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省马鞍山市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答案
高中语文的学习需要注重做哪些练习题呢?接下来,不妨和小编一起来做份2016年安徽省马鞍山市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6年安徽省马鞍山市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认知科学是一门研究心智和心智活动过程及其工作机制的跨学科的新兴科学。它涉及诸多领域。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是人类行为与大脑的关系。
近十多年来,科学家们经过多方面的实验,现在已经基本上能够肯定人的思维可以由两套分离的系统----—热认知系统和冷认知系统来表征,人的行为当然也就受这两套系统的支配。
热认知和冷认知具有非常不同的特性:热认知系统来自原始的基因,是人类与许多其他动物所共有的。它主导的行为大多属于本能,因而自动、迅捷,基本上是下意识的。冷认知系统与之相反,它是人类进化最重要的成果,也是人类最根本的特征,因为它与包括语言、文化等等在内的有意识思维直接相关。
从现代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检视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也许有助于让我们看到两者间的本质差异。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礼”则是教化万民、规范个人行为以达到“天下归仁”的目的。“克己”才能“复礼”。这相当于用冷认知系统来控制热认知系统,并最终完全取代热认知系统,进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从认知科学看,这是有可能的:有意识思维树立一个理想的目标,该目标进而传递给无意识的自我并转化成习惯,最终无需不断地监督也能自动实施。
而到家则恰恰相反,希望让热认知系统来主导一切,使人能生活中自然、无为的理想状态。虽然老子也意识到,在现实中,已经无法彻底回归到原始、自然的社会了。退而求其次,人们可以“绝圣弃智”以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境界。这就要求人们用冷认知系统最大限度地压制冷认知系统本身,使其尽可能不去干扰热认知系统,以便热认知可以自主地主宰人的行为。只有这样,人才有可能进入到无为的状态,从而实现一个在热认知系统支配下的自然、真实的自我;而不是在有意识思维控制下,在特定环境、特定时间或特定群体中去扮演特定的角色。
儒家和道家实现各自目标的方法也大相径庭。道家追求无为。实验上已经证实,静心能降低大脑的冷认知系统对人的行为的有意识地干预,让热认知系统能流畅地运作,这使人更专注,从而提高反应速度、应变能力以及对周边环境的敏感度。儒家倡导通过修身而加强自我控制。方法是通过反复研读经典、时时遵从礼仪、聆听高雅音乐等等来陶冶自己。行为心理学则证实,如果让人们不断重复处于某种新的刺激(比如某类歌曲)环境之下,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就可能让人对其产生好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儒家的方法提供了现代科学的解释。
在现代社会,冷认知与热认知似乎经常处于悲剧性的冲突之中:生活在如今的“文明” 社会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尽管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人们却越来越感到焦躁、不安和不满足,这可能是过度用冷认知系统压制热认知系统导致的结果。
儒、道两家都是要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发的境界,这种境界使人自身和谐,进而使人与人和谐,使人与社会和谐,也使人与自然界和谐。如果人人都达到这种境界,人类社会本身不但自动和谐,而且也自动地与自然界和谐。从这方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来说,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摘自汤双《从认知科学看儒道差异》)
1.下列关于“认知科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认知科学是一门涉及诸多领域的新兴科学,它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人类的行为与大脑的关系。
B.经过多方面的科学实验,科学家们已经充分肯定人的行为是受热认知和冷认知这两套系统支配的。
C.热认知系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共有特性,而与有意识思维相关的冷认知系统才是人类最根本特性。
D.现代认知科学也许有助于我们更清楚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倒两家间的本质差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家所追求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从认知科学的原理来说,相当于用冷认知系统控制并且最终完全取代热认知系统。
B.儒家主张只有“克己”才能“复札”,认为用研读经典、遵从礼仪、聆听高雅的音乐等来陶冶自身的方法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C.道家认为人们“绝圣弃智”就可以进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境界和无为状态穸进而让热认知系统自由地主宰人的行为。
D.道家认为只有在热认知系统主导一切的前提下,人才有可能在它支配下,做到自我的自然、真实,从而进入无为的理想状态。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家认为人如果要摆脱有意识思维的控制,避免在特定环境、时间或群体中扮演特定角色,应用冷认知系统最大限度地压制其本身,尽量不干扰热认知系统。
B.儒家倡导通过修身而加强自我控制,行为心理学也证实,只有让人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不断重复某种新的刺激环境之下去自我陶冶,才可能对其产生好感。
