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千课万人学习心得 千课万人2016秋季学习体会
“千课万人”这个活动是国家级的教研活动,它所体现的“生本课堂”将引领了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下面是带来的2016千课万人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2016千课万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
此次杭州之行,总觉得脑子里装得满满当当,却总理不出个条条框框,心里恍恍惚惚的,说体会,说收获,谈不上,只留下一些只字片语。下面就谈谈此次杭州听课之行的一点琐忆。
一、返蹼归真,让学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千课万人”这个活动是国家级的教研活动,它所体现的“生本课堂”将引领了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从这次活动,让我隐隐地看到语文教学应返蹼归真,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在本次活动中安排了古诗《枫桥夜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春夜喜雨》,文言文《杨氏之子》、《已死的母熊》、《宋定伯卖鬼》以及孙双金执教的《儿童论语》、蒋军晶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周益民的《绕绕绕绕复绕绕绕》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它在指明方向,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语言的课堂,我们要回到古代,去感受古文的韵味,精炼而蕴味十足,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有意蕴。季羡林老先生曾说:“小学生必须会背100首古诗,50遍古文”。我认为让学生熏陶在传统文化中,去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语言魅力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
二、领略了大师的风采
大师的课就像是海市蜃楼,它扣人心弦,让人身临其境,如心灵的一次旅行。
课之大气是只可远观而不可效仿也。
(一)如王菘舟老师上的《枫桥夜泊》,他那深厚的语言功底,那深情的演绎,深深的吸引着学生,那是一节意味深长,韵味十足的课,王老师由“钟声”离析出“愁眠”,由“愁眠”逐步添加出“看到”之景,“听到”之声,“感到”之情,层层拓展,终于“剥”出了一个“对”的蕴意。又以层层淡出层层擦去(板书的字)点拔出与“钟声”一起消失的愁眠,让“钟声”化解了“愁眠”,给全诗抹上了温暖的亮色,给课堂浓浓的文化气息。
(二)如窦桂梅老师的《宋定伯卖鬼》,窦老师以自已澎湃的热情和写实的教学营造母语力场的非凡能力让我震颤,选择这么长的一篇文言文进行教学,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窦老师从几乎逐字逐句的教读、解释开始----抱而扶,扶而放,到出孩子充满语感的朗读,再到孩子准确灵动的解释,然后到孩子自由舒畅地议论,窦老师就是这样,脚踏实地,完整连续,咬定青山不放松,由学生开始的俘游散乱到后来的各抒已见,从开始的东张西望,到后来的无不动容,窦老师用她的心血、肝胆和智慧浇灌并照亮的,岂止是那些学生呢?
(三)如贾志敏老师的《卖鱼的人》。贾老师的课堂严谨,简洁,一言一句,一字一句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极度关注,是贾老师教学的一贯风格,在课堂上,贾老师时时刻刻在规范学生的语言,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他都有严格的要求。贾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读,在反复朗读的同时,归纳梳理出一条课文主线,再根据这条主线补充内容进行叙述。如:让我疑惑的是______,平常我买鱼是_______,而他却_____。又如:诚信是______,如果不讲诚信会_______,我们应该_______。
这样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使课文的人文因素,很自然地得以渗透,这种渗透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很好的统一。
什么是大师?一位现代作家认为,大师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功夫研究,用最浅显,最简洁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的人。我觉得,大师的课是百听不厌的,即使同样的课再听一遍,也会津津乐道。
三、“生本课堂”的展示
何为生本课堂呢?王菘舟老师说:“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更是以生命为本的课堂。唯有真正为了师生生命的发展,以生命促成生命,并最终成全师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才是我心中的生本课堂。”周一贯老师说:“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具体地说就是依靠自主学习,激发主动学习,以实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课堂。”在本次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生本课堂。
如蒋军晶老师执教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蒋老师的课循序渐进,就围绕“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教学,整节课就样一个问题,初读你觉得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抓住“关心”一词,再读,抓“炫耀”,再读,抓“讨好”再读,最后,你觉得王熙凤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此时,学生就又有了截然不同的回答,蒋老师没有分析,没有讲读,就是让学生一遍遍读,层层深入,句句剖析,自已从字里行间读懂读明白,整节课,学生的脑子在不断地思考,不断的分析。从初读时的理解到后来截然不同的理解,这就是一个提升。蒋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学习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地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学生在蒋老师40分钟的课堂中学到的是一辈子可以用的方法。“生本课堂”在这节课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千课万人”在西湖边的柔波放飞梦想,用灯光照亮前程。拖着疲倦的身躯,满载而归。隐隐约约的思绪慢慢退去,留下的只是一些触动,一些锁忆。
2016千课万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
金风送爽的11月,我有幸和50几位来自鄞州区的教师一起,去浙大华家池校区观摩了“千课万人”活动。时间只有短短四天,在这四天期间,我学到了许多,也感悟到了许多。借此,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听名师的课,学什么?
