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创业致富故事

发布时间:2016-12-09 10:07

因为举步维艰,因为四处碰壁,因为创业本身就是从苦涩中创造生活的经历。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摆摊创业致富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摆摊创业致富故事1:摆地摊卖口罩也能创业致富

华灯初上,大学生小夏在地上摊开一块布,瞬间之后,琳琅满目的包包便吸引了许多路人的驻足挑选。这是国庆长假中某日的黄昏,在云南大学附近的文化巷等学生集中地,不少年轻人在这里摆起了地摊,他们放弃出游和休息的机会,趁机赚了“黄金周”里的一小桶金。

事实上,这帮学生模样的80后“小老板”大多已大学毕业,受“形势所迫”,他们放下身段开始“草根创业”,从摆地摊做起,为将来的自主创业积累实战经验。游走在母校的周围,这些被誉为“校漂一族”的年轻人,为梦想而日夜兼程。

白天实习晚上摆摊

路灯刚刚亮起,昆明某高校专科毕业生小夏便开始忙活起来。一边在地上铺货品,一边大声地吆喝,“看看嘛,有没有喜欢的带一个。”小夏介绍,别看是地摊,但包包的摆放也是很有讲究的,包括颜色、大小等排列都有规律。

事实上,小夏已在一个公司找到一份实习岗位,然而,实习补贴微乎其微,所以她决定晚上继续练摊。小夏今年刚毕业,但已是这一片区公认的“老资格”之一。从大二开始,就用生活费里省下的400块钱进来第一批货,从没学过做生意的小夏从此便开始了摆地摊生涯,近两年的时间下来,认识了不少的摊主,还建立了一个 “地摊抗争联盟”的QQ群,意为与命运和现实进行抗争。

说到这两年的练摊经历,小夏侃侃而谈。“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却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为将来的自主创业做了一些准备。”小夏说,自己刚走出校门不久,所以卖东西都是凭良心喊实价,不会欺骗同学。不过,比卖不了好价钱更让小夏担心的是款式更新跟不上或者换季等原因,很容易造成压货而导致资金无法周转。

小夏说,摆地摊这么久,认识了不少好朋友,大家在共同的拼搏中也相互扶持、相互进步,销售技巧得到了比较大的提升。“这两年地摊没白摆,今后,等积累了足够的资本,就选择一家好的店面实现更大的创业。”

20多条围巾搭在胳膊上卖

做过家教、卖过电脑、促销过饮料还当过业余模特,大专毕业一年来,男生亿昕已经换过四五份工作了,最终还是选择辞职以后和朋友合伙摆地摊创业。

亿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月1500块的工资,以每年能涨薪100块计算,买一套郊外户型一般的两室一厅的房子,也差不多要30万元左右,再买一辆最普通的4万元左右的车,也要不吃不喝15年以上才买得起,这还是得在房价固定不变并且买房买车不贷款的情况下。由于大学毕业生现在很多没找到工作,竞争也比较激烈,自己也不想靠着死工资过一辈子。

自从一个多月前辞掉最后一份工作至今,亿昕一直和同学合伙在母校周边区域摆地摊卖围巾,20多条围巾全搭在胳膊上站着叫卖,在路灯下一站就是一晚上。和周围的“前辈”一样,为了卖出自己的货品,同样要卖力给顾客解说,有时候晚上回家嗓子都哑了。亿昕坦言,自己不是“富二代”,毕业后想要养活自己,那找工作就是自己迈出的第一步,而摆地摊就算是自己的第二步,虽然这第二步的风险很大,但还是愿意搏一搏。

“曾经考虑过申请毕业生5万块的创业贷款,但即使申请下来,想盘下一个闹市区的店面也是远远不够的,索性先摆地摊吧!”亿昕甚至考虑过,如果创业贷款投资失败,将来怎么还债,难道用父母的养老金吗?自己真不愿意初进社会就背着一身债,还是轻装上阵好一点。

男生卖口罩赚第一桶金的创业故事

一阵听不懂的语言传到记者耳里,循声望去,是男生小朋正在向两个越南留学生推销自己的口罩。最后,两位越南女生不仅每人买了一个口罩,还用越南语跟小朋道别。难道小朋也是越南人?记者了解到,之所以小朋能用越南语和越南人交流,得益于自己曾在越南境内协助爸爸发货,在越南逗留期间,学会了不少越南语中的日常用语。

小朋说,跟着父亲学本领期间,一个人扛过槽钢、背过氧气瓶、吃工地饭,虽然吃了很多苦,但学到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观察市场,紧随市场的步伐。于是,摆地摊成了小朋想独自实践的一个绝佳机会。