C.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冷认知与热认知似乎经常处于悲剧性的冲突之中,过度用冷认知系统压制热认知系统可能会导致人们越来越焦躁、不安和不满足。
D.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在精神上的追求是相通的,都要达到一种自发的境界,这种境界使人自身和谐,进而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尧臣,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人。举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改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会从父冲坐事,出尧臣知光州。父丧,服除,为三司度支判官,再迁右司谏。
郭皇后薨,议者归罪内侍都知阎文应,尧臣请穷治左右侍医者,不报。时上元节有司张灯尧臣俟乘舆出即上言后已复位号今方在殡不当游幸帝为罢张灯。
陕西用兵,为体量安抚使。将行,请曰:“故事,使者所至,称诏存问官吏将校,而不及于民。自元昊反,三年于今,关中之民凋弊为甚,请以诏劳来,仍谕以贼平蠲租赋二年。”仁宗从之。
初,曹玮开山外地,置笼竿等四寨,募弓箭手,给田使耕战自守。其后将帅失抚御,稍侵夺之,众怨怒,遂劫德胜砦将姚贵,闭城畔。尧臣适过境上,作书射城中,谕以祸福,众遂出降。乃为申明约束如旧而去。
以户部郎中权三司使,辟张温之、杜杞等十余人为副使、判官。时入内都知张永和建议,收民僦舍钱十之三以助军费。尧臣入对曰:“此衰世之事,召怨而携民,唐德宗所以致朱泚之乱也。”度支副使林潍畏永和,附会其说,尧臣奏黜潍,议乃定。
夔州转运使请增盐井岁课十余万缗,尧臣以为上恩未尝及远人,而反牟取厚利,适足以敛怨,罢之。迁翰林学士承旨兼端明殿学士,为群牧使。丁母丧,服除,转右谏议大夫。
居枢密三年,务裁抑徼幸,于是有镂匿名书以布京城,然仁宗不以为疑也。以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久之,帝欲以为枢密使,而当制学士胡宿固抑之,乃进吏部侍郎。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文安。
尧臣以文学进,典内外制十余年,其为文辞温丽。执政时,尝与宰相文彦博、富弼、刘沆劝帝早立嗣,且言英宗尝养宫中,宜为后,为诏草挟以进,未果立。
元丰三年,子同老进遗稿论父功,帝以访文彦博,具奏本末,遂加赠太师、中书令,改谥文忠。
(选自《宋史·王尧臣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上元节/有司张灯/尧臣俟乘舆出/即上言/后已复位号/今方在殡/不当游幸/帝为罢张灯/
B.时上元节/有司张灯尧臣/俟乘舆出/即上言/后已复位号/今方在殡/不当游/幸帝为罢张灯/
C.时上元节/有司张灯尧臣/俟乘舆出/即上言/后已复位号/今方在殡/不当游幸/帝为罢张灯/
D.时上元节/有司张灯/尧臣俟乘舆出/即上言/后已复位号/今方在殡/不当游/幸帝为罢张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B.“丁母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三年内要在家守孝三年;“服除”,是指守丧期满。
C.“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为记载和计算自己在位年代而起的一种称号,如“元丰三年”。历代帝王都有年号。
D.“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或褒贬或同情的称号。例如谥号“文忠”就是一种褒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尧臣曾因叔父王冲犯法受牵连被调离京城,后回京做右司谏。对郭皇后的死,议者归罪于阎文应,而王尧臣却请求要追究皇后身边的侍医者。
B.张永和建议收取老百姓房租来增加军费,王尧臣援引唐朝旧事,力谏皇帝,并奏请罢黜因害怕张永和而附和他的林潍,增加军费一事才作罢。
C.夔州转运使奏请增加盐井年税,王尧臣认为皇恩不曾照顾到边远地区的人,却要向他们牟取厚利,正好会招惹怨恨,朝廷因此取消了这一建议。
D.王尧臣凭借文学才华晋升做官,负责内外制度十年,曾与宰相文彦博等人劝皇帝立英宗的儿子为继承人,并替皇帝拟好了诏书,但未成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使者所至,称诏存问官吏将校,而不及于民。
(2)尧臣入对曰:“此衰世之事,召怨而携民,唐德宗所以致朱泚之乱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村 行
杜 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袅袅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8.有评论者说:“着一‘过’字,境界全出。”请说说这一“过”字好在哪里。(5分)
9.相对于“主人”而言,诗中还有一个人物在,这个形象是谁?通过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郦道元《三峡》引用渔者歌词“ , ”写出了三峡峡长猿鸣的特点。
(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 , ”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
(3)“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李煜的《虞美人》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传 家 金 簪
秦嗣林
我的邻居黄老太太,她家从上一代开始便累积了不少房地产,晚年生活优渥,在地方上小有名气。
不过有一天,黄老太太却上门来找我,小心翼翼地说:“我有样东西不能放在家里,放朋友那边也不放心,不知道可不可以放你这里?”说着就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用方型包布层层包覆的布包,里头是一个摩娑得发亮的木盒。从中取出一只金簪,样式并不花俏,但可以判断出是件有些年头。
我问老太太:“这只金簪不占空间,为什么不放家里呢?”黄老太太扬声说:“要是放在家里,迟早会被我不孝的媳妇偷走。”我不解地问:“老太太,我认识你媳妇啊,有像你说的那么坏吗?”
