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励志有趣的故事_关于名人励志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03-10 13:43

相关话题

那些关于名人励志的有趣的故事都是很值得一看的,那么名人励志有趣的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励志有趣的故事_关于名人励志的故事

名人励志有趣的故事:建一座心灵的花园

3岁时,他被送到一家教会办的学校上学。因为家贫,吃不起学校昂贵的饭菜,妈妈就蒸一大锅馒头,让他每天早上带着一个搪瓷漱口盅,一个馒头,径自上学去。天气寒冷时,馒头变得僵硬,他就蘸着热水吃冷馒头……饭桌上,姐姐经常看到妈妈边吃饭边抹眼泪。一家人吃着热饭热菜,而他在外面啃着冷馒头。

6岁时,他学会了帮助妈妈做家务,不懂煮饭,就负责买菜,放学之前都会到香港西营盘正街或水街买菜,讲价、拣菜、烧炉子样样都会。

他从小喜欢花儿,因为妈妈曾告诉他,老家山东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爸爸回忆道:“我记得威海有灿烂醉美的樱花、芳香四溢的桂花、争奇斗艳的芙蓉花,还有梅花。梅花不怕天寒地冻,不畏冰袭雪侵,不惧风刀霜剑,不屈不挠,昂首怒放,独具风采。不与百花争时光,不和群芳斗艳丽。每到百花凋零、严寒刺骨的冬季,便悄然飘落在山岭坡间、园林径旁……奇姿异态纷呈,美不胜收。”爸爸对花儿的描述深深感染了他,他对花儿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爸爸的薪金要养活一家5口人,所以家中常常捉襟见肘。为贴补家用,妈妈联系了一家制作塑胶花的工厂,—家几口人做起了塑胶花。为节省车钱,他经常步行半小时去上学。11岁的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上课之余就由他负责搬运材料和塑胶花往返工厂。几十公斤的材料常常令他不堪重负走走歇歇,就这样一背就是数年,直到长大后,他的右肩仍比左肩要宽。记得最后一次交完塑胶花后,妈妈将送花的最后一个袋子放入箱子收藏起来,说是要留给孙子。这是妈妈教给他的第一堂人生课:不畏艰辛,自食其力。

青年时,他远赴英国留学。3年的时间里,他每周到快餐店打工3个晚上,每次6个半小时,回到住处时往往是凌晨了。除了姐姐用嫁妆资助他之外,他大多靠半工半读维持自己的学习生活费用。其间,他没有闲钱用于奢华消费,就一头撞进花丛树影之间,开始自己的“花农”生涯。他笑称:“在英国住的地方有个后花园,种花养草不用外出,比较省钱。”和在香港一样,为了省几个车费,每天上学放学都靠两条腿步行。

留学归来的他,成为香港16位全国政协常委之一,参政议政,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他又成为香港专业联盟主席,带领香港专业人才深耕内地市场。他还是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的发起者之一,中心担负研究香港政治、经济发展等重大议题。他给报纸撰文,向读者介绍他的所思所想;他开辟博客,用最现代化的手段与市民交流……

2012年3月,他成功参选,当场含着热泪忆述自己的爸爸妈妈,并一度哽咽泪湿眼眶,感谢双亲多年来的教导和培养。一向以严格坚毅著称的他,流露出感性的一面,让人格外动容。

他说:“我的裹脚妈妈,默默地忍受着身体的不便与痛楚,与爸爸相互扶持,支撑起这个家,靠做塑胶花减轻家庭的负担。妈妈常常教导我说,‘假如自己有一口饭吃,都要先看看其他人是不是也有一口饭。男孩子,吃点亏不打紧!’对于40多岁之后才生下的我,爸爸妈妈也绝不娇纵惯养。”也许影响他更多的,是爸爸妈妈那种坚强乐观的向上精神。耳濡目染中,形成他处变不惊的坚毅性格,并对香港的未来肩负着责任感。

外人很难把外形高大硬朗、冷峻严肃的他与种花养草联想在一起,但他却是圈内出名的“花农”。事业稳定后,他终于拥有自己的花园,沉浸于神奇的七彩世界,从不假手他人。不管他的公务有多繁忙,他都会挤出时间经营自己的花园。哪怕每晚抽出半个小时,也要照顾好自己的“心肝宝贝”。他邀请记者到他的花园里观赏花草,还将种花的心得放到博客上,与爱花者讨论花色和种类。太阳在春、夏、秋、冬的纬度不一样,在早、中、晚照射的角度不一样,都会让鲜花产生不同的颜色效果等等……幼时家贫,拥有私家花园只是一个空中楼阁般的梦想。这些年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想为爸爸妈妈建一座心灵的花园,找回他们对祖国和故土的依恋。

