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养殖方法

发布时间:2016-12-19 17:31

你知道牛蛙的养殖方法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牛蛙的养殖方法。

牛蛙养殖方法

牛蛙养殖方法:培育池条件

培育池一般选用小型水泥池,水深0.6米—1米,面积8平方米—10平方米。池壁斜度要略大些,便于蝌蚪在池壁休息和变态后的幼蛙登陆。因刚孵化的蝌蚪体长仅5毫米—6.3毫米,游泳能力差,主要靠吸盘吸着附着物休息,池中应投放水葫芦、水草、树根等,覆盖率占1/3。池四周用竹箔围好,以防敌害,池中水面下10厘米处设饵料台。

牛蛙养殖方法:放养密度

刚孵出的蝌蚪可适当密养,便于管理,每平方米可放养蝌蚪2000只—3000只。10天后随着个体长大,摄食能力增强,密度应逐步降低,一般每平方米放养500只—1000只,30天后至变态前每平方米放养100只—300只。放养时用3%食盐浸洗5分钟,消毒杀菌。

牛蛙养殖方法:投饵数量

孵化后的前6天,蝌蚪主要靠体内卵黄囊提供营养,6天后随着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浮游生物和人工饵料,培育前先施肥,培育浮游生物,解决蝌蚪开口饵料,能提高蝌蚪成活率。投喂的人工饵料,主要有田螺、鱼肉、动物内脏、水蚤、豆饼、米糠等。投喂量:7日龄—30日龄的蝌蚪,每1000只每天投饵40克—70克,其中动物性饵料占70%;30天后至变态前,每1000只蝌蚪每天投饵60克—80克,其中动物性饵料占57%。粉状饲料要煮熟后搓成团投喂,鱼肉、鱼肠等要切碎,田螺要压碎后投喂。每日投饵时间为16时—17时。

牛蛙养殖方法:日常管理

培育过程中每3天—5天换水一次,每次10厘米—15厘米,每次换水时水温差不能越过3℃,每天要定时清洗食台。蝌蚪经80天—110天培育变成幼蛙,变态前这一阶段死亡率较高,因此要加强管理,停止投喂,保持环境安静,努力提高变态期蝌蚪成活率。肉食性鱼类、蜻蜒幼虫、水蛇、虎斑蛙蝌蚪、龙虱幼虫等均会吞食牛蛙蝌蚪,一旦发现,要及时清除。

牛蛙养殖方法:牛蛙蝌蚪的饲养管理

蝌蚪是牛蛙个体发育的幼体阶段,也是生产过程的苗种阶段,所以是生产牛蛙的物质基础。蝌蚪饲养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蝌蚪的生长发育、规格大小、质量,而且对以后变态的幼蛙质量和成活率,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是牛蛙养殖生产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对牛蛙养殖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蝌蚪饲养池

目前用于饲养蝌蚪的池子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由于土池开挖方便,成本又低,所以多数使用土池,而水泥池则主要用在高密度、高产量的集约化养殖。

1.水泥池 面积15~20平方米,池深1米,可蓄水深80厘米。水泥池的优点:水质较清;水泥池的壁,适于蝌蚪早期吸附在上面休息,可避免这阶段蝌蚪被泥沙覆盖而造成窒息死亡换水等日常管理比较方便,成活率高,一般可以达到70%~90%;放养蝌蚪密度大,产量高。但因为放养密度大,生产出来的蝌蚪规格小,变成的幼蛙也小,只有4~5克;变态后的幼蛙,不能及时登陆,如不及时捕出,会造成变态幼蛙大量死亡;造价相对较高,一次性投入较多,这是水泥池的不足之处。

2.土池 面积50~100平方米,池深0.8~1米,可蓄水深60~80厘米,四周的坡度要稍大,以1∶1.5~2为宜,这样可保证堤埂牢度和适于蝌蚪变态成幼蛙后登陆栖息。土池的优点:水体相对较大,水质比较稳定,培育出的蝌蚪规格大,变态成幼蛙的规格也大,为7~10克以上;但管理难度大,敌害也多,成活率较为低,一般只有50%左右。

