳动的初始态展现出来的幸福感和美感。老吃奶自然长不大,终有一天你得下地干活、犁田耙地、养家糊口,或走出田野找前程。

从拿得起农具开始下地,一干就是几十年的农民很多,一干就是七十多年不停的也不少,但一直干到八十岁还在满脸灿烂地劳作且能自信地拒绝政府补贴的就不多了。去年春节前夕(记得是腊月二十九),老母亲忽然说起她乡下的姐姐过得苦,几年没得见,想去看看。外面寒风凛冽。车子快到村子时,远远望见一个蹬三轮车老汉,像是姨父。近了,果然是。便在村口等着笑眯眯的他一同回家。姨父该八十岁了,几年不见,人显得有些老,可身板很直,硬朗;往来十多里路,刚去城里把一车菜过给贩子后回来。姨衰老得多,背有点驼,可面色红润,现在守家带孙子;见我们来了,高兴得不知手往哪里放。姨和姨父都没读过多少书,打小就在田里干活,即便是大集体的时候也从不惜力。包产到户以后分了二亩多地,一直干到七十多岁;一直到前四个儿女都有了小家,又在老屋场上盖了二三百平米的小楼为幺儿子娶妻,还不愿歇。儿女们三天两头地劝,好说歹说前些年才让出一亩给别人种,高底要留一亩多自己种,说不干活浑身不舒服,收拾点儿地好打发日子。七八十的人了,坚持种养收卖又是好几年,到年根上还停不下来。儿女们虽然不解,可知道他们在田里舒心,也就不再劝了。

更让儿女们不解、也让我心头一震的是另外两件事。一是捐款。姨只干活从不过问钱的事儿,家里大事小情都是姨父作主。儿女多的日子过得紧,姨父自然也把钱也看得重,也从不沾烟酒,可汶川大地震后,他跑到村主任那儿第一个捐款,又不知捐多少合适。问村主任,主任知他手紧,笑说三五元不少,三五十不多。再问主任自己捐多少,主任回少说得一百吧。他顿了一下,丢下二百元就走了。过后儿女们问他,他就说了一句话:这会儿国家不容易。二是拒绝补贴。前些年政府开始给农民发补贴了,郊区七十岁以上的农民每月都有几十元,二人一年下来也有一千好几百。可村里来人办这事儿,被姨父拒绝了。没有理由,就是不要。儿女们不明白,问他也不应茬;催得遍数多,他说,国家给地给钱免税让你种,这样的好事哪儿找去?自己做得了还向国家伸手的事儿我们做不出来。就是真干不了了,还有你们!一席话呛得儿女们没了声。大儿媳心眼多,说是不再劝了,找人偷偷地办,只是千万别告诉他。也不知这事儿现在落地了没有。

我们这代人常常感叹没有读到太多的书,否则的话会如何如何。人生就是这样,可以假设但无法重来。不管你是犁田耙地农民,还是穿梭在城里的蓝领白领,最终都是那个养身且能养心的职业陪你到老。选择了她你就得死心塌地爱她,好好地经营她,不管贫富贵贱,并不时地从心底里感叹一声:劳动幸福!这应该是一种高度自觉,深者见其深,浅者如我辈,见其纯。

简单最好

丁川的《做单位最需要的一流员工》很时髦,案例多为立志卓越、事业有成的职业人士。台子搭得太高,一般人站上去容易犯晕,人挤多了还会出事儿。大千世界终究要靠更多底层的人撑着。让这样的职业人在平淡中出彩、简单中称奇,也难,但更有现实意义。至于人品,大道理可以说上一堆,出套系列丛书都没啥问题。但我理解要紧的也就四个字:简单最好。碰上这样的人,能让你受用一生。我读中学时的数学老师康,就是这样的人。

康老师中等身材,生得虎背熊腰阔脸黑面高鼻方口,一所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可他不修边幅,整天面色铁灰,举手投足、开口说话全没有知识分子的样范儿。我们那所中学在近郊,离城里有五六里路,有教育战线几个被“右”的角儿下到这儿(更右的该离城更远吧,那会儿小,别的不太清楚,只知道本校的老师“右”得不厉害)。后来听人讲,本来这“左右”不关康的什么事,可他见到朋友因此挨整就憋不住,说了他觉得该说的话,痛快了一回就被从城里弄到乡下来。那会儿课少,课外活动倒是异常热闹,另外还有斗争任务。每到这个时候,总是一个英俊的且收拾得整整齐齐的英语老师“站台”;这时候其它老师大都不说什么,康照例口没遮拦,把持不住“左右”。校长着急,怕他再惹事,常好心地拧他。带语文课的胡老师是他的酒友,台上台下都能言善辩,常笑他简单。都是性情中人,哪里忍得别人笑,于二人就不顾身边的学生笑一阵互掐;康哪里是对手,二三回合就败下阵来;接下来再一起找点儿蹭酒饭。乡下的学校相对边缘一些,校长也面软,没头绪的事儿过得去就算了,倒还安静。那段时光我们忙着学工农兵,多数老师也都平安了几年。偶尔,康老师会斜靠在教室门口看着扛着镢头、推着板车的我们笑笑,然后摇摇头,一副欲说还休的样子。

1977年,我们连级四个班的学生走得只剩下一个班了,学生老师也开始用功了,耽误了几年的课都要从头开始。康老师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精神了许多。他把初高中的课本缀成厚厚一本,满面春风地走上讲台,不用教案便能口若悬河,把那枯燥的数学讲得如自己饮茅台一般,特别兴奋、卖力。从那时起,我开始对数学有了些许敏感。可全班有兴趣听课且听得懂的也就七八个人,多数同学一脸茫然看着他或趴在课桌上睡觉。只要没有搅堂的,他也不恼。课后,但凡搅堂或是上课打瞌睡的男同学,后脑勺都会被他轻轻一扇,再语重心长地送上一句:“娃子,都啥时候了还不用功,将来咋搞啊?!”搅堂的经他一扇,再没有第二次;可瞌睡来了还是挡不住,就偷偷换了课桌躲在后面。康老师见了也就笑笑,作无语状,摇摇头,然后又进入他的状态。就这样一年半的时间把五年的课讲完了,一道例题都没落下。

我们毕业后,康老师就回了襄樊五中,做了数学教研室主任,往后又做了市里教育系统数学教研组牵头人之类的工作,但从没有离开过讲台。教育慢慢走上正轨了,他依旧心里搁不住事儿,看不惯就说,没少得罪人。那些他得罪过的人最后都服他,说这人有真本事,就是行事莽撞、做人简单。毕业后同学们相聚,每说起他的那些事儿便笑声不断。1998年,他参加一次小型师生聚会,走到一个被他扇过几次后脑勺的同学(那会儿已做了老板)后面,抬起手做旧有状,大声说:“娃子,出息了?”吓得那位同学赶忙缩下头来,引来满堂欢声笑语。2008年,毕业30年师生聚会的时候,他却已经走了。走的时候,几个被他扇过脑袋的学生争着抬了他。没有了他,师生会上的气氛顿时凝重了许多。再后来,同学们每有小聚必然念及他,只是少了笑声。

康老师简单的似李逵,讲台下的事总随性而为,与同行交直来直去,与朋友交爱憎分明,教育引导学生也没啥高明的方法,可那份执着、率真和在讲台上的英姿勃发,最惹同行钦羡、朋友敬重、学生惦记。我们生活在一个劳苦愁烦的世界,还是简单最好。因为简单生真,简单养心、进而养品;再进一步,这简单到了极致就不简单了,做一个好的职业人该就不那么难了吧?<

把事情做到最好读后感范文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