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地球公转教案

发布时间:2017-03-20 16:54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The Earth revolution around sun)。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公转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教案(一)

教学理念

1、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一的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本节课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学的思想。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2、 采用讨论比较方法展开“活动”

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采用比较法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异同点,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以及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3、 通过课件的展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搜集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资料,对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

知识目标:

1、 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 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3、 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 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1、 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 地球自转及带来的影响。

2、 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 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①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②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 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课件、学生自备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地球运动实况录像,请学生观察。

讲授新课:

电脑屏幕显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屏幕显示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展开讨论究竟是“天转”还是“地转”。

全班同学分属两种观点,各抒已见。

引导学生参看阅读材料,达成共识——“地转”。

屏幕介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及其发表的科学巨著——《天体运行论》。

过渡:我们了解到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那么,地球到底是如何自转和公转的?自转及公转的方向如何、周期多长呢?

活动一:教师用地球仪围绕光源演示: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屏幕显示地球公转的全过程。指出公转一周时间是一年。

教师请一至两位学生用自备小地球仪绕光源同时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进一步推出地球运动是公转和自转的复合运动。公转和自转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方向均是自西向东。

承转,同学们总结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与联系。并完成屏幕表格的回答。

自转 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并请学生用鼠标点击显示答案。

再请学生列举自然界有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解答略。)

活动二:

1、利用光源和地球仪。教师演示:当前地球上昼夜的形成和分布。请学生观察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请学生将地球仪转动180度,再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昼夜更替的情况,思考并总结昼夜更替的原因。

4、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是12个小时左右,究竟多长时间,依季节而有差异,上高中时再深入了解)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要多长时间?

5、请一位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中“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讲述: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让学生计算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城市中间的时间各相差多少小时。并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与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了解时刻计算“东加西减”的一般方法。

7、让学生总结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收获。并总结。屏幕显示主要内容。

活动三:

1、 提问:(屏幕显示所提的内容,学生回答后,点击显示答案)。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中午比早晨或傍晚更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呢?(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学生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说明。

屏幕显示地球公转示意过程。(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

2、利用课本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屏幕显示下列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先填左面两项内容)

节气和季节(月份) 太阳直射的纬度 南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状况 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状况 短的状况

冬至(12、1、2)

春分(3、4、5)

夏至(6、7、8)

秋分(9、10、11)

学生回答后,点击显示相应的答案。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地球公转示意图,总结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完成屏幕表格中右侧内容的填写。

4、学生以家乡为例,归纳总结四季的形成并达成共识。屏幕显示: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形成了四季。

5、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地球的五带图”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各小组学生分别归纳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小结:

本节课讲述的重点内容: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巩固练习:

完成填充图册上的相应作业。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2、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教学重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图示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为什么冬天的昼比夜长,为什么冬天的昼比夏天短?

回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图示,加深学生记忆。

教具演示教学:

1、让学生分析,如图示,太阳直射点在哪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哪个日期。

学生观察后,整理清楚答案: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把纬线圈分成相等的昼弧和夜弧,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此时北半球为春分日或秋分日。

2、提问: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往哪移动?

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北半球昼夜的长短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后,整理:春分日后,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移,北半球昼越来越长,而且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赤道昼夜平分,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总结,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3、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又如何移动?观察分析地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教具演示,学生分析。

整理:夏至过后,昼越来越短。到了秋分日,昼夜再次平分。秋分过后,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赤道依旧昼夜平分,南半球昼长夜短。

总结: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昼夜长短的一般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所在半球的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4、回答引入问题。

布置作业

这节课的作业是,理解消化这节课所讲的内容,然后,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预习下节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内容。思考:为什么同样阳光灿烂的冬天温度比夏天低。这是常识,但是你可以用地理知识回答吗?下课。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教案(三)

第一课时 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过程:

[知识讲解]地球自转的同时,倾斜着地轴绕日公转,因此,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

[多媒体演示]

强调:1、方向为自西向东;2、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演示时注意地轴的指向要稳定。

[知识讲解]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如图1-3-4)。每年一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地球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快;每年七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慢。地球公转一周360º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恒星年。

[设问过渡]一月份日地距离近,七月份日地距离远,而我们感到七月气温要比一月气温高得多,为什么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课件播放]黄赤交角的形成

[问题导学](1)黄道和赤道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知识讲解]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课件播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º26’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纬23º26’分别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学生活动]通过看动画,结合图1-3-4,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在图1-3-5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教师活动]巡视、指正学生动手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学生交流后,可以师生共同学习,得出结论。

[讨论]根据我们绘制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

(1) 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2) 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的时段是

(3)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4) 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

①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②南、北回归线间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③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点一年中有无阳光直射机会?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一回归年。就南北半球而言,太阳直射点落在哪一半球,即为该半球的夏半年,是另一半球的冬半年。在太阳直射点上,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最多。由于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表的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哪位同学能解释为什么地球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小结]

第二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理解四季的划分及五带的划分、分布

过程与方法:结合示意图和多媒体演示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划分

教学难点:分析、绘制《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课件播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swf

[分组讨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师点播]时刻确定,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即确定,此时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在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确定一点,让太阳直射点作回归运动,观察在直射点运动过程中,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时,要注意做到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生回答有错误时,要做到正确的评价,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互评,共同进步。)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要归纳总结,强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在此基础上给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H=90º-纬差

[提问]现在你能帮赵亮家分析买房的疑惑吗?

第三课时 昼夜长短变化

[过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使晨昏线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知识讲解]晨昏线把它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把某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弧长换算成时间就是该纬线上各地的昼长和夜长。

[学生活动]回忆晨昏线和赤道的关系,分析赤道上的昼夜长短情况

[教师活动]帮学生定性分析赤道上的昼夜长短情况,总结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结合图1-3-9,针对每幅图讨论以下问题:

1、 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2、 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

3、 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播放课件]

[分组讨论]分析北半球冬、夏半年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根据北半球规律,学生自己表述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教师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过渡]一年中,随着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学生活动]结合图1-3-9分析,地球上高、中、低纬哪个纬度地区全年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多?哪个纬度获得的最少?哪个纬度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变化最大?

[教师讲解]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师生共同学习]知识窗:四季的划分

[学生活动]根据“五带划分示意图”,试解释五带划分的依据;如果黄赤交角变化,五带的范围该如何变化?

[教学反思]: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也是难点,难度大,学生不好理解,尤其是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方面,不能够很好的掌握,我们通过利用观察动画计算比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利用课本中楼房的采光问题加以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昼夜长短的变化也是利用动画观察,和让学生自己回忆我们在一年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从而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本节学完后要把地理的自转结合起来考虑,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难度大,我们讲课时放慢进度,同时结合各种题型进行讲解说明,理解地理的运动和地理意义。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教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