二、放养蝌蚪前的准备工作

1.放养蝌蚪的时间 刚孵化的蝌蚪,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且这时消化器官没有贯通,又有腹部的卵黄囊供给营养,无需摄取外界食物。所以刚孵化的蝌蚪,不宜马上移养到蝌蚪池,可待腹部卵黄囊吸收完毕,消化器官完全沟通,或者观察到已有初便排出,这时才应将蝌蚪移养到蝌蚪池中饲养。至于具体时间,应根据当时水温状况而定:即水温18℃~20℃时,约为孵化后180~200小时,水温20℃~25℃时,约为孵化后150~170小时,而水温26℃~30℃时,只要70小时。

2.蝌蚪池的清整消毒 水泥池在蝌蚪放养前2天,要用浓度每升为1毫升的漂白粉或浓度每升为20毫升的生石灰溶液涂刷池底及池壁,进行消毒,然后在阳光下曝晒1~2天后,再放进干净水,才能放养蝌蚪;新开挖的水泥池更应在使用前2周,放水浸泡脱碱,然后换入新水后才能放养蝌蚪。对土池,应在蝌蚪放养前10~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药物清塘。生石灰清塘多采用干塘法,即将池水排剩5~10厘米,然后按每平方米90~110克的生石灰溶于水,将石灰浆遍洒全池,清塘后7天,才能放水放养蝌蚪;用漂白粉清塘时,漂白粉的用量为每平方米7.5~15克,溶水后遍洒全池,清塘后3~5天即可放水放养蝌蚪。

3.注水施基肥 牛蛙蝌蚪在天然水域中,主要吃食浮游生物。所以用土池饲养时,应在放养前先施基肥培育浮游生物的方法来饲养蝌蚪。即在蝌蚪放养前7天,蝌蚪池先注水30~40厘米,然后在离池岸1米左右的浅滩水中,堆放牛、马粪或人粪尿或青绿肥,肥料量为每平方米0.5千克。施肥后,浮游生物很快就繁殖起来,这样放养蝌蚪以后,蝌蚪就能吃到丰富的适口饵料,迅速生长。水泥池则因为施肥会败坏水质,造成蝌蚪窒息死亡,所以水泥池不能施肥,只能投喂人工饵料。

三、蝌蚪的放养

蝌蚪的放养密度,应根据饲养条件、养殖方式、饵料、蝌蚪大小和饲养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来决定。一般刚放养时,蝌蚪的密度可大些,全长1.2厘米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800~1000尾;待全长达3~4厘米时,稀放到每平方米300~400尾;全长达6~7厘米时,稀放到每平方米150~200尾。水泥池由于管理和换水等条件优越,放养密度可比土池增加1~2倍。

四、饲养管理

蝌蚪的饲养管理,主要是控制水温,调节水质和合理投饵。当水温高达32℃时,蝌蚪的活动能力下降,吃食减少,生长受到抑制;35℃时,蝌蚪处于极度衰弱状态,并开始出现死亡;38℃时,会出现大批死亡。所以在夏天高温季节,必须采取降温措施。水泥池上面要搭遮荫架,种上葡萄或瓜类等爬藤植物遮荫降温;对土池,因面积较大,可在坐南朝北搭半个池子的遮阴架,也种上爬藤植物遮荫作者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降温。此外,在有水源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加注外河新水来降温。

水质的好坏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有密切关系。所以在蝌蚪饲养过程中应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加水或换水。土池还应根据水质的肥瘦进行追肥,大致每3~7天1次,每亩每次追施粪肥或青绿肥料150~200千克。肥料和浮游生物不足时要适当投喂人工饵料。

水泥池主要投喂人工饵料,一般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投1次,每天投饵量大致是蝌蚪总体重的2%~10%。

五、蝌蚪的生长发育和变态

蝌蚪生长发育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水温和营养条件来决定。根据在水泥池中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600尾,饲养期内水温变动于22~30℃,采用全人工饵料条件下的饲养结果:孵化后27天,全长达4.9厘米、体重1.4克,长出后肢芽;孵化后51天,全长达9.1厘米、体重8.1克,后肢长0.4厘米;孵化后81天,全长达10.3厘米、体重8.3克,并先伸出左前肢,接着第二天右前肢也破皮质鳃盖伸出,口裂变深,随后蝌蚪尾部逐渐吸收缩短;孵化后88天,尾部吸收完毕,变态成蛙。