1.仔细研读教材,把握教学重点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以为“把握教学重点”并不是什么难事。第一,一般在阅读了教材内容之后,本节课的重点就可以有个大体的把握;第二,现在每一本教材都有教参,教参中的重难点也是可以参考的资源。但是经过这四天的听课,我否定了自己原先的想法。要把教材读透读精,要把教学重点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学生理解重点内容,掌握重点内容,实非易事。
我想首先从刘松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说起。对于简单的乘法分配律 ,我首先想到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会用乘法分配律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去实际操作而让学生掌握重点,却着实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是刘松老师的教学很巧妙,教学数学,先从教学语文开始。课堂中首先呈现的是简单的“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和“一句话分成两句话”,但是话的意思不变的练习,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相当轻松的事情。整节课就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生不仅学得开心,而且很容易就能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实质——一分为二(或者合二为一),从而快乐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2.精心处理细节,传递教师智慧
很多时候,全国名师和优秀教师之间的差别往往就在于对细节的把握和处理上。全国名师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细节中体现出大师风范,将智慧传达给学生。
比如黄爱华老师《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在板书课题时,黄老师先写“分数”两个字,然后再写“百”,这样处理学生就能很直观的感受到百分数首先是分数,但是百分数和分数之间存在差别,从而为下面引出“百分数只表示比率”做铺垫。这就是名师的智慧。在百分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疑惑: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为什么还要学习百分数呢?这个问题绝大多数教师都会考虑到,但是我们会怎么处理呢?直接告诉学生用百分数表示更简捷吗?但这时学生可能又有疑惑:百分数怎么就简捷了呢?在这里,黄老师绝妙的处理更彰显了他的大师风范。课中,黄老师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百分数的简洁美,模拟了一个不了解数学的语文老师对苹果汁60%,葡萄汁40%的混合饮料的讲解,整个讲解过程复杂累赘,听到最后,大家会心一笑,原来百分数是这么美!通过这样的对比,百分数“精确、科学”的优点显露无疑。
3.注重互动教学,课堂还给学生
对于教学过程中,究竟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还是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这个问题,答案很模糊,不同的教学工作者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是在四天的培训之后,我更愿意把教学看成是一场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演戏的过程中,导演只是引导演员如何去演,而演员才是整台戏的主角。现在的教育不同于10年20年前,如今,做为教学工作者,我们更愿意让学生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更愿意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真正实践起来,这一点却难以把握和操作。因此我在这里很想说一说徐长青老师的课。
与其说徐老师在上课,不如说徐老师在变魔术,或者换种说法,我更愿意把这堂课看成是一出综艺节目。整节课是如此自然,看不出上课的痕迹,然后又自然而然地结束。更让我敬佩的是,在40分钟里,学生至始至终都在唱主角,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徐老师的导演下,学生转眼就变成了优秀的演员,实在是高啊!对于如此“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生态课堂”,我只能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二.听名师的课,反思什么?
1.如何突破“课眼”?
