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农业机械专业论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农业机械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农业机械专业论文范文一:农业机械维修事故发生分析
摘要:随着农业机械化、科技化的发展,农业机械逐渐代替了手工劳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劳作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但同时也带来农业机械安全事故隐患,其中农业机械维修事故占很大比例。
关键词:农业机械;事故
随着农业机械化、科技化的发展,农业机械逐渐代替了手工劳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劳作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但同时也带来农业机械安全事故隐患,其中农业机械维修事故占很大比例。现就农业机械维修事故发生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1农业机械维修事故发生的原因
1.1农机手操作不当
农田作业机械的农机手多没有参加正规的培训,存在大量无证操作人员,安全法制观念差,安全意识淡薄,经常违章作业引发事故。在机械作业的过程中,由于农作物或杂草等堵住零部件或阻碍机械正常使用,有的机手在未切断动力的情况下,直接用手去排除故障,从而导致人身受到伤害[1-2]。这一行为不仅是严重违反农机操作规程的行为,同时也是导致机械维修发生事故的重要因素。
1.2机械的日常维护、检查与保养不到位
农业机械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应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在使用之前应进行检查,部分机手一方面对于日常的维护与检查意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曰也有一部分机手为了尽快维修和检查,省略很多关键的环节,只图速度不求质量,导致机械已经存在安全隐患却没有查出来。在机械的维修和检查过程中,包括一个螺丝的松动都应该注意,否则都会酿成非常严重的安全事故。另一方面部分人员认为维护与保养的费用过高,为了节约成本,未定期进行维修和检查,或是对已经有问题的地方,认为不会影响使用,而不进行维修与保养,导致安全隐患,发生事故[3]。
1.3专业素质不过关
导致农业机械维修事故一方面来自使用机械的农机手,另一方面也来自对机械维修的维修工人,这二者中部分人员对机械不了解,也没有掌握其使用技巧,或是在机械升级后没有认真的学习新型号的机器操作,仅凭个人经验进行使用,导致一方面对机械的操作不熟练,另一方面对维修技术不掌握,未弄清机械部件机构,在不懂拆装技巧的情况下盲目硬拆硬装,导致零部件受损,甚至导致人员受伤。有的由于修理人员的不专业,或是对农业机械没有驾驶经验,对机械使用的关键环节和调整的注意事项没有认识到位,在不能确保使用安全的情况下,将机械交予机手使用。在维修人员配合上也没有形成较好的默契,在维修、检查和养护的过程中使机械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维修人员在思想意识和日常操作过程中的疏忽和大意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在维修前没有用工具将机身、农具支垫牢固或掩好轮胎曰在调试、修理或排除故障时不切断电源等。
1.4维修技术和设施不达标
由于在农村本身不具备维修的技术、水平以及条件,对于相关的维修设备没有配备或是精准度不符合要求,在维修后没有检测仪器,导致即便进行了维护与保养,也不能真的达到效果。
2避免机械维修事故发生的对策
2.1加强对机械维修安全意识的宣传
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要从相关人员的意识入手,让机手和维修人员认识到机械维修的重要性以及在维修过程中的操作安全。相关部门要对农机手和维修人员进行叶安全生产法曳叶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曳叶道路交通安全法曳叶农业机械管理条例曳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相关人员认识到维修、检查和养护的重要性,加强安全法制观念教育,认真检查每一个零部件,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2.2加强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
针对农机手和维修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培训对其加强安全教育和操作知识培训。农机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与农机推广站共同研究制订详细实用的技术培训计划,让相关人员认真对待维修前的准备工作。机械维修的过程中,将动力关闭后再进行操作等[4]。
2.3提高配套设施,做好硬件环境
为了减少农业机械维修事件的发生,在硬件设施与环境上也应进行提高和配套,一方面是加强仪器的精准度,购买先进的设备使其可以达到维修机械的要求,确保在维修过程中和维修后可以实现机器的检查,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并将其及时解决。另一方面在维修环境上,应特别注意避免火灾的发生,确保油箱远离火苗,特别是在进行焊接的过程中,要备好修理间的防火设施,一旦发生火灾隐患可及时解决。
2.4加强管理,加大扶持力度
对于农机手和维修人员,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做好安全作业管理,确保农业机械操作的技术和提高驾驶员技术水平,保障农机和群众的安全。另一方面,农业机械设备的购买会花费大量的资金,后续维修也会产生大量的费用,大量购买者不愿意进行维修、养护和检查,因此为了节省后续维修资金,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更多的农民可以使用农业机械以及定期维护,国家应加大对农业机械的相关补贴,出台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同时还应出台一系列的农田作业机械的保险制度,确保农机手和农业机械的安全,减少事故对农民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分析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张传敏;潘勇;电子世界2014-02-285
2、试论农业机械的安全使用和维护保养思路漫谈江志荣;河北农机2014-06-104
有关农业机械专业论文范文二: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发展
0引言国内的先进农业机械及配套机具多数集中在黑龙江垦区,主要有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和维美德3大国外公司的进口大型农机具,高端电子技术在农机中的应用使得动力机械的科技含量显著增高,从而对农机从业人员的标准要求提高[1]。随着农村合作社的普及,农村的进口大型机具也逐年增多,但是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接受不了新知识,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没有经过规范的培养和培训,农机具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束手无策,只能等待售后服务人员来维修,既浪费时间,又影响经济效益[2]。据调查,国内的农业院校从本科到中职,农机专业的生员普遍较少,原来以农机专业为主打专业的院校均改办了其他专业。一方面是进口农机具需要大量懂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是农机专业没有生源。农村职业学校如何办好涉农专业,如何为区域农机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机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区域农机化专业发展的需要。多数涉农专业的中职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没有深入企业、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实施的人才培养不能与企业和农村有效对接,培养形式封闭,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
(2)教学方式不适应农机从业人员培养培训的需要。有的学校为了节省教学成本,没有实施一体化教学,仍然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实践的机会少,操作能力差,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
