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下垂的原因
肾下垂是指肾脏随呼吸活动所移动的位置超出正常范围,并由此引起泌尿系统与其他方面症状的病情而言。那么,肾下垂的原因是什么?肾下垂的症状有哪些?肾下垂怎样治疗?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肾下垂的原因吧!
肾下垂的原因
肾下垂的发生可能与肾窝浅、肾蒂长、肾周脂肪减少、肾周结缔组织松弛、腹压增加(如慢性咳嗽、便秘)或腹压突然减少(如分娩)、损伤(如由高处跌下或躯体受到剧烈震荡)、久坐久站等诸多因素有关,可能是单个因素,但大多是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肾下垂的症状
1.腰痛 呈钝痛或牵扯痛,久坐、久立或活动后加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
2.Dietl危象 系肾蒂突然牵拉或输尿管发生急性梗阻所致,表现有肾绞痛、恶心、呕吐、虚脱、脉搏增快等症状。
3.消化道症状 因交感神经激惹所致,可以有消化不良、腹胀、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4.神经官能症 表现为失眠、乏力、心悸、头昏、眼花等症状。
5.泌尿系统症状 继发感染后可有尿频、尿急、尿痛以及不同程度的血尿。
6.体格检查 肾区双合诊能扪及光滑肾脏下极,比较平卧与侧卧及直立时肾脏的位置和活动度,即能作出初步诊断。
肾下垂怎样治疗?
大多数肾下垂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也就不需特殊治疗。如疼痛较重,或有并发症时可考虑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诊断肾下垂后,不论程度如何,均宜先行非手术治疗,尤其是仅有临床症状而无并发症时。非手术治疗包括高热卡饮食,增加肾周脂肪;多卧床休息,卧床时大腿抬高;加强锻炼,增加肾周脂肪;多卧床休息,卧床时大腿抬高;加强锻炼,增加腹壁张力;腹部按摩;电刺激;消除感染病灶;调理神经衰弱;使用各种类型的腹带及肾托。
2.硬化剂注射 肾周脂肪囊内注射硬化剂后,产生化学性、无菌性炎症,肾脏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固定。常用药物有奎宁明胶、醋酸酚、自体血液等。适应证是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凡患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迷走血管或纤维束带压迫输尿管等机械性梗阻为其禁忌证。注射后低头卧位1周及平卧1周后可起床活动。失败者可重复注射1次。
3.肾下垂固定术 手术适应证是严重疼痛超过3个月,并且有时或长期服用止痛剂;立位肾功能下降或肾积水;每年合并泌尿系感染超过3次;合并肾结石、高血压。手术禁忌证是神经衰弱或全内脏下垂,症状与体位关系不大,即平卧症状不缓解者也不宜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有170多种,1881年Eugen Hahn在柏林成功地进行了第1例肾下垂固定术,他将肾包膜缝合固定于腰部切口边缘。其他如George Edebohls将手术方式改良,使肾下垂固定术得以推广,并且该改良术式相对安全。他切开肾包膜并沿外侧缘剥离,然后经过皮肤、脂肪及腹部的肌腱缝5~6针于包膜边缘和肾实质上。Kelly设计了最简单及最常用的肾下垂固定术,缝线经过肾包膜,有时到达肾实质,上极固定于第12肋上,下极固定于腰肌上。Deming设计的肾下垂固定术不损伤肾脏及其包膜,他将肾周筋膜与腰肌缝合起来,形成一个脂肪与筋膜“吊篮”,将肾脏固定。Urban于1993年首次报道了腹腔镜下肾下垂固定术,由于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因此很快推广。手术包括两种径路,即经腹腔和腹膜后腔径路,由于腹后腔较小,体内缝合困难,另外病人处于侧卧位时,下移肾脏前移,也造成操作不便,因此多采取经腹腔途径。他们先沿外侧缘从上到下,将包膜与腰肌筋膜缝合固定,然后切开三角韧带,将其上面与前面肾包膜水平缝合。这样就有垂直与水平两排缝线,而形成双重固定。
无论采取何种术式,术中松解肾与输尿管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切断迷走血管,矫治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畸形均很重要,另外也可切断肾交感神经。术后绝对卧床2~4周。
总之,一个世纪以来,肾下垂及肾下垂固定术一直是被人们争议的问题。影像学诊断的解剖性肾下垂远远超过症状性肾下垂,肾下垂固定术也受到怀疑,近20多年来较少进行,实际上偶然发现的无症状的肾下垂无需治疗,仅少数症状严重,并且症状系由下垂肾脏所致者,才考虑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下肾下垂固定术因创伤小,有效安全,势必取代传统开放手术。
肾下垂的中医疗方:
1) 针灸
(一)取穴主穴:夹脊胸11、胸12。配穴:肾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二)治法一般仅取主穴,效不显者,加取配穴。夹脊穴,宜快速直刺进针,然后缓缓送针,刺入1~1.5寸,以探索满意针感。针夹脊胸11时,要求针感向肾区或下腹放射,针夹脊胸12时,要求针感向髂脊旁或下腹放射。若伴有胃下垂时,兼取夹肖胸7、8、9、10穴,有针感即可。针以上穴,针向既不宜偏向脊骨,防刺入脊髓;又不宜偏向外侧,防刺中内脏。留针20~30分钟。配穴可用温针,或无瘢痕灸3~5壮。针灸间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共治11例(共14枚肾),结果,右肾11枚,8枚痊愈,2枚好转,1枚无效;左肾3枚,2枚痊愈,1枚无效。总有效率为85.7%。11例中有3例兼胃下垂,2例明显好转,1例无效[4]。
2) 体针加耳针
(一)取穴主穴:分2组。1、水分、解垂、委中、阴谷(以上为体穴);2、肾、腰椎、尿道(以上为耳穴)。配穴:食纳不佳加足三里,便秘加支沟或大肠(耳穴),便溏加关元,眠差加神门。解垂穴位置:髂前上棘内3寸。
(二)治法以主穴为主,据症加用配穴。体针一般先取水分、解垂。直刺进针,深度约1~1.5寸,得气之后,再调节针感方向,使感应向上。提肾时。用泻法。其中解垂一穴,针感明显,可向四周放射,提肾时,宜使针感向上及向外侧扩散至腰部。然后改为平补平泻法。肾脏上升时产生恶心欲吐者,加阴谷;肾脏复原后,刺委中以巩固效果,均直刺,施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耳针,探得敏感点后,用5分毫针刺入,留针半小时。或采用埋针或耳穴压丸法。体针及耳针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第二疗程起,视症状改善情况,改为隔日1次。
肾下垂的原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