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儿童教育的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01 14:07

生活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归宿。在儿童加速步入成人生活的当下,儿童教育应该回归儿童生活的本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儿童教育的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儿童教育的分析论文篇一

《从儿童生活的特性看儿童教育》

摘 要:生活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归宿。在儿童加速步入成人生活的当下,儿童教育应该回归儿童生活的本源。关注儿童教育,可从生活的词源中分析儿童生活应具有的某些特性,并就此对儿童教育的应然状态作出反思。

关键词:生活 儿童生活 儿童教育

1 生活的概念界定

生活在英文中用life表示,“含义为:①生活、性命;②寿命、一生;③[总称]生物;④生存、生计;⑤人生、世事、处世;⑥精神、生气、活力[喻]支柱、灵魂。”①中文释义中,生活指“①生存;②生计,尤指情况、状态;③泛指一切饮食起居动作、活动;④工作、手艺。”②

从中、英两种语言对生活的不同解释,我们可以提炼出生活的某些特性,即:①人是生活的主体。生活是和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②生活的核心是创造,而不仅仅是享受和消耗。人的劳作本身就是在理性支配下的有创造性的活动。③生活是人的生命全过程完整贯穿的过程,与人的生存发展具有同一性。④人的生活实质上是与环境互动的过程,环境作为人生活的起点支撑人的发展。

2 儿童生活应该具有的特性

2.1 儿童是儿童生活的主体

“生活的独立性要求人自身对生活态度、生活规则和制度的批判,对生活方式的自我建构,对生存状态的自我反思、自我调节,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自我评价,从而使人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体。”③由于儿童是稚嫩的人,儿童必须要与成人生活在一起,儿童生活具有对成人的依赖性,儿童的生活需要成人的养料和指导。但儿童生活属于儿童,伴随着儿童的生长自然展开。儿童生活只能由儿童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去感受,不可能由成人代替儿童生活。

2.2 儿童生活的核心是创造人本身

生活虽然以生物性的生命存在为前提,但若仅把生活看做人生物性上的发展,则人与其他动物无异。生活更指生命或精神有目的的创造,人生过程既是享受、占有和内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过程,又是生产创造新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过程。“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如果文化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我们就给儿童提供一些其他的文化要素。”④儿童不是事事依赖成人的呆滞生命,不是任成人填充的容器,儿童生活在充满文化刺激的环境下,吸收了周围世界的材料并将其塑造成未来的人。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那么儿童生活的创造是在塑造人类本身。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2.3 儿童生活是一个动态过程

生活本身就和生命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把人置于动态的过程之中,置于过去生活、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联系之中。人不可能割裂过去生活和现实生活直接走向未来,也不能混沌于过去和当下的生活,不去放眼未来。儿童首先是生活在当下的生命体,在其内部引导下才逐渐走向成人生活。斯宾塞提出“为我们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杜威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若当下儿童生活的价值被忽视,那么成人生活会日渐染指于儿童生活,儿童期重要而独立的价值也会被遗忘。儿童教育从本质上说就具有关照儿童未来生活的特征,关键在于儿童教育究竟以何种方式为未来生活作准备。

2.4 儿童生活是儿童与环境互动的过程

自然和社会为人的生活提供了物质材料和现实条件,它们影响着人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生活作为主体的人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在人不断处理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中展开。杜威对生活这样解释:“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为的自我更新过程。”⑤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应该包括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与社会世界则包含在儿童日常生活环境中,对于儿童主观世界的发展来说,客观世界与社会世界应该是相互连续、相互延续、相互渗透的一个整体。儿童既然具有“有吸收力的心理”,那么所吸收的材料则源于以上二者。它们如何构成具有教育合力的整体则是儿童教育应思考的问题。

3 从儿童生活的特性看儿童教育

3.1 儿童教育应把儿童生活还给儿童

柏拉图指出教育只是“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蒙台梭利表示“一个婴儿有一种创造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其一个精神世界。”这都包含了前提假设:儿童本身具有最丰富的潜力使其适应外部世界,但是他不一定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教育应运而生。教育不是填补空白,而是启发诱导。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承认儿童在儿童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儿童生活的自然本性。承认儿童是由自己完成对自己的塑造并不意味着成人权威地位的削弱,儿童的从生活中获得的体验需要教育的引导整合而内化为儿童自己的文化,成人是这一过程的合作者。儿童教育应从儿童世界现有内涵出发,引导儿童逐渐认识、体验、发现外在的成人世界,重构自己的儿童生活。

3.2 儿童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人的创造

个体的发育是对类的进化历史的简单而迅速的复演,这是生物进化论的基本观念。就儿童的精神生命而言,也在进行着人类文明的复演,儿童继承的是整个生命进化过程经过进化选择后而保留下来的宝贵资源。儿童在生活中也在创造,即造就成人。“儿童是成人之父”,使成人首先体悟到生命历程的绵长,更使成人对儿童生命和精神世界产生敬畏和赞美。在这种认识下,儿童教育首先要意识到儿童教育并不等同于教师教的过程,而是儿童的本能发展的一种自然过程。儿童教育应强调成人为儿童提供生活和创造活动所必需的条件,而不仅仅是维持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

3.3 儿童教育应关注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放眼未来生活

蒙台梭利认为“治疗任何疾病,不管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都应该考虑一个人童年时所发生的事情。”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人不可能跨越儿童期直接进入成人期,教育者不必作揠苗助长的农夫。儿童生活为成人生活奠定基础,成人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必然走向。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的地位同样重要,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同样重要。儿童教育应该关照儿童当下的生活,以儿童世界为中心,使儿童生活本身的价值得以体现,而不仅仅是对尚未可知的未来成人生活的准备。

3.4 儿童教育应为儿童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正在实体化的儿童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需要自己特殊的环境。正如一个肉体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那里得以发育一样,儿童的精神胚胎也需要外界环境的保护。”儿童生活是一种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作为一种具有自在特征的生活,比制度化的生活更具自生性、习惯性和情感性。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环境产生交互,跟他所处环境达成某种妥协,导致儿童个性的整合发展。儿童生活世界本身就具有原生的整体性,如果教育者把儿童生活世界按照空间分解成一个个独立领域,则必然导致教育方法、教育目的等方面的冲突。所以儿童教育应该把儿童生活的日常生活要素看做一个整体,儿童只有在自由、有序、价值取向统一和充满爱的环境下才能健康发展。

注释

① 吴光华.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3:1346.

② 辞源(第三册)[M].商务印书馆,1982.5:2096.

③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9.

④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主译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339.

⑤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参考文献

[1] 刘铁芳.守望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2]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3] 侯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儿童教育的分析论文

有关儿童教育的分析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