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参考论文

发布时间:2017-03-31 07:5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比较突出,为了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参考论文篇一

《浅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摘要:大学生在当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二十几岁的年纪,性格和心理正逐渐形成,但并没有完全成熟,有着一定的摇摆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而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走向,进而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加以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环境;学习;人际交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以来,大学生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因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关系到学生自己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看似轻松但其身上却承载着巨大的压力,他们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未来愈来愈激烈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往往心绪茫然,所以很容易生成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近几年,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采取各种方法和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其结果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十分乐观,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有的甚至发展成自杀、凶杀等恶性的事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大学生主要有如下几点心理问题:孤独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报复心理以及交往困惑。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那么大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之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呢?

首先,在大学生本身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二十几岁的年纪,属于青少年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性格和心理逐渐完整、成熟,不断地走向成人化。青年人自尊心强,极为敏感,情绪多变,容易冲动,缺乏自制力和定力,性格还未脱离稚嫩但却急于向父母、朋友和社会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所以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有一定的摇摆性和不确定性,心智的不成熟和急于证明自己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巨大改变和变迁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环境改变的经常发生,是生活正常的一部分,但是这种改变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还是比较突出的。

新生刚进入大学就要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大学校园、集体宿舍,生活上基本脱离父母的照顾,要自己安排起居生活,应对生活琐事,自己支配生活花销,靠自己的能力处理学习、学生工作、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大部分新生都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亲人,在他乡求学难免会思念家人,所以要适应新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

相对其他环境而言,新生想要全新的人际交往环境往往更加困难。一个寝室的成员有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室友的性格各具特点,语言也存在着各种方言,生活习惯也各不相同,所以寝室生活与室友之间的关系处理对于新生的心理有着一定的压力,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新生重新定位自我也是适应新环境的一部分。在高中生活中,可能由于生源的良莠不齐,学习成绩有好有坏。许多新生在高中生活中一直处于优秀学生的位置,但进入大学后,他们会发现自己身边充斥着与自己同样优秀甚至比优秀自己的同学。失去闪光点与优越感的新生往往会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新生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对自己的能力和实力进行再评价、再定位。也许每个人都有着适应新环境新人际关系的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生应该及时地改变中学时代形成的思想观念,大学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个时候,新生要正确的调节自己的状态以适应新的校园环境、新的社交关系、新的学习节奏以及新的自己。

再次,学习期待。学生自习是大学学习的一个特征。大学校园内有很多的自习室,在自习室中不会像中学时期老师班主任跟在身边,有问必答,传道解惑,而是学生自发自主的学习。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教师不再对学生进行耳提面命式的强制性学习教育,所以大学生成为了自己学习的主体和督促者。这就要求大学生及时的转换角色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在中学时代有着自己较好的成绩优势和学习习惯的大学新生,对于高等学府有很大的学习期望。升入大学后,大学生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成绩下滑,新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将自己重新定位。往往这个时候,大部分的新生缺少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适当的处理新的学习关系和学习环境,拿着挂科的成绩单,他们很容易就失去对于学习的自信心,产生我学习不好的自卑心态,有的学生可能会对成绩好的同学产生强烈的妒忌,甚至会有一些伤害性行为。

最后,在处理人与人交往的事情上,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比中学时代的人际关系范围更广、关系更加的交错。由于在中学阶段,学生的主要生活就是努力学习已取得更好的成绩以应对升学考试,所以新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较弱,如果要想在短时间就能打开人际交往的局面,形成和谐友好氛围的寝室和班级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大学生都来自我国的大江南北,个性、地域、家庭环境、成长环境、中学学校环境都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所以想要达到新生心理预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有期望必然会导致失望,新生在社交上的失败和困惑,会使他们质疑自己的性格,质疑自己的能力,质疑自己的价值。新生在社交上越受挫,就会越害怕与陌生人交往,越不满就越排斥,恐惧与愤懑反过来影响了他们社交的积极性,从而每况愈下,产生自闭心理,社交恐惧症,社交焦虑症等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现在的心理状况不是很健康,社会应该引起重视。高校应该分析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影响的原因,一一击破,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变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

[2]江立成;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2006

[4]路芳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12

[5]张心琦.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2008

[6]谢春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2006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参考论文篇二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祖国的希望,作为跨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及由心理健康引发的诸多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和发展的基本保证。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形势,伴随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迎来了新的竞争和挑战。在我国高等教育正步入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校园已不再是悠哉的“象牙塔”,大学生在校期间已逐渐面临着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理想与现实、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与冲突。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已达30%左右。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被迫休学、退学、自残、自杀、伤害动物甚至杀人的案例已不鲜见,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认知失衡,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

大学生属于高智商的群体,他们都很聪明,知识广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知都很正确。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生活单一,从小学到中学受到正面的鼓励和赞扬多、自视清高、有很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但是,在大学这个高手如林、人才济济的新的环境中,以往的优越不复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能正确认识理想中的自我和摆在他们面前的客观现实,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致使一些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引起心理失衡。

(二)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造成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敏感问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不敢敞开心扉、自我封闭,缺少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又迫切希望得到周围的师生、朋友的理解、支持和关爱,这种情况使大学生长期处于矛盾之中,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同时引发冲动、焦虑、急躁和不安,甚至对周围人造成攻击和伤害。

(三)缺少健康的爱情观,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爱情虽然在大学并非一门必修课,但大学生们仍然从各个方面开始了自己的情感之旅。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机制渐趋成熟,但在恋爱与性的问题上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难免出现认识和行为偏差,考虑问题往往简单片面,情感易冲动,无法正确应对恋爱,失恋问题及性意识困扰和性压抑。这会使他们在情绪、自我评价、交往、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受到打击干扰,由此引发诸多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

(四)激烈就业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择业心理危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人才高消费”似乎成为今天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很多大学生怀着较高的期望值步入人才市场,结果却被用人单位的学历高平台所阻拦,只能望其项背、扫兴而归。随着毕业的临近,许多学生从心理上甚至感到恐慌,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信心不足。尤其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适应能力弱的大学生来讲,则造成恐惧、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有人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觉得生活没有意义,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一代新人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程,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高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训练的方法和自我保健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它纳入高校教学计划之中,如《大学生身心保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成才心理》等。通过课堂途径,以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输有关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可以灵活地开展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运用讨论、辩论、咨询等形式,系统阐明有关理论,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学会把握好自己,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轻松愉快地成长成才。

(二)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心理咨询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在美国的大学校园,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是一种面对面的解决心理障碍的科学方法,它通过与来访学生的交流、探讨、解释、协商,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改变其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其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学生达到自助。总的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在近十年间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那些误以为寻求心理咨询就是精神有病,或认为心理咨询只是谈谈话,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人正在减少。而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烦恼,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正在增加。作为高校,要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不断充实和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和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维护身心健康。同时学校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增强抗风险、抗突发事件的抵抗能力,提高适应和受挫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

[2]黄希庭,郑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参考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