自从得知昆明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第二天起,小朋当即“转向经营”,迅速批发了200个口罩,在文化巷片区叫卖,作为较早经营口罩生意的摊主,的确火了一小把。不过,由于后来卖口罩的人越来越多,小朋的生意开始悄然降温。到记者采访时,已经不太好卖了,当晚卖出的所有口罩只有卖给越南留学生的才各赚了5毛钱,其他基本上都是按进价处理,统一两块钱一个。“实在不行只有甩卖一部分了,因为过了这一阵,有可能就一个都卖不出去,这比亏本卖还惨。”面对即将有可能的处理,小朋显得比较坦然,也许经历过之前的历练,这些小困难已经不在话下。

“做建筑工程需要经营,摆一个地摊同样需要经营,曾经学到的经验可以用于地摊上,而脱离父亲以后的实践让自己体会到的完全不一样,因为全盘都要自己负责。 ”说这些话的时候,小朋的表情里流露出超越同龄人的老道,他觉得现在的自己,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生活状态,但依然是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并且正在逐步地证明,自己也能够独当一面。

摆摊创业致富故事2:摆摊女变身“水果大王”

当我们在大城市的超市里徜徉于水果摊前挑选各式各样的水果,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水果的供应商是一位普通女人成长起来的“水果大王”。20年前她只是摆小摊卖水果的农家小妹,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全国600多家大型超市的水果蔬菜供应商。她叫刘岩,2012年底在央视“三农创业致富榜样颁奖盛典”上亮相,她的名字才为人所知。

1987年,刘岩23岁。她接手母亲去世后留下的水果摊,在大连一个农贸市场开始卖水果创业。现在20多年过去了,农贸市场里依然还有当初和刘岩一同创业的伙伴。在农贸市场摆水果摊时,刘岩就显示了她的与众不同。别人坐等顾客上门,刘岩是去主动寻找顾客。1990年,大连的高档酒店对果盘的需要,让刘岩看到一个机会。当时,她就跑遍大连所有酒店去推销水果,这让刘岩一年的收入,就比和她一起卖水果的姐妹们多了十几倍。

她敢想敢干。1996年热播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其中第22集是讲皇帝要吃荔浦芋头的故事。当时很多北方人还不知芋头是什么东西,可电视剧播到25集的时候,刘岩已经跑到荔浦芋头的产地广西。电视剧还没播完,刘岩就从广西批发了一车荔浦芋头赶回了大连。这一趟赚了4万多元,还让她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关注。

2000年,大连开张第一家国际大型超市。刘岩发现这种自助采购的消费方式一定是一个方向,她就第一个找到那家超市,要求为对方配送水果蔬菜。2002年冬天,听说长春有一家大型外企超市即将开业,刘岩就马上赶到长春。但供应商之间的恶性竞争,让她半年赔掉了100多万。她每天都在盘算着,怎样才能结束这种被动的局面。2003年秋,听说福建平和县一个叫姚海龙的果农卖的蜜柚便宜,刘岩直接找到他,把50万元打到了他的账户上。7天之内,200吨蜜柚包装好运到了长春。

这200吨的蜜柚,成了结束恶性竞争的武器,也让刘岩找到了发展方向。“去掉了中间什么一手批发市场,二手批发市场的,这些都是利润了。”2004年初,刘岩来到福建平和县开发蜜柚种植基地,与当地农民签了长期的包销订单。每年种蜜柚需要的化肥、农药等开支由刘岩垫付;蜜柚熟了,由姚海龙组织经纪人负责收购。这种合作方式,在日后被刘岩复制到桔子、香梨、脐橙和苹果等全国22个水果产地。几年后,刘岩在全国28个城市建立了物流配送中心。

从一平方米的水果摊起家,到员工1500多人,年销售额6.9亿元的企业家,刘岩说:“我看到的都是机会,每一步我脚下踩的都是黄金,干什么都有赚钱的机会。”

摆摊创业致富故事3:私家车摆地摊是一个创业致富的不错选择

记者刚走近轿车,穿着羽绒服的商贩就问起来,“要买鞋吗?”记者打趣说:“你这轿车上摆地摊,可太‘有才’了,100米外都能看得见,很醒目。”商贩呵呵笑了起来。他自称姓杨,河南人,以前在广东东莞做鞋子生意,车子挂东莞牌照,是他自己的。

为何开着私家车出来摆地摊?生活所迫啊,老杨说,这些鞋都是东莞产的高仿运动鞋,价格不贵,也就100多元一双。东莞生意不好做,就到宁波来碰碰运气。正好他自己有车,就利用起来,到处在宁波城郊各地“游击”摆摊。

“市区没地方让我摆摊啊,城管管得严,我只能开车到郊区来了。”老杨说,他也知道市区人多商机大,但不让摆摊没办法。倒是这条路每天来往的人挺多,他就过来摆摊了。

老杨自称一天下来能卖出十几双鞋。就在记者和老杨说话间,有好几个路人凑了过来,虽说没人掏钱买鞋,但大家对老杨这个轿车摆摊的创意还是赞不绝口。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看来私家车摆地摊也是一个创业致富的不错选择。

摆摊创业致富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