他,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最高行政长官梁振英,一名有影响的企业领袖,一位瞩目的政治人物,一个称职的儿子、父亲、丈夫、朋友……他就像香港的紫荆花一样,在不同时段拥有着不同的颜色,默默地生长在香江两岸,绽放在万花丛中。

名人励志有趣的故事:被玷污的世界之巅

保罗·思伦已经68岁了。他十几岁时就在书里读到了珠穆朗玛峰。成年之后,这个德国人坚持跑马拉松,在冰场上练习攀爬绳索,还先后成功挑战了海拔5893米的乞力马扎罗山和6962米的阿根廷阿空加瓜山。但最终,—个德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喜马拉雅山,他却不是为了在此完成登顶梦想,而是爬上去,清理满山的垃圾。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好吧,让我们把讨论精神的事儿暂时缓缓。事实上,尽管从航拍图上看来,珠峰白雪皑皑,可登山者们知道,那里藏着数量巨大的垃圾,“简直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场”。

人们普遍认为1953年夏尔巴人诺盖和新西兰人希拉里创造了人类历史对珠峰的首次征服。在危险重重的征途中,希拉里曾雇用1200名搬运工运送设备,每个登山者的氧气瓶都重达15公斤,就连沿途购物使用的硬币都装满了整整25个木箱。希拉里承认,自己将那些设备留在了珠峰,而以后登顶的数千人也大多如此。

据资料统计,从1921年到1999年,共有615吨垃圾被丢在这座神圣的雪山。一位尼泊尔顶级探险家发现,人们留下了氧气瓶、幡旗、绳索和破旧的帐篷。甚至有时,金枪鱼罐头盒就大摇大摆地躺在距离附近村落仅有十几分钟路程的雪地上。“而且据我所知,有两具登山失败的探险家尸体已经放了一年。这座世界之巅正在丧失美丽。”

与过去相比,如今的探险者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他们被要求在登顶前支付4000美元的保证金,保证除了脚印外,什么也不会留下。不过当地污染控制委员会的一位官员表示,“登山爱好者总是粗心大意,虽然带着垃圾袋,但还是会留下各种垃圾。”每年的旅游登山季节,约有3万名登山者和旅游者来到珠峰地区。以每人每天上山携带6升水计算,仅废弃的矿泉水空瓶就“数量惊人”。

那里寒冷的天气也大大延长了垃圾的降解时间。人们可能在珠峰发现1962年的锡罐,有时候,一脚钉鞋踩下去就会碰到20年或30年前丢弃的罐头盒。那些垃圾的外表曾经被厚厚的冰层包裹起来,但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这些废弃物正在重见天日。

思伦并不是唯一关注这个问题的登山家。早在10多年前,来自日本、韩国、格鲁吉亚等国的44人组成了高山清扫队,发起者野口健发现,“在山上乱扔垃圾的登山队,其国家的环境垃圾也很成问题,相反,注意山上环境的登山队,其国家也是很干净的”。

去年,尼泊尔政府和民间组织发起了“拯救珠峰——废弃物治理2011行动”。该活动持续了一个多月,参与者包括29名训练有素的尼泊尔登山好手、65名背夫和75头牦牛。

登山好手们攀登到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山收集了8吨垃圾,然后由背夫和牦牛组成的清运队运送到海拔3440米的小镇切巴扎集中。包括直升机残骸、编织袋、绳索等在内的垃圾有些被就地处理,有些被运往加德满都,特别有纪念意义的还将进入博物馆。

清道夫们打扫的雪山正是珠峰上被称为“死亡地带”的区域。那里空气稀薄,仅在2006年就有11名登山者死亡,尸身就留在原地。勇士们分组多次进入死亡地带,争取每人每次带回15公斤的垃圾。

在上山前,他们曾壮志满怀地告诉媒体:“我们面临的风险非常大,虽然要面对极端复杂的天气还有寒冷和暴风雪,但是我们有信心完成挑战。”

登山家思伦也是如此。今年,他所在的生态珠峰探险队带着沉重的食物和装备到达海拔7200米的营地,收集垃圾后原路返回。从2008年至今,这支队伍已经收集了13吨垃圾,包括几百公斤粪便和几具尸体。

他能够理解为什么这座高山上的垃圾如此之多,“在珠穆朗玛峰,达到一定海拔后,你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登山或安全返回上,除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外,你甚至根本没有任何精力去考虑其他事情”。他知道,耗尽氧气的氧气瓶会成为登山者的沉重负担,随身使用的帐篷也常会被暴风雪包围。一般情况下,精疲力尽的探险者根本无力拖着如此沉重的垃圾下山。

但是许多“珠峰清道夫”仍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尽可能地唤醒登山者的环保意识。他们说:“请不要去玷污它的神圣,毕竟我们只有一个世界之巅!”

