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学思修论文_思修结课论文

发布时间:2017-05-31 15:4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和发展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2017大学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2017大学思修论文篇一

《城市空间中的公民道德研究》

摘 要: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生产不仅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变化发展,而且改变着社会的精神面貌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变迁,我国城市空间中的公民道德逐渐呈现以道德缺失、漠视为特征的异化趋势。通过对城市空间生产与公民道德之间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寻求解决城市空间中公民道德问题的相关对策,对城市空间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 空间 公民道德 异化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Citizens' Morality Research in Urban Space

CHEN Yuanyua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6)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urban space production not on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and change social and human spirit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urban space, urban space of civic morality gradually presented to moral failure, ignoring the trend is characterized by alienation.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oduction of urban space and civic morality research, and seek solutions to urban space countermeasures civic and moral issu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Key words city; space; citizens' morality; alienation

1 城市空间与公民道德

传统城市起源于城邦,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即家庭―村社―部落―城邦逐步演进的结果。”在他看来,城邦是一种伦理共同体,是为实现某种善业而建立的,是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最有权威,最追求至善的。

空间是一个城市的表征存在,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活动的综合结果,人类透过空间来认识城市客观事物和历史发展。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不仅是人类生产的场所,也是人类改造的对象。他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三方面对城市空间进行了建构”。他认为,“物质空间是被感知的空间,精神空间是被构想的空间,社会空间则是生活的空间”。因此,“物质空间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准确测量与描绘的空间,是一种具体化的、社会生产的、经验的空间”。精神空间是城市主体之于物质空间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反应,是形成人们的存在和归属感的本源;社会空间是“主体所占据与型构的城市空间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进而引导和约束人们心理空间的建构”。因此,人类在对自己生活的物理空间进行改造的同时也改造着自身的精神世界,在生产各种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创造着各种社会关系。

城市空间的塑造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物质空间的发展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见证,影响着公民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形成;社会空间引导和约束着公民的道德行为;精神空间的建设为公民道德的提升指明方向。

而公民道德水平反映着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对推动城市空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公民作为城市主体,创造着城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没有稳定提升的道德素质,就没有城市空间的发展。由此可见,公民道德提升与城市空间优化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2 空间变迁下的公民道德异化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变迁。随着空间的不断变迁,城市社会结构呈现出分化、重组的复杂特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社会改革都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转型和变迁,原本以血缘和地缘维系的公民道德逐步被业缘所取代,加之城市结构成分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分工的扩大与专业化,公民之间缺少了维系彼此关系的共同纽带,从而形成了以“陌生人”为主基调的社会结构。城市人只在有限的事业范围内进行合作,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使得道德情感变得更加冷漠、隔阂,导致道德意识淡薄、情感缺失以及道德行为漠视。

哈贝马斯认为,“由私人构成的公共领域是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然而在新一轮的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中,资本主导的工商业发展占据了城市的主要空间,而本应作为优先设置的公园、剧院、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却被长期搁置。同时,部分城市公园、文化广场实行的收费制以及不断添加的商业元素都限制了市民的使用权利,丧失了其本应具有的公共性、共享性,逐渐转变为私人性,从而导致了城市公共空间不断减少,几近消亡。这都使城市人不能更好地去理解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导致其精神空间的缺失。

“由于人及其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过于分散,几乎每个单项活动都没有机会相互交汇,以形成更大、更有意义和更富于激情的一系列活动。这就产生了一种负效应过程: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公民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源自于公民的空间活动。由于公共空间的逐渐减少,人们缺乏足够的空间进行社会性交往与公共表达活动,导致精神空间得不到扩充完善,甚至趋向畸形发展。

同时,由于城市资本的主导性,市场资本与政治权力共同推动空间的生产与改造,城市景观(建筑与文化)逐渐表现出资本的逐利性,城市人对金钱、享乐变得更加渴望,对物质变得更贪婪。人们内心缺少一股自我约束的力量,缺少一种自我约束的章法,从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巨大偏差。空间的“复杂性”和“去人性化”发展使得民主政治丧失公正,低俗文化滋生,信任缺失,人际关系隔膜,难以协调。空间的强制性压迫使得城市人无法适应其变化,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空间角色,更不能普遍自觉地参与到城市空间建设与发展中。

总之,城市空间的发展变迁,使得社会结构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而这些都制约着公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甚至刺激着公民道德嬗变。

3 以城市空间优化促进公民道德提升

(1)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手段优化公民道德的城市空间环境。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法规来促进道德规范,引导公民教育,学习的方向,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规范城市管理和城市空间规划,使城市空间发展与公民道德相协调。

(2)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为提升公民道德水平的核心运作渠道。加强对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调控,使其维护自身的公平、公正、诚信,从而使各方利益得到平衡,并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以保障和满足城市人的物质利益,促使其精神需求,来重视和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从而为整个社会道德的提升奠定基础和指明方向。

(3)积极鼓励公民参与城市空间建设,推动公民道德的主体性意识。“城市空间是由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生成的区域”,城市空间的建设与改造需要公民的普遍参与,通过使其见证城市空间发展历程的方式,维系其空间建设者和使用者的双重身份。以此来促进公民注重个人的品行修养和内在人格的提升,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不断得到进步和发展,并从深处去认同公民道德,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实现自我价值,共同营造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97:7.

[2] 王开泳.城市生活空间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11(6):691-698.

[3] 赵海月,赫曦滢.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辨识与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22-27.

[4] 高春花.列斐伏尔城市空间理论的哲学建构及其意义[J].理论视野,2011(8):29-32.

[5] 李西杰.城市空间中的公民道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2-14:392.

[6] Merry,MichaelS.Segregation and civic virtue[J].Educational Theory.Aug2012,Vol.62 Issue 4:465-486.22p.

[7] [德]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J].社会学研究,1999(3):35-36.

[8]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7.

[9] 王志刚.差异的正义: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生产的价值诉求[J].思想战线,2012(4):121-12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2017大学思修论文

2017大学思修论文_思修结课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