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东济宁中考地理资料
在中考考试来临之前,你掌握了哪些重要资料了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6山东济宁中考地理资料以供大家学习。
2016山东济宁中考地理资料(一)
1.教材在第一部分运用文字和地图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从纬度位置来看,东南亚的大部分位于北纬10°~22°之间,地处热带。从海陆位置来看,中南半岛东临中国的南海,西临孟加拉湾;马来群岛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从相对位置来看,北连中国大陆,南临大洋洲,处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教材在活动1中提出的读图要求,目的就是通过读图训练,使学生加深对东南亚位置和范围的了解。在活动2中,要求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加深对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重要性的认识。
2.教材在第二部分“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内容中,联系气候、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习性、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居民生活习惯、种植业发展历史等多方面的条件,突出了东南亚以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的特色。利用“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介绍了东南亚的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情况。在活动1和2中,要求学生掌握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分布,两种热带气候的特征以及主要区别。在活动3中,要求学生看图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在一天中的天气过程。活动内容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的认识,使学生懂得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
3.教材在第三部分“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内容中,概括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第二是中南半岛的河流水文、地貌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第三是中南半岛的大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等。与这部分教材相配合的活动中,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中南半岛著名的河流,判断河流的上游和流向,特别是发源于我国的萨尔温江和湄公河,在我国分别叫做怒江和澜沧江,前者属于印度洋水系,后者属于太平洋水系。然后,找出中南半岛五国的首都,并且说出附近的河流名称,完成填表内容。第2题要求学生将世界和我国的城市分布与中南半岛的城市分布做一个对比,得出世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并且分析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利与弊。城市沿河流分布,从有利条件方面看,能够提供大量城市建设用地,能为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能够利用河流提供水运方便,若城市位于河流上游,还能够利用廉价清洁的水能资源等;从不利条件方面看,河流水患会对城市造成损失,城市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向河流随意排放,会导致河流污染,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过量取水会破坏流域内水的自然循环和更新等。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辩证方法。
4.教材在第四部分阐述的主题是“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首先,明确指出东南亚的居民绝大多数是黄种人。然后,利用“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柱状统计图,说明了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并且利用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了华人和华侨的区别,以及华人和华侨的祖先在解放前由中国的广东、福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的历史。最后,教材指出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5.教材在结尾部分介绍了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东南亚美丽的热带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独特的风土人情,便利的交通运输,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新、马、泰等国的重要经济来源。
2016山东济宁中考地理资料(二)
1.关于印度的人口问题
本段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广泛涉及印度人口的增长、分布、迁移及民族等问题,而是简明地抓住印度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这一主要特点,纵向深入,以诱发学生去思考人口增长速度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确定这一主线后,教材采取了叙述与活动有机融合的呈现方式。课文并没有围绕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地理事实进行长篇大论,而把更大的教学空间和时间留给活动设计──研讨人口增长速度与其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目的是充分地展示出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节的活动设计与过去地理教材的区别有以下几方面。(1)它没有像以往教材那样,直接给出印度人口过度增长及其对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影响的结论。而是以递进设问的巧妙方式,引导学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印度的人口增长数值、判断递增或递减的特点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必须指出的是,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印度的人口增长数值,并不是要求学生记忆这些数字,其目的是通过信息的获取,产生自主性学习的动机与过程,并为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原因与前景打下基础。(2)教材以极其隐蔽的手法给出了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的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印度城乡居民在观念上的差异及计划的实施效果。虽然这段内容没有直接设问,但对学生分析印度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及进行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提供了线索与依据。(3)提供印度部分资源、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统计表,并给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的讨论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关结论──印度资源丰富,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无论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钢和粮食产量都有一定的差距。
