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7-03-14 23:31

导语:《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100万左右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 费用全部来自2013年一月柴静的自传性作品《看见》一书的版税。该记录片于2015年2月28日播出。 《穹顶之下》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该纪录片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行为来告诉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穹顶之下》观后感,欢迎阅读: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春节上班第一周,柴静以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刷爆各路视频网站、朋友圈、微博等等,掀起了新一轮的媒体事件,引来各路大神围观。对于雾霾的关注,其实在中国不算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了,但是能够一次性地引起如此巨大的媒体聚焦,不得不说是第一次。

柴静的视频播出后,赞扬者有之,论点不相上下,无非是肯定其对于知识普及的功效,认为这部纪录片不仅思路清楚,论点清晰,材料充实,而且以一种女性母亲的身份涉入,具有一种特别亲切的人文情怀,非常容易能够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其播出之后引起的巨大效应就是作品本身就是其艺术魅力的最好证明。

只不过,对于《穹顶之下》的批评者所切入的角度却各有不同。有的直接从新闻本身的客观性出发,觉得柴静本身“TED”式的纪录片并不符合新闻客观性的原则,用婴儿肿瘤与采访小孩子是否看到蓝天等方式纯属于一种无谓的“女性煽情”,很容易给观众造成误导。

而其对于数据的引用,对于诸多概念的表述,对于专家学者的访谈,也诸有段长聚一,移花接木,自相矛盾自处。还有人从柴静《穹顶之下》所表现出的立场批评其内在的利益链条,比如说对于油气私有的支持,其实完全忽略了中国大型发展电站的正确性等等,必定与私有利益集团的支持有关,不过是为两会的召开提前打个预防针而已。

更有甚者,将攻击直接转移到柴静本人身上,觉得她的女儿得了肿瘤与柴静本身是个“资深烟民”“高龄产妇”密切相关,而她的女儿本身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居民,更是将柴静本身口口声声的所谓对于雾霾的关怀大大地打了一个嘴巴。

看了各路神仙对于柴静《穹顶之下》的褒扬和贬低,我都觉得,那些争论比柴静的纪录片本身更有看头了,就像豆瓣上的许多影评比电影本省更加精彩一样。无可否认,柴静的纪录片给普通大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雾霾课,她所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无疑是那些过分科学的读物所无法取代的。

只不过,那终究只是一堂课而已,所提出的具体建议能不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是得打一个问号。柴静的建议是多举报非法排污行业,出门少开车。那似乎是每一个人所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像“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一样,在某一个阶段掀起一阵高潮,最后又不了了之吧。因为她根本没有触及治理雾霾的难度所在,那是层层利益链条所组成的一个大漩涡,无论你从哪一个点入手,都无法全身而退。

以北京的“A派克蓝”为例,为什么仅仅在几天的时间,雾霾可以消失不见——因为政府以巨大的手腕制止了各路排污源头。其代价是什么呢?那就是几天的工厂停产。所谓的效果,必定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中科院这么多人,国家的执行人员那么多,环保局长又不是傻子,怎么不知道如何彻底根除雾霾呢?多少年前就提出了所谓的“科学发展观”了啊,到现在为什么全中国雾霾越来越严重。

因为,那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你经济要发展,必定得烧煤,所谓的高能源哪里这么容易得到?你要洗煤,那得付出多少劳动力?洗煤之后的脏水怎么办?一步一步都是资本投资。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空气好?因为他们都是过来人了,都曾经以高污染换来了经济发展,如今的他们,当然有雄厚的实力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或许,这种言论本身可能有点无奈,但确实是事实。许多事情背后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还太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你只能选择一个。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切的想说一些话,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我家住在武汉三环的位置,在十几年前刚刚搬来的时候我记得晚上还可以看见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居然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奢侈。武汉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在走在武汉的街头,到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的片子,长达将近2个小时,我从头看到尾,它的信息来源非常权威,信息也很立体,它告诉我们什么是雾霾,雾霾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们,但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值升高时,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

雾霾从哪儿来?中国能源结构中,燃煤和燃油占了百分之60,而在燃烧排放时大部分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煤炭没有得到过清洗,石油没有得到提炼,各种有毒物质随着排放来到大气之中,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身体。

我们怎么办?在片子中,环保局的一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都不敢开口,让人看到里面没有牙。”还有一个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环保局是什么?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管。”没有权利,那谁有权利?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生效,那么在生效之前呢?谁来管理?谁有权管理?