(3)师资培养培训滞后。农机专业现有的师资水平与先进的进口机械技术脱节,一个原因是涉农专业的高校缺乏先进的农机设备和师资,国培和省培仍然是陈旧的内容;另一个原因是农机公司技术垄断,学校与农机具生产厂家售后服务的培养培训没有接轨,教师的培训跟不上,导致农机新技术只掌握在售后服务人员手中。
(4)实习实训设备落后。涉农专业的学校均存在实训设备和工位不足的问题,进口农机具价格昂贵,少则几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如迪尔公司的9670型收割机价格在200万元以上,如果把各个公司的农机具全部买齐要几千万元。没有仿真的配套教具,中职类的学校根本买不起。即使购买新农机具也不能随便拆卸,多数学校使用的仍然是以前的国内陈旧的设备,导致实习实训设备满足不了教学要求。
(5)教材内容陈旧。农机专业教材稀缺,进口机械的专业课教材几乎没有。现有教材内容陈旧,进口机具技术资料不易获得,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农机专业的教学要求[3]。
(6)校企未能有效合作。有些涉农学校虽然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只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的有效合作。一是农场和农村的农机具均为个人所有,价格昂贵,车主均不愿让其作为操作对象。二是生产厂家因技术保密,使教师的企业实践和学生的实习受限,工学结合流于形式。
(7)缺乏激励机制。涉农专业学校的办学以及与企业的合作,单靠学校很难实现,离不开政府的指导。传统的重工轻农思想在农民和农场职工的头脑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农民的地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垦区多数农场职工多年没有解决合同制身份,没有对适龄青年用工的激励机制,使得回乡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没有积极性,学习农机专业的人员越来越少[4]。
2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办学的做法和思考
(1)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垦区和农村培养落地人才。201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该文件为涉农专业学校的办学搭建了一个开阔的平台,办学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学制、学习方式,认定学分的范围更大。文件制定了2~6年的弹性学制,可以把学校设在农场、农村,可以送教下乡,可以把课堂设在田间、畜舍和农具场,使涉农专业的办学迎来了曙光。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于2012年6月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以此为契机,结合中央1号文件,该校农机专业创建了“校场双元,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借鉴德国“双元制”,把农场和学校设为“双元”;“产学结合”即把教学点设在农场,把课堂设在农具场和田间,结合农时,采取“忙工闲学”的形式。即农闲时由农场和学校共同组织学员进行理论教学,农忙时由农场指派技术专家任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学员参加农机作业。这种模式既符合生产实际,又方便了学员学习,同时又为农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实施“学校+基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周边的农场以及部分农村有机户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便于实施一体化教学和学生的顶岗实习。理论教学到农具场进行现场教学,有条件的教学点建设一体化教室,强化学员实践能力。
(3)加强农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机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提高老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送出去”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把农机专业教师送到生产厂家和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请进来”就是聘请厂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农场的技术专家到学校参与农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回答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们的到来会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于2007年与约翰迪尔公司进行了合作,派出两名教师与动力科贸公司的农机售后服务人员一同去约翰迪尔中国总部参加实践技能培训。后来学校又陆续聘请国外3大农机公司的售后服务人员和农场的技术专家来校,针对进口机具举办讲座。这种培训模式提高了教师一体化的教学能力。
(4)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弥补农机专业实习设备和工位的不足。学校取得农机行业主管部门、农场和各农机制造公司的支持,增加部分实训设备,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同时学校与垦区各农场的农机中心深度合作,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借助农场的农机设备完成农机作业过程教学实习,既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与全过程的农机作业,又弥补了校内农机实习设备和工位的不足[5]。
(5)组织精干力量,编写适应农机新技术的校本教材。组织骨干教师,融合国外3大农机公司的新技术,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编写《农机标准化作业》等8本校本教材,其中5本公开出版发行,3本达到了省级精品课标准。
(6)政府应加强对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的扶持力度。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从2006年开始,与北安管理局合作实施了订单培养,开办了首期“现代农机师傅班”,旨在培养一批师傅充实到一线,实施师傅带徒弟战略,第2年的招生量翻了1番。目前这种专业培训模式已经推广到九三分局,由此可以看出,涉农专业的办学必须由政府制定激励机制。一是垦区出台政策,对农机专业回场工作的毕业生解决合同制身份,以激励适龄青年学习涉农专业;二是主导和协调学校与农场及农机制造企业的关系,取得企业在设备、师资培训、学生的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方面的支持,为培养农机专业人才奠定基础;三是支持学校实施订单培养。
3结束语
涉农专业的学校招生困难,农村职业学校的涉农专业办学更是步履维艰,而涉农专业的办学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在探索农村涉农专业的办学模式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预期目标仍然相差很多。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主导,协调学校与农场及农机制造企业的深度合作,以达到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为区域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范文
1、农业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钟成义;王素珍;常春;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03-257
2、关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问题和对策的探讨植文观;邓作茂;南方农机2014-06-206
有关农业机械专业论文相关文章:
1.农业机械专业论文
2.农业机械方面论文
3.关于农业机械论文
4.关于农业机械化毕业论文
5.关于农业机械方面的论文
6.农业机械方面的论文
7.农业机械化毕业论文
8.农业机械化毕业论文
有关农业机械专业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