本段教材力图达到以下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念初步形成的教学目标。(1)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地理数据(印度人口已超过10亿)的识记能力。(2)印度人口增长图表──获取、提取、判断、分析信息的思维能力。(3)印度政府的人口政策与城乡居民的人口观念的材料──依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分析人口过度增长的原因及据此进行人口增长趋势预测的思维能力。(4)印度的部分资源、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统计表──运用已有的社会和生活经验去解释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人口与资源及环境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本段教材还涉及到了有关印度的一些基础知识。这些知识虽然不是重点内容,但其能力培养的基础性价值不容忽视。(1)读印度的地图,进行印度邻国的空间定位;了解印度地形类型的分布特点,为学习后面的粮食生产打下基础。此过程为读图形成地理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及知识与能力迁移的培养提供了契机。(2)阅读材料又从时间维度入手,介绍印度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明,与空间维度的内容相融合,在恒河、印度河与农业文明、城市兴起等内容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及能力,逐步向能力的综合过渡。
2.关于水旱灾害频繁的问题
本段内容自始至终围绕着气候与灾害的关系这一主线展开,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文明确地指出了:(1)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极不稳定以及受其影响水旱灾害频繁的事实,意在导出气候与气象灾害的因果关系;(2)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面对水旱灾害的巨大影响,印度人民采取因地制宜的对策,重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及认同抗灾减灾任务的艰巨性。本段内容是建立在亚洲复杂的气候及孟加拉国(被淹没的土地)的基础之上的。
活动侧重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1)对照世界气候分布图,分析孟买各月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统计图表,目的是判断和印证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的结论,强化地理事物全球分布规律与局部地区具体分布事实间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东南亚与印度在降水集中程度上的差异(印度降水更加集中在6至9月)。从而培养学生读图提取、分析信息及概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加强地理学科内前后知识与能力关联的综合能力。(2)逐步深入地探究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先从旱季和雨季的盛行风向入手,然后再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西南季风来退的迟早和风力的强弱与印度水旱灾害的因果关系,以达到培养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解释现实问题的应用意识与能力的目的。
3.关于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问题
本段教材主要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1)印度因人口众多,成为粮食消费的大国。该要点揭示了这样两点推论──作为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大国,印度国内粮食消费市场广阔;像印度和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必须实现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这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国际政治与经济合作的基础。这对培养与形成学生历史地、发展地及宏观地认识和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十分有益的,对学生在头脑中树立国际政治的意识与观念是十分重要的。(2)在人口增加过快、水旱灾害频繁及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的影响下,印度20世纪60年代以前需大量进口粮食。本要点虽然文字量极少,但呈现出了综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影响因素、分析印度大量进口粮食原因的思维过程。(3)20世纪60年代以后,印度实行了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现在粮食已自给有余。本要点表明了绿色革命及生产技术的改进是发展中国家摆脱粮食生产困境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树立了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是能够自己解决粮食生产问题的信念。(4)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结合文字内容,教材在此处配合出现了印度水稻与小麦的分布图,其目的一方面是展示印度粮食作物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是为了在后面的活动中综合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原因埋下伏笔。
此外,在课文中还插入了两段阅读材料,“绿色革命”一段解释了其具体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巨大动力作用;“饮食习惯”一段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能够激发学生联想我国南北方在自然条件及饮食习惯差异的动机,并比较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异同。
在活动中,结合印度地形分布图与年降水量分布图,综合分析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的成因,以培养学生的推理、综合及分析等地理思维能力。系列设问中的第3小题是一道开放性与发散性极强的思维能力训练题,涉及到了中印两国水田的面积对比、两国水稻种植区的自然条件及灾害发生频度、袁隆平杂交水稻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及推广程度、以及两国在水利化和化肥化及机械化水平的差异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极具能力培养价值。
4.关于发展中的工业
本段课文简明地介绍了印度工业发展变化的历程:(1)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的传统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业和采矿业;(2)独立以后,印度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努力推进科技人才培养的策略,使工业得到快速发展;(3)原有基础工业部门继续发展,同时在高科技领域成就突出。以上三点教材内容体现了下列教育功能──使学生认同发展中国家要赶超世界经济潮流就必须在宏观上实行对外开放,在微观上以计算机、航天及原子能等高新科技为突破口,带动其他产业的迅速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好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经济与积极实施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发展基础工业与高新科技产业的辩证关系;通过印度经济发展途径的学习,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概括与归纳地理事物特点的思维能力。
