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作品隶书,隶书软笔书法作品

发布时间:2017-03-06 10:55

隶书书体的出现,在中国文字发展及书法发展的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毛笔书法作品隶书,希望你们喜欢。

毛笔书法作品隶书欣赏

毛笔书法作品隶书,隶书软笔书法作品

毛笔书法作品隶书图片1

毛笔书法作品隶书,隶书软笔书法作品

毛笔书法作品隶书图片2

毛笔书法作品隶书,隶书软笔书法作品

毛笔书法作品隶书图片3

毛笔书法作品隶书,隶书软笔书法作品

毛笔书法作品隶书图片4

毛笔书法作品隶书,隶书软笔书法作品

毛笔书法作品隶书图片5

近百年来隶书创作的新变

王伟林

当代的隶书发展总体上可看成是清代碑学的延续。然而经过清末民国以来近百年的发展,它经历了从打破“唯碑是尊”的局面,宗碑融帖、碑帖互参,到关注地下出土之简牍帛书、敦煌写经,再到强调个性、注重创造、讲究展览效果、追求视觉刺激和形式构成,更加广泛、深入地吸收非名家书法的新鲜营养,借鉴东瀛“现代书法”的创作理念,进而拓展书法的表现空间这样几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又因其审美趣味及所处时代背景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期间有创造力的书家更是各展风姿,或雄浑、或沉着、或流动、或劲健、或清奇、或冲淡……不一而足,蔚为壮观。若按年代先后来划分的话,民国以降的隶书家们大致分成五代:第一代以吴昌硕、沈寐叟为代表;第二代以齐白石、王福庵、胡小石、林散之、陆维钊、来楚生等为代表;第三代以钱君匋、赵冷月、沙曼翁、孙其峰、宋季丁、沈定庵等为代表;第四代以刘炳森、张海、周俊杰、王冬龄、华人德、陆家衡、王镛、何应辉、王宝贵等为代表;第五代以徐利明、刘文华、鲍贤伦、邵岩、许雄志、张继、何来胜等为代表。

以下我们不妨对近世隶书名家作简明扼要的艺术分析。自然,评析前首先要确立相应的立场或标准。这里,我们尤其注意到王冬龄和章祖安二位先生的研究成果。前者在讨论清代隶书书家时立下了三条标准:“1.工力深厚;2.风格强烈:3.意境高邈。”后者在评论陆维钊书法时确定了关于大师的四个评价标准:“1.广度——指技法的广度、精度与熟练程度;2.深度——表现在作品技巧外的东西:3.新度——创新能力在作品之体现;4.高度——前三者有机之结合。”由此,我们可梳理出如下的评价标尺:1.独特的风格与境界;2.创新能力;3.书学观;4.影响力。

第一代书家中吴昌硕和沈寐叟的艺术活动兼跨清代与民国,二人均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变意识。在书法史上,吴昌硕以擅写石鼓文而称雄,但绝不意味着他在隶书领域稍逊风骚。正如沈寐叟以章草独步天下,却同样在隶书方面有胜人之处。吴昌硕在隶书探索中的创意给后学者以极大影响。如其弟子沙孟海、王个簃、诸乐三等均继承乃师的风范,共同成为隶书雄浑派的代表人物。

关于篆隶通变,中国古代文人书家向以“志气平和”为最高境界,而沈寐叟的书法早已轶出传统的审美标准,从这个层面上去把握,沈寐叟书法的“生”“拙”“不稳”正可看成当代书法的先导。

第二代中的齐白石和王福庵一从《祀三公山碑》出,一从汉金铭文中得汲养,故其隶书均通篆意、得古趣,在清人隶书之外开一新面。胡小石则早在1914年就对新出土的竹木简牍有特殊的艺术敏感,并率先创作现代意义上的简牍书法。其贡献在于面对古代书法遗存能以现代眼光和思维去把握,熔碑、帖、简牍于一炉,最终找到一种适于自己抒情达意的表现形式。

第二代书家不仅给书坛贡献了独特的书风,更把敢于独造的创新精神留给了后世。林散之寓行草笔意于隶书之中,显得流动而富书卷之气。陆维钊自创非篆非隶、亦篆亦隶的“蜾扁体”而独步书坛。来楚生重视汉碑与简牍之融会,又大胆吸收水墨画的笔法、墨法技巧,终形成既泼辣奔放、大刀阔斧,又潇洒俊逸的书风。其突出的意义在于这种探索本身代表了近百年来隶书创作的一大潮流——取法简牍,走向“民间”,发抒性灵。

再来看当代隶书创作,如第三代中钱君匋、沙曼翁、孙其峰,第四代中张海、华人德、陆家衡,第五代中鲍贤伦、许雄志、张继等无一不受到简帛书风的滋养、启迪而实现创变。即便是从事其他书体的创作,简帛书风的影响也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当然,当代书家对隶书艺术境界的开掘远不止于此。事实上,伴随着二十世纪考古发掘的重大突破、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书法实用功能的衰退,作为艺术学科走向独立以及当代书法展览文化的发达,传统意义上的隶书一次次地被推到变革的风口浪尖。作为第四代书家的代表人物——来自中原的张海与寓居江左的华人德——他们的艺术追求应当给当代书家以有益的启迪。张海擅写草隶,他的行草书并未一味沿袭传统的帖学捷径,而是从隶书领悟笔法,寻求创变空间。其行草书的灵动多变反过来又丰富了隶书的表现力。他平日创作喜写“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联语,这正反映了书家苦心孤诣、独辟蹊径的创作思想。在这点上,华人德可谓异曲同工。当初白谦慎等婉劝时已崭露头角的华人德能对明清草书诸大家稍加关注、借鉴,以增加其隶书的动感和变化,然而华人德始终“固执”地坚持“唐以下名家书法不习”的观念,我行我素地潜心于秦汉及六朝书法的学习及隶书通变、自家行书的探索。对碑学体系内非名家书法的深入探研、爬剔终于使其日后的隶书与行书均呈现出别样的风采。他和张海所处地域一南一北,书法追求亦一静一动,一蕴藉一奔放,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从事艺术创作和探索,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念的突破,这实际上也是近百年来隶书大家们留给书坛最宝贵的财富。

毛笔书法作品隶书,隶书软笔书法作品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