名人励志有趣的故事:既要快乐也要效率

在一个企业里,效率和快乐总是对立的,看你选择哪一个。而栾润峰偏不信这个邪,他的答案是“两者都要”。

从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到常州市第一位计算机讲师,从国内第一批MBA到金和软件的总裁、精确管理思想创始人,栾润峰在不断蜕变着。如今,他已经把自己的精确管理思想输送到各大企业,金和管理软件的销量已过亿。

“‘精确管理’不是把人管死,而是让人快乐高效。”栾润峰说,掌握到每一分钟,控制到每一分钱,并让企业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使员工更快乐,这就是“精确管理”的精髓。

上世纪80年代,一台普通的PC机好几万元,加上各种配套设施无疑是一大笔开销。栾润峰所在的一家大型国企就购进了这样的电脑,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率,可事与愿违。栾润峰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对一家企业来说,资金和技术不是管理的关键,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当人变成机器的一部分,一定会感到不快乐不自由,人性的弱点就会一一暴露出来,企业的效率自然越来越低。

可很多管理者对此视而不见。

“中国的中小企业老板往往是忙了生意,丢了管理,抓了管理,没了生意。”学计算机出身的栾润峰更像是一位为企业把脉治病的“医师”,一门心思关注的是中国企业的健康。

“传统管理中,管理就是‘卡’。很多时候,员工需要改变自己的某些个性和个人目标来实现老板的目标,表面上员工服从,但是在心里却并不开心,这样事倍功半,效率逐渐递减。”栾润峰说:“管理在于管人、管人心,但管人心不能靠洗脑。”能不能不改变别人,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员工自己管理自己。

比如,人们开车时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去看仪表盘、反光镜,为的是不断调整自己的速度和位置,规避可能发生的危险。而“精确管理”,就是让企业在每一个员工面前放一面“镜子”。员工有了精准的“驾驶舱”,开车就会心中有数,一些小的问题就可以提前规避,也就油然而生“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正是快乐、高效的前提。

1996年,栾润峰去IBM公司美国总部考察,在接触了互联网并了解其在当地企业的使用情况后,他忽然意识到:如果把自己研究的管理模式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那将是划时代的超越。

经过和创业团队一年多的研发,1997年,金和诞生了第一款自己的管理软件。

但这个“天方夜谭”式的管理模式并不被看好。接下来的几年里,栾润峰开始了艰难的游说。为让更多的人了解精确管理的妙处,他到处寻找讲解的机会,甚至许诺:凡是企业高管,只要来听三个小时“精确管理”,如果觉得不值,每人给200元听课损失费。

直到2001年3月,金和软件才实现了零的突破,但从卖出第一套软件有了收入到企业真正开始盈利,金和又用了四年多的时间。

在栾润峰看来,管理是有文化的,而他的“精确管理”就是专为中国人量身定做。栾润峰说,中国文化土壤里,其核心是精确分析人性,重视人的管理,“国人头脑灵活,但民族性格差异不能用好坏来评价”。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人是不可改变的,“人要脸,树要皮”,说的是要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主动自我规避。“这些老话说的其实都是非常实用的管理哲学,而老祖宗说的‘无为而治’正是‘精确管理’的目标。”栾润峰说。

基于这种无为而治、自我管理的理念,2009年,金和软件的绩效管理放弃了传统意义上考核办法,进行了一个很大胆的尝试——员工自我评价,主管不再参与打分。一开始有的员工会高估自己的绩效,而有的员工也会低估绩效,这些在HR复核时都会提出来并予以纠正。不过,实行一年以后,这个数据越来越准了,大家的工作计划也越来越完备。

栾润峰说,金和软件公司共有员工1500多名,按正常测算,管理人员至少应在100多名,而我们只有10名。运用精确管理思想及其工具载体,不仅能大大节省管理费用,还能大幅提升企业组织绩效。

如今,“精确管理”在业界得以普遍传播、应用。据了解,现在每天有数十个行业的近两万家企事业单位使用精确管理软件,包括中国电信、松下等知名企业,“精确管理”也使金和软件一跃成为业界知名企业。

名人励志有趣的故事_关于名人励志的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