黄老太太一听我提她媳妇,噼哩啪啦地数落起来,什么不孝顺、言词顶撞、甚至偷拿东西,让黄老太太气得要命。
虽然我心想她媳妇看起来不像是忤逆婆婆的人,但是对别人的家务事,我也不方便置喙。我赶紧岔开话题说:“大家都是老邻居了,东西放我这里保管当然没问题。但是按照惯例,还是要开张当票作为收据。”
黄老太太说:“好,就当5000元好了。可是你要注意喔,我这只金簪是阿祖的阿祖留下来的,哪天我走了,一定会一起带走。如果我没来拿,你千万不能给那个女人(媳妇),连我儿子也一样。”
我很好奇黄老太太为何如此重视这只不起眼的金簪,聊天后,总算慢慢拼凑出事情的原委:
原来黄老太太从小就被送到黄家当童养媳,婆婆待她十分苛刻,但是黄老太太不曾有过一句怨言,侍奉婆婆犹如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地无微不至。时间一久,婆婆终于被感动。临终前,她将黄老太太叫到病榻前,将金簪塞到她手里,温柔地说:“这只簪子是阿祖的阿祖(曾祖父)留下来的,我只留给你一个人。”婆婆的举动无疑宣告黄老太太从毫无地位的童养媳,晋身继承家族衣钵的长媳,羡煞诸多亲友。
至此,我总算了解黄老太太为何不断叮嘱我绝对不能把金簪交给她媳妇,因为在她眼中,媳妇根本不曾尽到孝顺婆婆的义务,担不起金簪代表的持家有方。
岁月荏苒,没想到两年之后,黄老太太终究还是生病住院了。她的几个女儿帮忙整理房间,发现黄老太太视若珍宝的金簪不见踪影,却在平常收着私人物品的抽屉找到当票。于是黄老太太的儿子黄先生带着当票上门,告诉我黄老太太住院了,他要赎回金簪。我摇摇头说:“黄先生,很抱歉,你妈妈交代我,不能让你赎。”
黄先生听了不能接受,难不成是想要霸占他们家的金簪
我索性敞开来说:“这只金簪起码值一两万,但是你妈妈却只当了5000元,可见她并不缺钱,你知道她为什么执意要拿来我这里当吗?相信你和你母亲的相处情况,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不要把家里的问题套到我这个外人身上。你应该跟妈妈好好商量,而不是为了金簪的去向争得面红耳赤。”
听到我这番话,黄先生气得破口大骂,后来连附近的警察和里长都来打圆场,他们把我拉到一边,低声劝我把金簪交给黄先生得了,但是我坚决不答应。这一闹就到晚上七八点,大家才没力气再吵下去,于是双方鸣金收兵,各自回家养精蓄锐。
但没想到当天晚上十二点,黄先生竟再次闯进店里。
黄先生说,其实他并不在意金簪的归属,而是他妈妈平日到处广播儿媳妇如何不孝,传家的金簪绝不会交给他们云云,让黄先生饱受亲友误解的目光。而今天在店里的争论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才会情绪失控。现在回到店里,是希望跟我好好谈一谈,化解彼此的误会。
我问他:“我不只一次听到黄老太太说媳妇不孝,可是我又觉得你太太不像是这样的人,而黄老太太也不是个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事情似乎没这么简单,到底是什么原因?”