每节课都有它有价值的东西,而对于本节课最有价值、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眼。这是我对课眼的理解。如何突破“课眼”呢?这是我们该反思的问题。
比如朱乐平老师《分数中的“平均分”》一课,本课的课眼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平均分。听完这节课后我一直在反思: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分才算是平均分?是不是所有物体都可以平均分?对于同一种物体平均分,分法只有一种吗?如果不是,那分法有几种呢?……
这些问题一抛出来,我便开始回想朱老师之前的这一堂精彩的课。我想朱老师的课之所以精彩,关键就在于他的课很好地解答了我的这些疑惑,也许这也是学生的疑惑。
课中,朱老师并没有用很程式化的语言去解释什么是平均分,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实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比如下面这个实例,5个1角钱,1个5角
钱,如何平均分成两份? 在此,学生提出了两种分法,第一,一共有6个硬币,每3个硬币分成一份;第二,5个1角的硬币作为一份,1个5角的硬币作为一份。这两种分法实际上是从硬币个数和硬币面值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虑的。由此,教师适时引出:同一堆物体,如果考虑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分法。又如,对于“是不是所有物体都可以平均分”这个问题,有学生提到“在实际生活中,一台电脑不可以平均分给两个人”,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换个角度,比如从使用电脑的时间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难事了。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上述的这些问题。在本节课中,朱老师把最关键的问题“怎么平均分”演绎到了极致。当然,每堂课的教学设计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是我们必须把每节课的课眼突破,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是成功的。对于本节课是否还能通过其他途径去解决上述问题,有待老师们去尝试。
2.如何评价学生的课堂反馈?
学生的课堂反馈从很大程度上能够折射出本节课的成功与否,因此,一节课下来,教师是否达到了课前备课时所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课堂反馈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标准。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教师该如何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呢?
这四天学习下来,让我感受最大的是教师对于学生的言语鼓励、动作鼓励以及实物鼓励。我想,适时的鼓励既是对学生价值的承认,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关怀的手段,更是一种良好的课程与教学发展行为。而促使学生得到成功体验的关键因素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激励性评价。
这段日子里,我不断地在反思究竟该如何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以下是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第一,评价要从全局考虑。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评价的对象应该是每一个学生,或者说尽可能是大部分学生,而不应该把评价的焦点集中在某几位学生身上。课堂评价首先要是公平的,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表现被忽略。反之,未被关注到的学生个体很可能就会认为自己是整个课堂中多余的一员,一旦有了这种想法,该学生就很难对教学感兴趣,更不可能会集中注意力去听讲。
第二,评价要以激励为主。研究表明,儿童的虚荣心和被褒奖的欲望是最强烈的。同样的状况下,对于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使用激励方式往往比使用批评贬低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如果一味贬低学生,不但孩子的虚荣心无法得到满足,更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一旦如此,孩子的学习状态就可能持续低迷。当然,褒奖也要有度,要适可而止,不可让学生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否则褒奖就适得其反了。
第三,评价要有艺术性。首先,评价语要情真意切,不能只是为了评价而去评价,让人感到不诚恳,有勉强应付之嫌。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其次,评价语要多变。比如同样是一句“好”,一旦说多了,就会感觉很假了。同样是表达“好”的意思,我们可以说“很好”、“好极了”、“真棒”、“真聪明”……多变的语言学生更加喜闻乐见。再者,有时候评价语也要幽默,这样有助于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谐。
总之,我非常感谢“千课万人”活动,感谢组委会,感谢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老师们。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良多,受益匪浅。
2016千课万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
12月2—4日,“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英语“情感策略文化”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隆重举行,本次活动有来自23个省市的1500多位老师、教研员和22位知名专家共赴此次盛会。
下面,我就本次学习的主要情况以及我的心得体会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活动将5场专题报告、4次课堂评点和17堂示范课科学组合,分不同年级有机穿插,专家们从文化理论、教学技巧和课堂实践等方面对小学英语做了精到的分析。虽然每天10节示范课,有时还有一两个小时的学术报告让我们感到眼花缭乱,腰酸背痛。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来不及消化,新的美味又来了,有“撑”的感觉。但是名师们或幽默睿智,或专业深刻,又或独到个性,同学们精彩的回答,总是能让在座听课的老师们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假如有人问我:“下次有机会,你会不会再去?”我还是会说:“愿意!”因为物有所值,甚至是物有超值,所以心甘情愿。
不管是做学术报告还是上示范课的老师让我开阔了视野,学到了不少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一、有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