2016山东济宁中考地理资料(三)
1.俄罗斯的位置和范围。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并且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北纬50°~70°的范围之内。这样的领土范围和纬度位置对其自然环境及工农业生产,以至人口的分布都有很大的影响。正因为纬度高,才导致气温常年较低;面积广阔,为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矿产提供了条件。而丰富的矿产又为工业打下了基础。所以课文首先安排了“国土辽阔”这样一个标题。
2.地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42页的“阅读材料”是一段关于俄罗斯的人口、民族、政治、语言概况的文字,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俄罗斯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里突出了两个问题。首先是3/4的人口聚集在1/4的土地上,这一点与俄罗斯的地形有着重要的关系。俄罗斯欧洲部分人口聚集,且首都也位于欧洲部分中央,被公认为是欧洲国家。另外,这段文字还介绍了前苏联政治局势的变化,放在这里决非材料的堆积,因为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前苏联之所以会分裂,除了政治原因外,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民族问题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等原因。
3.课本将对图7.45“俄罗斯地形”的解读安排到了42页的活动当中。活动1请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俄罗斯内部和相临的大洋、湖泊、国家以及主要的地形区,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了解俄罗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而第(3)个小活动除了这两个功能之外,还让学生初步了解了俄罗斯的南北、东西差异,并且给了学生一个表示某地区地形趋势的最简单方法,这对学生今后分析其他地区会有帮助。
4.关于俄罗斯的气候。这部分内容课本是以活动的形式出现的。首先,从温度带的角度让学生分析俄罗斯应该是什么气候,接着,引导学生从图7.46“俄罗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中归纳总结整个国家在气候上的分布规律,最后,再到两个特定的点──雅库茨克和奥伊米亚康。课本给出雅库茨克的气温和降水的月份分配图,使学生通过对图的分析,了解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北半球的“寒极”。需要指出的是,安排学生分析俄罗斯降水和气温从西到东、从南到北的变化趋势,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俄罗斯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地域差异,而这可以说是贯穿教材始终的一条线。它将体现在资源、经济、人口、城市等各个方面。
5.俄罗斯的自然资源。教材特别提到,俄罗斯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国家之一。这是国土辽阔的一个结果,同时也是俄罗斯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教材安排了图7.48“俄罗斯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一方面学生可以从中看到,俄罗斯的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蕴藏量十分丰富。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观察:“自然资源的分布有没有地区性差异?”乌拉尔山脉以东面积占国土的3/4,资源储量占全国的80%。教师可在教学中给学生指出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使他们认识到开发俄罗斯东部地区的重要性。
6.课本针对图7.48安排了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俄罗斯主要矿产的重要产区,以及相应发展的工业部门和工业区。工业区的分布同样存在着地区的不平衡,这一点与前面的地形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7.俄罗斯的工业。除了工业区空间分布的不平衡之外,俄罗斯的各工业部门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差异。教材45页的活动2就体现出了这一特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俄罗斯的基础工业相当发达,但下面的对话又体现出俄的轻工业部门是相当薄弱的。活动2进一步提出:“俄罗斯的工业特点的形成,与资源条件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深入地思考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作后盾,就不可能有雄厚的重工业基础。
8.俄罗斯的科学技术。俄罗斯之所以在国际上成为强国,一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基础雄厚,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科学技术在国际上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俄罗斯在军事、航空航天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在处理教材44页阅读材料时,应该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俄罗斯重要工业部门的关系,以及对俄罗斯国际地位的促进作用。
9.俄罗斯的交通。从课文图7.50“俄罗斯铁路、管道和城市的分布”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俄罗斯交通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布不均衡。俄罗斯有发达的铁路和管道(包括输油管和输气管),同时还有几个重要的港口。为了让学生了解,教材特意安排了48页的活动,如活动1的前两个问题。活动1的后两个问题与前两个标题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南部多山,但西伯利亚大铁路就沿着南部修建,就是因为南部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俄罗斯的北部地区由于纬度较高,有着很深的冻土层,而在冻土层上修建铁路,难度较大,且安全系数较低,于是最终将铁路修在南部的山区。俄罗斯之所以有着发达的管道运输,也与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活动2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俄罗斯交通运输业的部门结构有一个宏观的认识。通过图7.56“俄罗斯交通运输业的部门结构(1998年)”,了解其结构组成,以及各个运输方式在承担任务上的差异。
10.俄罗斯的重要城市。在“发达的交通”这一标题下,从交通运输线到交通枢纽──重要的城市,是一个由线到点的很自然的过渡。教材结合丰富的图片,涉及到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以及俄罗斯的文化和教育等方面,这些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6山东济宁中考地理资料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