黄先生苦笑说:“其实所有的争执都起源于单纯的婆媳问题。一开始我和太太谈恋爱时,我妈妈大力反对,她认为自己见多识广,眼光比我准,可以帮我挑个好老婆。所以从新婚第二天开始,婆媳大战就正式上演。其实我也不想让事情发展成这样,只是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每次婆媳意见分歧时,我总是没耐心跟妈妈好好商量。久而久之,我太太受到我的影响,与我妈妈之间演变成了对立关系。秦先生,你知道吗?我在妈妈和太太之间夹了20年啊!”黄先生眉头深锁,无比忧愁。
黄先生说出了心里话,证明他心防已开,因此我便直截了当地告诉他:“黄先生,正如你所说,你妈妈会有这种偏激的想法,绝非一日之寒。平心而论,她在乎的不是金簪,而是一种累积的不满。这支金簪代表的是孝顺长辈的传统,她认为你们违背了传统。说真的,你妈妈已经七八十岁了,要改变很难。而你太太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婆媳相处经验,想回心转意也不容易。想让她们和平相处,解题人只有你能胜任。你多少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是不是该跟太太商量商量,改变你们跟妈妈沟通的态度?”黄先生若有所思地回家了。
过了10天,黄先生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黄老太太一起进到店里。黄老太太虽然有点虚弱,但是脸上的线条较过去柔和许多,看来黄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
我问黄老太太:“要不要把金簪赎回去啦?”黄老太太想了想说:“让你保管了两年,也该赎回去了。”金簪终于物归原主,黄老太太万分珍惜地收入原本的木盒中,黄先生推着妈妈走向门口。临走前,他转身朝我点了点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交代黄老太太晚年生活优渥,有不少房产,目的是表明她生活富裕,也暗示了她后来当掉传家金簪这件事的不同寻常。
B.“我”遵守与黄老太太的约定,开始没让黄先生赎回金簪,是因为“我”不满黄先生的态度,也说明了“我”想占有这支金簪。
C.在黄老太太看来,儿子和媳妇的言行伤害了她,所以宁死也不愿把金簪给他们:在外人面前说媳妇不孝,可见她语言刁钻刻薄。
D.黄老太太在出院时身体虽然有点虚弱,但脸上线条比以前柔和,可见她自己的心里彻底想通了,已经原谅了自己的儿媳妇的过错。
E.“金簪”代表了家庭中“孝”的传统,以“传家金簪”为题,不仅因为故事情节是围绕金簪展开的,更有倡导孝道传家的去向。
(2)小说中的黄先生先后三次来到当铺的原因和心理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特点?“我”中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4)小说以“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愿望?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举成名天下知
田 姝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十八岁的苏辙,前往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去,父子三人从此名动天下。
按照北宋的科举制度,士人应试要先参加州府解试,取得被举资格,此后再参加礼部的省试,最后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全部过关后,就是进士及第了。
三苏到了开封后,兄弟俩因没有参加眉州的州试,所以在开封府参加举人考试,轻松过关,就等着次年的省试了。他们一边温习功课准备省试,一边跟着父亲拜访京都名士。苏洵带着张方平的推荐信和自己的著作,来到了欧阳修的府邸,受到了欧阳修的热情接待,欧阳修作为当时的文坛泰斗和翰林学士,担负着为国家挑选人才的重任。当时,虽然范仲淹已经去世,但“庆历新政”的拥护者都在朝中掌握重权:欧阳修为翰林学士代理三司使,韩琦入主枢密院,谏院的长官是来自四川的范镇,司马光、王安石等人也已经渐露头角。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提倡“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的新风尚,苏洵的学识、文章、性格正符合了这种新风尚,而受到欧阳修的赞赏和推荐。
嘉祜二年正月,苏轼、苏辙走进了考场,参加礼部主办的省试,主考官为欧阳修,副考官为梅饶臣等人,考试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这是论述为政宽与简的命题,苏轼当场一挥而就,作了一篇短文,语言明白晓畅,文意通达,见解独到深刻。阅卷的梅饶臣,最能鉴赏这样真正优秀的古文,一看此卷,大加赞赏,立即推荐给欧阳修,要求录为第一。欧阳修
2016年安徽省马鞍山市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答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