他们都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口语,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有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有本国与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领域的文化知识。如:王之江老师教授的“文化的方式”,他强调英语讲究语调,一句英语用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意思不同等很多知识让我们茅塞顿开。
二、教师个人素质较高
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强,动作优雅,富有激情,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自身人格魅力较高,使整个一节课神采飞扬。北京市魅力男教师称号的主维山老师比较有磁性的嗓音,阳刚、富有激情,田湘军老师的幽默睿智和他的歌曲,让在场的学员频频称许的眼神和不约而同拍打的节奏最好地诠释了他们的成果。
三、活动方式多样,游戏更规范
小学英语课堂注重的是活动教学,但活动要全面,有针对性,所以专家们运用的group work、 look and match、play a guessing game 、 say and act 、Brainstorm等一系列活动。大部分都是全体同学能参与的,能辅助教材内容的。许瑾老师用“say and act”活动贯穿了整节课,运用她细腻而柔和的声音和富有夸张的动作表演把三年级课文“I can get one apple”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注重创设语境,使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每节课的设计都创设了各种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真实的运用语言。徐美老师设计的“时装秀”,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又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所学知识。
五、拓展的方式新颖和创新。
我们平常上课也会设计一些拓展内容,但都是些千遍一律的东西,没有专家们的新颖。鲍当洪老师用"Do you want to …"句型和同学们交流时说:“Do you want to say goodbye to the teachers?” 用的恰到好处。田湘军老师设计的题目“How to put the elephant into the fridge?” 这一环节教育学生不能把大象杀掉。还有“How many steps should we leave class?” 用刚学的英语“first、 next、 then、 finally”来说说怎样离开课堂,这样的设计即新颖又真实。
当然,他们的优点还有很多,我不能一一表达。一路风尘,虽然很辛苦,但是浸润在这样专业的研究氛围中,我感到精神饱满,真的不虚此行。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有了这次学习经历和收获,在大师的开启和携领下,我虽没有主维山老师魅力的嗓音也没有田湘军老师的幽默,但我将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能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2016千课万人学习心得范文4
4月16日---19日,我同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千多位数学教师怀揣着对数学的信仰、对教育的使命以及对学生的责任共同参加了第二届数学学本课堂《千课万人》活动。四天的学习经历,让我从中领略到每位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底蕴,精湛的教学艺术,高位的教学理念。一位位大师的精彩讲座,一节节课堂教学的精彩演绎,如同灿烂的阳光温暖着我,如同清澈的甘泉滋润着我,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 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虽然以“学生为中心”已经提出了许多年,但是我们在平时教学时还是容易陷入教师本位的误区,课堂中教师过于强势,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的少,练的少。在千课万人的舞台上,每位授课教师都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他们有的语言幽默,有的语气和蔼,有的俯下身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无不体现着师生平等。教学时,他们主动倾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教师则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掌控者课堂的走向,通过对比各种解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哪种方法更简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充满了生机,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各位名师不仅着眼于知识的本身,而且更看重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思维是否获得发展,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否得以体现。在课堂上,教师都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展开探究活动,通过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感,同时也有效的解决了课堂的重难点。虽然有几节课在知识上比较难,但是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都有不同的收获,能力也获得了发展,这也正是数学教学的价值体现。
第三、注重回顾与反思
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通过回顾自己的解答过程,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可见,反思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各位大师也抓住了这一重要环节,在学生学习新知识后注重让学生回头看,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及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注重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忽略了学生回顾与反思能力的培养。
领略了各位名师的风采,感觉自己从各个方面差距都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深入钻研教材,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
2016千课万人学习心得 千课万人2016秋季学习体会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