蝌蚪在变态阶段是处在最危险时期,管理上稍有疏忽,会造成大批死亡。这时在水泥池内应多投放一些水浮莲、凤眼莲等水生植物或木板等漂浮物,供变态的幼蚌能登上休息,这阶段不论水泥池还是土池都应及时将变态的幼蛙捕捉到幼蛙池中饲养。

牛蛙养殖方法:牛蛙流水式养殖法

2003—2004年,南安市水技站在洪海镇郭坑水库下进行了牛蛙流水式养殖试验,即利用山区地势落差自然流水进行24小时换水的养殖,实际养殖水面积10亩,放养幼蛙23万只,成活率43.5%,单季产量1.5万kg,产值达21万元,纯利润10.5万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该牛蛙流水式养殖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1、选择场地

养殖场一般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要求无污染,达到渔业水质标准;冬暖夏凉,远离嘈杂;交通便利、供电充足,以方便养殖生产。其中水源条件的好坏是养蛙成败的关键。

2、建造蛙池

以每100m2为一个大池,再把每个大池平均分成四个小池。池边用40目的筛绢网围好,筛绢要高出池底1m,筛绢底部应有20—30cm埋进土里;池埂高40cm,坡度1∶3,水位保持在30—40cm,水层深度不能低于20cm,否则蓄水量太少,水易浑浊,牛蛙易得病;宜采用长方形池子,便于操作;用口径10—12cm的塑料管作为给排水管,进、溢水孔设置的地点应在每个大池的对角;每个小池子里放4块80×40cm具有浮性的白色泡沫塑料板作为牛蛙的休息台;池子上方用黑色太阳网遮荫,以防夏季太阳暴晒。

3、放养

放苗前,干池每亩用生石灰50—75kg或漂白粉10—15kg(有效氯含量在30%左右)进行消毒。一般清池消毒10天即可放苗。放养前幼蛙可用20ppm的高锰酸钾液浸洗10—20分钟。浸洗时要有人员在场观察,发现异常情况马上将蛙苗取出。幼蛙期放养密度为60—80只/m2,随着个体差异的变化,再进行分级分池放养,成蛙期放养密度为30—40只/m2。

4、饲养管理

(1)巡池查看

每天早、中晚各巡池一次,检查筛绢网是否出现破洞,如果有破损必须马上修复,防止牛蛙外逃,保证24小时不间断地流水,每天至少达到300%的换水率;溢水口处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来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水深保持在30—40cm,并且保持水质清新。还应注意观察,牛蛙摄食与活动情况若有异常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饲料投喂

主要以浮水性配合饲料为主,投喂前半个小时先将配合饲料用清洁的水泡湿,使饲料稍微软化膨胀,这样可以预防饵料吸收池中的污水,消除牛蛙食后肠胃发生疾病,也可以促进牛蛙对营养的吸收。日投饵量保持在蛙体重的7—15%,投饵量除按蛙体重计算外,还应根据气候、水质及残饵等情况酌量调整,做到少量多次。投喂量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宜。

(3)分级饲养

在牛蛙饲养过程中,为防止发生互相残食的现象,每隔一段时间要及,时将规格相差较大的个体进行筛选分级,把规格相同的牛蛙调整到同一口池进行饲养,防止大蛙吃小蛙,同时注意控制养殖密度。

(4)疾病的防治

牛蛙养殖过程中要确实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放养前进行清塘消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并定时用漂白粉或强氯精全池遍洒消毒;分池后及时用20ppm的高锰酸钾对蛙体进行消毒,防止机械损伤使病原体传播;发现病蛙、死蛙及时找出隔离,除此之外,还要用高浓度的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溶液对工具进行消毒。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饵料的投喂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量、定质。当养至成蛙时,出现个别歪头和红腿现象,及时把歪头的牛蛙挑出隔离开,用15ppm的强氯精连续消毒5天,同时加大换水量。

牛蛙养殖方法:入夏牛蛙管理措施

夏季是牛蛙生长的“黄金时期”,其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增加投饵量随着温度的升高,牛蛙食量增大,投饵量也应逐渐增加,以避免饲养池发生弱肉强食的现象,此时的投饵量一般应达到蛙总体重的20%左右。