几十年前的伦敦因为烧大量劣质煤炭造成了大烟雾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大约一万两千人死于长期吸入煤炭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这是场大灾难,而这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武汉市民,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能够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时刻担忧因为污染而产生的健康问题。我无法为治理污染做更多的事,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个片子,让更多人来参与其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那十几亿人一起呢?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以前只是听闻北京啊此类地方因为雾霾导致航班延误、医院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激增、空气中PM2.5严重爆表等等……这一切于我而言,仅抱着一种作壁上观的看客心态,似乎太过遥远。然而,日前央视离职记者柴静的一部《穹顶之下》,却让我倍感震惊: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魂飞掉,雾霾离你、离我、离他都是那么的近,它就在身边,它让我知道: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就我个人亲身经历来说,雾霾已近在咫尺!大概10年前吧,也就是我高中那会儿,那时的天虽说不是一望无际,但还算得上是蓝天白云,可等到大学毕业的时候,一切都变了:到处都弥漫着呛鼻的工业白烟、上午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地面,下午经由工厂排出的烟尘已如一床厚重的黑棉被覆盖其上,随手可写字,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厂区附近的小孩会没有生育!都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费心费力发展经济就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下一代生活得更好,可如今呢,我们所做的一切却是让祖国的花朵凋零在繁盛的花园中,我们亲手导演了一部自食其果的悲剧!

揽镜沉思,如何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家园,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转变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开放能源市场,打破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局面;二是提高汽柴油的国家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工厂、企业、个人进行严厉处罚,严格执法力度;三是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对排放超标的单位进行技术改造,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四是国家对安装清洁设备的相关单位和个人给予补助,并强化社会舆论的监督和举报力度。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中国整治之根本—国民思想

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感受良多,中国的污染已经到了不可不治的地步,我们看到的大多的就是官员的不作为、企业的垄断等等,看到的是大多数专家以及官员的无奈与苦笑,也许这些事情并不是我们一人之力能够改变的,但是说到底还是中国国民的思想还是没能达到高度的一致。

其实从柴静103分钟的演讲来看,最应该改变的应该是我们每个国民的思想,我们不能再这么自私自利、不顾一切的以牺牲环境来搞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来,他的定义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而至今为止我们又做了些什么,我们只是满足的当代人的需求,我们又为后代做了些什么,让他们更好的吸收雾霾吗?从封建社会一下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人的奴役思想始终没有得到解放,自私自利、安于现状,这能怪我们吗?不能!因为我们根本不敢反抗或是表明自己的态度,你敢游行吗?你敢示威吗?不敢,为什么?因为城管会弄死你。就但从柴静的这篇演讲视频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这篇视频根本就不支持评论,我就觉得很可笑,官方在害怕什么,害怕听到群众的声音吗?害怕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被揭露吗?我们应该感谢当今的社会风气让我们有机会听到些不一样的声音,慢慢的唤醒我们自己内心的一点点良知。这些所谓的环境污染、雾霾难道就那么可怕不可征服吗?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在跟自然做斗争,作为人来说我们应该是最有经验最有资格去评论怎么去与自然斗争以及怎样去与自然和平相处,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想挑战自然,打败他以至于把他打死,侮辱他、践踏他,我们最初的那个人之初性本善去哪里了?

