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马克思主义论文1500字
马克思主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上,帮助人们确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论文1500字,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标准马克思主义论文1500字篇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读书中的几个关系
摘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根本任务,是学习马克思主义。读书和实践,是彼此紧密相连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通过读书学习马克思主义,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关系。
反对教条主义不是反对多读书
要正确处理认真读书和反对教条主义的关系。读书必须反对教条主义。读书的目的,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于指导实践。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本质决定的。如果把书本上的词句当成一堆死的知识、现成的教条诵读和套用,就背离了学习的目的,还会把真理变成谬说。19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开始冒头。针对德国党内出现的问题,恩格斯提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公式”、“套语”,而是“指南”。恩格斯这一重要思想被列宁称为“经典性的论点”,它奠定了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准则。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20世纪30年代,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危害,毛泽东深刻地总结了惨痛的历史教训,他大声疾呼:“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
但是,反对教条主义决不是反对多读书,读书多少与教条主义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怕犯教条主义而不敢多读书,完全是一种误解,因为教条主义并不是来自马克思主义著作。毛泽东说:“人家讲的不是教条,我们读后变成了教条,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读通,不会读,我们能责备他们吗?”教条主义的产生,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多了,而是因为认识和态度不正确,“没有读通”。反对教条主义,必须读懂、读通马克思主义。不认真读书,就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因而也不能深入剖析教条主义的错误。
无论在历史上或现实中,不读书、不认真读书,或教条式地读书,这两种偏向都同时存在。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主要偏向有所不同。虽然二者并不是同一个事物的两极,但其间也有某种关联,反对一种偏向时,容易发生另一种偏向。当前部分党政干部中的主要问题,是失去了理论兴趣,不读书、不学习,有时间应酬,却无暇读书,把学习变成了一句套话。此风不改,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无从谈起。
读经典原著为主,读二手材料为辅
要正确处理读经典原著和读二手材料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都是实践中的领袖兼思想家、理论家,他们的一些重要著作则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与此同时,一大批专业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者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贡献了不计其数的论著。相对于经典原著,这些论著一般说来属于第二手材料。特别是其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教科书和通俗读物,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并非是可有可无的。离开它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入地普及到人民群众之中。把它们同经典原著对立起来,一概加以指责和排斥,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当前更值得注意的是,应该钻研经典原著,而不能用二手材料代替原著的学习。
其一,这里有原创者和阐释者的区别。经典作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创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来自他们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他们在经典原著中亲自对基本原理作出了的表达和阐述。而对第二手材料的作者来说,他们的著作主要是以经典原著为依据所作的阐释、编撰和发挥。作者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同经典作家相比不能不存在差距,难以达到同样的水准,也未必能做到全面、准确。不同的作者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还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出现严重的分歧和对立。这种情况已经相当普遍地发生,因而我们只能根据原著而不能根据歧义纷呈的二手材料中的这一种或那一种来解读基本原理。
其二,这里有诞生地和派生作品的区别。经典原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诞生地,它们直接呈现出基本原理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相关背景和现实针对性,并且反映了基本原理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因而钻研原著可以联系具体历史条件和文本中的语境深入、准确地理解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而二手材料通常是将分散在不同原著中的相关论述抽取出来,按照特定的需要和编撰者的理解加以梳理、组合,构成一定的体系。由于选取来的论述离开了原有的语境和历史条件,难以达到同原著一样的深刻性和准确性。
其三,经典原著还提供了创立者亲自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范例,这是二手材料中所没有的,那里至多只能有简化了的介绍。阅读第二手材料,只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理,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实际问题,仅仅掌握主要原理是不够的,那样很容易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要求广大群众都去读经典原著是脱离实际的,但是对于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来说,读原著是完全必要的和可能的。钻研原著的确要比读二手材料困难得多,但是不应该忘记,当年马克思是以下地狱的决心和勇气闯进科学之门的。今天当我们站在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建造的科学殿堂的入口处时,应该学习他那样的决心和勇气,根绝一切犹豫和怯懦。
不能不读老祖宗,不能只读老祖宗
要正确处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和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关系。自从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这个关系问题就以如何对待毛泽东著作和思想的方式发生了。1948年8月,毛泽东在一封信中指出:“没有什么毛泽东主义”,“必须号召学生们学习马恩列斯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经验”。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统一,应该这样提法,这样提法较好。”他再次提出,“我们要普遍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不反
对也不应当反对宣传中国的东西。”1960年,针对当时报纸上只讲毛泽东思想而很少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指出可以单独提毛泽东思想,“但是一定不要忘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要丢掉这个最根本的东西”。为什么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能代替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呢?用毛泽东的话说,因为我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店”。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只要工人阶级还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而消灭作为阶级的自身,马克思主义就没有过时,仍然具有普遍的真理性和价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丰富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它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它所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所以它是“分店”,而不是取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或与之并列的另一个“主义”。有人认为,后来的发展总是在自身中包含了从前的成果,所以只要学最新的成果就够了。这种看法貌似有理,其实是非常片面的。新的成果坚持但并不重复从前获得的科学真理,所以并不能代替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忽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是当前一种值得注意的偏向。
只读老祖宗的书也不行。在中国建设 社会主义,必须学习反映了中国国情、中国 经验和时代特征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人说,学 哲学只要读《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够了,其他的书可以不必读。毛泽东明确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 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在 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明确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学习的重点。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而言,坚持这个结合,就是要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同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著作结合起来,这也是学好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
在实践中读书,在读书中 联系实践
读书离不开实践。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只读书不实践,不可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实践,首先是由人的认识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更是由马克思主义实践性、阶级性的特殊本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转化为物质力量去改变世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的根源,就是脱离实践。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书本上凭空出现的公式,不顾具体历史条件随意照搬、套用,其原因就在于脱离实践去理解理论、运用理论,其结果只能是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精神实质,导致实践中的挫折和失败。
在实践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离不开读书。学习是一种自觉的活动。通过实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并非是所有人参加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可以自然获得的必然结果,它需要有自觉的学习目的。学习与实践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实践是目的,学习是为了实践;在相对的意义上,学习又是实践的目的之一,参加实践也是为了学习。在实践中自觉学习,是同读书分不开的。认真读书是实践过程中自觉学习的重要表现。通过读书学习马克思主义依赖于实践,通过实践学习马克思主义又离不开读书。把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读书,在读书中联系实践,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途径。
调查研究和 总结经验,是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的重要学习方法。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是重要的 工作方法,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毛泽东亲自做过大量调查研究,要求调查研究应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握住对立统一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地占有材料,抓住要点,钻研客观情况,深思熟虑。毛泽东还强调要善于总结经验。通过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学习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既读书又实践,因而直接体现了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读书与实践的结合,这是我们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创造,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
标准马克思主义论文1500字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