2.加强水质管理夏季气温高,水质容易变坏。为保持牛蛙池水质的清新,应视水质情况,经常加注新水。

3.做好遮荫降温工作最适宜牛蛙生长的温度是18℃~28℃。因此,夏季应做好遮荫降温工作。可在池塘中培植些菱藕等水生植物,池塘边栽种些葡萄、丝瓜等藤类植物,促使牛蛙快速生长。

4.做好防逃工作夏季暴风雨多,牛蛙受惊后会爬越障壁或掘洞逃跑,因此在这种天气要特别注意做好防逃工作。

5.做好敌害的清除工作蛇、鼠、猫等都是牛蛙的天敌,这些天敌夏季活动特别猖獗,必须建立巡视制度并采取清除措施。

6.做好防病工作夏季是牛蛙疾病的多发季节,每天要清洗饲料台,及时清除腐败变质的饵料,每半个月用漂白粉全池消毒一次,使池水浓度达1ppm。一旦发现牛蛙得病,应及早采取治疗措施,以防疾病蔓延。

牛蛙养殖方法:夏季牛蛙养殖要点

夏季是牛蛙生长的“黄金时期”,其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增加投饵量随着温度的升高,牛蛙食量增大,7-8月份达最高峰,投饵量也应逐渐增加,以避免饲养池发生弱肉强食的现象,此时的投饵量一般应达到蛙总体重的20%左右。 2.加强水质管理夏季气温高,水质容易变坏。为保持牛蛙池水质的清新,应视水质情况,经常加注新水。 3.做好遮荫降温工作最适宜牛蛙生长的温度是18-28℃。因此,夏季应做好遮荫降温工作。可在池塘中培植些菱藕等水生植物,池塘边栽种些葡萄、丝瓜等藤类植物,促使牛蛙快速生长。 4.做好防逃工作夏季暴风雨多,牛蛙受惊后会爬越障壁或掘洞逃跑,因此在这种天气要特别注意做好防逃工作。 5.做好敌害的清除工作蛇、鼠、猫等都是牛蛙的天敌,这些天敌夏季活动特别猖獗,必须建立巡视制度并采取清除措施。 6.做好防病工作夏季是牛蛙疾病的多发季节,每天要清洗饲料台,及时清除腐败变质的饵料,每半个月用漂白粉全池消毒一次,使池水浓度达1ppm。一旦发现牛蛙得病,应及早采取治疗措施,以防疾病蔓延。

牛蛙养殖方法:牛蛙安全越冬法

为使牛蛙安全越冬,可在蛙池边角将泥土掘松(如果是水泥地面,则在上面铺厚约4厘米的泥土),每隔14厘米左右平放两块砖头,在两块砖头之间盖上瓦片,用泥土将后边出口封死,只留前边进口供蛙出入。

一、保持栖息环境湿润

因牛蛙皮肤裸露,通透性大,冬天主要靠皮肤进行呼吸(1℃以下入土冬眠后更是如此)。所以在气候干燥的冬季,为防止蛙体表的水分蒸发干涸而造成皮肤呼吸不畅引起死亡,应经常往蛙栖息处洒些水,以保持蛙类越冬栖息处及蛙的皮肤湿润,确保蛙正常呼吸。

二、不要惊扰眠蛙

要保持蛙越冬场所安静,不要随意搬动已进入冬眠状态的牛蛙,使其新陈代谢率、氧及二氧化碳的消耗量保持在最低的水平。

三、预防天气骤变

冬末春初天气多变,时暖时冷,当气温回升时,蛙便出来活动觅食。当突遇寒潮气温骤降时,蛙即回到越冬栖息处避寒。如有些小蛙自己不会回到原越冬栖息处,可把这些蛙捉回原处,以免冻伤。

四、蝌蚪的护理

为使蝌蚪安全越冬,可把蝌蚪池的水位加深至0.3米左右,并在水面增大水浮莲或其他水生植物的投入量,一般以覆盖住水面的2/3为度,以维持水温比气温略高。如气温降到0℃以下,则应把蝌蚪池池水加深到1.1米,这样即使水面结冰,水池深层的水温也可保持在4℃左右。在4℃的水温环境,冬蝌蚪即可安全越冬,并只靠摄食池水的有机质而缓慢生长。