今天的环境污染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谁也逃脱不了责任。有人会问,我做什么啦?我没参与啊,是啊你没参与但是你的家人你的朋友,有没有做点小小的“贡献”呢?1952年英国伦敦烟的雾事件,这一事件唤醒了英国对于环境的高度重视,举全国之力去改善环境,例如为柴油车加装净化烟雾装置、为加油站加装回收装置、为厨房加装烟气净化装置等等等等,哪一项是很高的科技吗,不是,但是为什么我们国家没见过一样类似的东西呢?我们买不起吗?不是,而是因为我们的环保意识差到根本就不会想去改善这些,再加上制度的不完善,政府的推卸责任等。人民根本看不到所谓的环境污染跟我开车有啥关系,跟我加油有啥关系、给我做饭有啥关系,有关系的都是那些大的化工厂、水泥厂等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默默地为这个糟糕的环境尽着自己的一点点微薄之力,说到底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不得病我管你的死活。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中国国民的思想应该从国内各个行业以及涉及的各个人来慢慢的做出改变,虽然大家都不喜欢日本人,但是你不能否定他的经济以及科技,最重要的是他的民族凝聚力,它体现在几个方面,之一:二战之后经济上的衰败与自然地理环境,而最重要是生存环境导致日本人必须学会团结一致,日本人具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其生存环境造成的。日本人生活在一个四面环海、面积不大、多山的狭长岛国里,可耕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5%左右,矿产资源贫乏,而且地处亚欧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饱受台风、地震、火山、海啸等自然灾难的侵袭。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日本人只有团结起来,借助群体的力量,共同反抗天灾,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日本人的房子紧密相连、彼此支撑,就是为了抵御风灾。面对大海和贫乏的自然资源,古时候的日本人多依靠出海捕鱼为生,而这种工作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凭借团体的聪明和力量。他们团结协作,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因此正是不利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日本人勇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团队精神。之二:社会约束要求日本人绝对服从集体自然环境的不利因素对日本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久而久之,日本社会形成各种行为准则,用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些准则都是自发形成的,人们遵守的程度非常高,约束力也非常强。一旦某人违反了这些准则,就会受到四周人的一致指责和唾弃,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也不例外。在日本的乡村,到了傍晚,大家都回家后,一旦发现某个人没有回来,全村的男人都会提着灯笼去找。这样的情形在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由此可见,日本人多么重视团队。而在日本机场的非凡风景之中便是最好的体现:日本的机场有四个特色。第一是夏天温度最高。机场是一个国家的大门,代表国家的形象。机场的设施如何,影响着人们对整个国家状况的判定。假如一个机场设备先进,秩序井然,基本上可以判定这个国家安定、繁荣;相反,假如一个机场又脏又乱,那么这个国家就会给人以贫穷、落后的印象。因此,每个国家都会尽量让自己的机场保持最佳的环境。比如,一到夏天,世界各国的机场一般都会把温度调得很低,以便让人们感到凉爽,但是日本的机场是个例外。夏天日本机场的室内温度是相当高的,为什么?因为日本提倡节约能源。在日本人看来,节约能源是个正确的观念,全国上下都在执行,机场又怎么能浪费呢?对日本人来说,只要确定目标,不管有没有硬性规定,都会全面地、一致地实现目标。日本机场的第二个特色是预备登机的日本人神态奇异。很多国家的人都有登机的经历,唯独日本人最紧张。在飞机场预备登机的日本人聚精会神,如临大敌一般。不仅在飞机场如此,在火车站也是一样。列车进站时,工作人员都是立定站好的,没有人敢乱动,仿佛正经历庄重神圣的时刻。第三个特色是日本人的服务态度世界一流。假如你要向他们咨询事情,他们在回答之前就会先给你鞠好几次躬;讲话的过程中他们也会鞠躬;讲话结束后,他们还会向你鞠躬送别。鞠躬似乎已经变成日本人的习惯性动作了,有人甚至说,日本人之所以腰很细,就是因为他们一天到晚做腹部运动。日本机场的第四个特色是航班准时。我们中国人所谓的准时多数情况下是指时间差不多,比如说,火车12:00到达,实际上经常会晚一两分钟。很多人时间观念不强,说是准时到达,却经常迟到,而且会找出上千个理由。而日本人则不同,说是几点几分,就是几点几分。在日本,假如预约出租车,出租车一定准时报到,不会差一分钟。之三:日本社会高度的一致性造就日本人工作习惯,正因为日本社会的这种高度一致性使得日本企业的员工都不敢跳槽。跳槽在美国是平常事。美国的年轻人进入某公司后,两年得不到升迁,他就会跳槽,因为他知道在这里没有希望。但是,日本企业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员工一进入公司,就会一直工作到退休。每一个民族都有高度的约束力。中国人的高度约束力是什么?那就是中国人很现实,重功利。美国人不同,美国的学生并不喜欢读书,因为他们考大学很轻易,当然哈佛、耶鲁等名牌大学除外。美国人大学毕业后,随便找个工作就可以轻松地生活。他们认为职业没有贵贱,所以不必辛辛劳苦争取高薪工作。中国人虽然自古以来也常说职业没有贵贱,但是心里还是有贵贱之分。所以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读名牌大学,以便将来找个“好工作”。在美国,问一个妇女,她的丈夫是做什么的,她会老实地告诉你。而中国人就不一样了,中国的妇女在谈到自己丈夫的时候,假如她丈夫所从事的工作不能使其面上增光,她就会含含糊糊地说:他有他的事业……中国人还有一点势利眼。美国人看到一个小孩子,只会问:“你叫什么名字?”而中国人却常问:“你爸爸是谁?”有个穷爸爸还是有个富爸爸,境遇截然不同。这种差别使得中国人从小就很争气,一定要出人头地,不然一辈子让人家看不起。之四:基础教育培养日本人注重团队意识日本人为了保持这种社会约束力,在教育方面花了很多的工夫。日本人从小就被教育服从集体。日本大多数时候天气都很冷,但是,日本的小学生都穿短裤。在大街上随处可见这样的景象:一队小学生来到十字路口的时候,假如红灯亮了,就排队等着,冻得实在受不了,就蹲下。等绿灯一亮,又都站起来,动作非常整洁,根本不需要有人发号施令,很自然地就产生了一致性的行为。 可见,日本人的高度团结,是经过长期的培养所形成的,并非天生如此。日本人的民族认同感、民族归属感是世界一流的。