五、投喂高能量饲料

冬季中午如遇阳光,天气回暖,蛙便可爬出越冬场所觅食。可在原来蛙饲料配方的基础上,再添加3%的油脂,使蛙饲料所含的能量增高。喂给此种高能量饲料,可增强蛙的御寒能力。

牛蛙养殖方法:成牛蛙的饲养管理

养殖技术

幼蛙在经过一段时间培育,个体长到50克~100克之后,就可进入成蛙养殖。

成蛙池的选择与设计

成蛙比幼蛙的适应能力和捕食能力都强,因此,成蛙养殖场地面积要大些,如各种天然积水池、坑塘、鱼池、杂草丛生的洼地、稻田等都可利用,也可在房前屋后的瓜棚、树荫、庭院的葡萄架下建池塘。

成蛙的后腿发达有力,不仅善于跳跃,还会掘土打洞,爬墙上树。因此无论室内或室外的养蛙池,都要有防逃设施。为了防止牛蛙逃跑,在蛙池周围不留可立足的陆地,水深至少要在牛蛙后腿踩不到底的深度以上,池壁高出水面30厘米~40厘米。

牛蛙养殖池内不应设置隐蔽的死角或洞穴,因为死角和洞穴对牛蛙的生长不利。成蛙若要在室外越冬,只需把池水加深到1米左右,不搭棚保温,也能安全越冬。

室内养蛙是高度集约化的养殖。为了充分利用面积,室内蛙池设计应分为浅水区和深水区,浅水区为蛙的栖息和摄食的场所,深水区为蛙游泳和排泄污物的区域。浅水区保持水深10厘米左右,深水区水深30厘米~40厘米,占整池面积的1/4~1/5。

成蛙半精养

利用鱼池、洼地、稻田、藕塘等进行养蛙,由于面积大,蛙较分散,密度也不大,产量不高,一般多以天然饵料为主、颗粒饲料为辅的方式养殖。

将体重100克以上的蛙放入大池或稻田,池中设几个浮于水面的饲料台,按精养方式每天投饲。由于蛙不容易集中摄食,有一部分蛙没有吃到人工饲料,可用天然饵料补充。获得天然饵料的主要方法是灯光诱虫,若能很好地利用灯光诱虫,可以解决牛蛙的大部分饵料,白天再投喂少量配合饲料,效果更好。

诱虫灯的位置设在离岸2米左右的水面上方,周围不要有高大的建筑物,以免遮挡灯光,影响诱虫效果。

半精养方式,牛蛙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每平方米可放养10只~30只,视饵料条件而定。

成蛙的集约化养殖

牛蛙室内养殖的集约化,是在常规养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科学养殖方法,其养殖技术的着眼点在于控制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充分满足牛蛙生长的营养需要。尤其是随着牛蛙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成功,更能发挥其高效的特点,是发展牛蛙商品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

室内的养蛙池,一般面积为10平方米~20平方米,要有自来水或井水能通向各池,以便换水和冲洗。为了节约面积,充分利用空间,可采用多层次的立体养殖结构,一般2米为一层,空间层以水泥预制板架设,层与层之间设置楼梯,以便养殖人员上下操作管理。

成蛙养殖的日常管理大体与幼蛙相同。但放养密度不同,体重达100克以上的蛙,每平方米放养50只,可以一直养到商品规格。若放养时的体重不到100克,密度可稍大一些,以后随着蛙体的生长,逐步将生长迅速、个体大的蛙,筛选分级饲养或销售。

在常温条件下,成蛙的养殖时间是4月~10月,也是蛙类生长的最佳时期。因此要有充足的饵料供应。在22℃~28℃条件下,每天可投喂2次~3次,配合饲料的投喂量要占蛙体重的3%,才能满足蛙类迅速生长的营养需要。若温度低于22℃或高于28℃,可适当减少投喂次数和投喂量。

另外,成蛙养殖,除了定时投饵外,还要每天换水,清洗食场,注意观察蛙的健康状况,及时防病治病,严防蛇、鼠侵袭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加温养殖,一年可生产两批商品蛙。

牛蛙养殖方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