一部苹果手机,苹果公司最后才在中国发售,调的就是你们这些脑残的胃口,有的还不遗余力的从国外买来,在国内显摆,这能怪我们不爱国吗?中国的手机生产商你能不能也反思反思,中国的科技就真的比不了人家吗,也许我们缺乏的就是创新,从一开始上学我们就被一条道卡死啦,多少天赋被扼杀,多少梦想被活生生的剥夺,中国的问题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的清的。

中国的汽车也是,为什么韩国本土车在韩国的市场占有率达95%左右,因为在韩国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外资工厂,这和中国合资汽车工厂遍地开花的情况完全不同。韩国的汽车业界和有关研究部门认为,现在韩国汽车的总体技术质量水平,已相当于汽车先进生产国日本技术水平的90%至95%。这些事实说明,韩国的汽车工业用了仅仅大约40年的时间,走过了美欧等西方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百年的发展道路。中国这么大的国家难道真的就造不出来自己的品牌来让我们国人信服吗?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而我们却把眼光放到了国外,真是可笑,自己研制的东西卖给自己人贵的不行,卖到国外赔本也要赚吆喝,这是多么畸形的思维方式,以此看来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国家的东西,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东西去炫耀。

一个民族形成的生活习性或工作习性或生活态度,其实都是与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延续下来的,但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保护延续我们优良的传统与继续发扬广大,并不断改进我们的生活习惯与态度,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中。

中国地大物博,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怎么就比不上只有几百年历史的日本跟美国,说到底还是我们国民的意识没有高度统一,其中不乏教育、创新等,现在的国民都只是各扫门前雪,如果每个人都学者去从别人的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中国根本就不会存在什么雾霾问题,不要只是一味的索取,为我们的后代积点德吧。

柴静穹顶之下相关文章:

1.穹顶之下观后感

2.《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3.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4.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2000字

5.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6.《穹顶之下》观后感多篇

7.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500字

8.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9.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1000字

10.柴静穹顶之下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