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06-06 14:36

《江南的冬景》秉承了郁达夫散文风格的大特点,行文自然有致,笔随意转,抒情性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江南的冬景》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我们进行具体教学设计的准则。《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所肩负的重要任务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具有社会责任感等;更要关注学生个体自我的成长,如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等。

本设计力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多次、多形式的读书,充分感受和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写作技巧及情感意蕴,让学生在经典散文的感染中积累文化,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共同的探讨中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现代技术和网络在其中起到有力的辅助作用,实现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二.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景物意境非常优美的散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抓住江南冬天“晴暖温润”的特点,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目标

1.学习从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等方面赏析散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郁达夫的散文风格,郁达夫散文语言的清丽明快。

3.欣赏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

四.学习重点

通过诵读、讨论,领会鉴赏散文,体会散文的审美意境。

五.教学设想

1.教学步骤

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精读——对精彩段落作仔细地探究,体味其中的含义,揣摩作者的观点、用意。

感悟理解——作品的内涵怎样,运用怎样的艺术技巧,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时间:一课时

3.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赏析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词《忆江南》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幻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春天江南的江花、江水红绿相映,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春天的江南是如此的美丽多彩,冬天的江南也应该别有一番风味吧。让我们走进郁达夫的美文一起来领略一下江南的冬景。

(二)研读文本:

1.听录音,整体感知,讨论思考问题。

提问: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了那些江南冬天的景物?写了几幅画面?尽量用文中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明确:曝背谈天图、寒郊散步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幻灯)

2.精研文本,品味鉴赏

⑴曝背谈天图

提问:这幅图中都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幻灯)

江南的冬天-----晴暖,湿润

树叶:不脱尽

冷天:一两日

灰云 落叶 晨霜 太阳 鸟雀 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谈天

小结:阳光明媚,小鸟欢叫,哪像是冬天的样子?象这样晴和的天气倒像是在春天,更有屋外地里的那老人小孩,在享受阳光,一副和乐融融的气氛已经弥漫在画面里了。如此晴暖和煦的冬天,确实可爱。

提问:这里除了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还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幻灯)

北方的冬天-----极寒冷

雪:深几尺

风:大若雷

人:躲 两三个月 蛰居

通过江南冬天和北方冬天的对比,突出江南冬天的特点——晴暖温和、可爱明朗,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

请同学朗读,具体感受这种晴暖温和、可爱明朗的特点。

⑵寒郊散步图

提问;这幅图中描绘了那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幻灯)

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

作者感受:和煦温暖,诗情画意。

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突出江南冬天的特点:含蓄着一股生气

生气表现: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保持三个月;乌桕——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草色——赭色——根边带绿意

小结: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江南冬郊的晴和的天空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这样的冬景使人自然而然的联想起雪莱的诗句。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

⑶微雨寒村图

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郁达夫笔下的雨(幻灯)

我生长在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三冬的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

摘自 郁达夫《雨》

通过粗读,细读,精读来完成赏析这冬雨的妙处

①请同学来朗读并及时请同学来评价是否读出意境。

②提问:微雨寒村图描绘了那些景物?有何特点?作者感受如何?

明确:(见幻灯)

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突出江南冬天的特点:恬淡幽闲

③提问:采用怎样的朗读方法才能读出这种意境?

明确:节奏舒缓,语调平和,这样才符合郁达夫的行文节奏,才能读出恬淡幽静的氛围来,因为是郁达夫在刻意地画一幅画,他从不同角度观察画,琢磨画,“你试想想”“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还可以加”……,行文的速度很慢。

④老师配乐范读,请学生再读,细细品味。(体现散文朗读的重要)

⑷江南雪景图

领略过了江南的微雨,我们再来看看江南的冬雪,虽然少了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恢宏气度,但却另有一番情致,别有一番味道。

提问:这幅图画与前几幅在写作技巧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总结: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3.总结:(幻灯)

曝背谈天图——明朗

寒郊散步图——生机

微雨寒村图——迷人

江南雪景图——韵味

到这里,江南的冬景已经分析完毕,文章还有最后两段,写的是旱冬散步,正好照应了寒郊散步图。前面写过散步了,这里又在写了,这正反映了郁达夫散文的与众不同:笔随意转,他让结构随着情走,随着意走,文章到此,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进入了郁达夫营造的那种优美的氛围中去,他带着我们到江南进行了一次情绪上的散步。作者写到此,也抛开笔,到湖上散步去了。写景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境地”。“觉得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4.探讨心境,走近作者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显得那么的闲适而恬淡,而这篇文章却是写于1935年的冬天,1935年是个什么年代?郁达夫何来的洒脱闲适呢?又如何理解呢?

探讨思考:郁达夫仅仅是为景而写景吗?仅仅是为了赞美江南的冬景吗?

明确:1933年4 月他举家移居杭州,修筑“风雨茅庐”,想在这里过隐士般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以山水力排心中苦闷,《江南的冬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写成的,在江南的冬景里,我们看到了一位逍遥在山水之间的名士,其实这位名士的逍遥不过是在现实中受阻之后为自己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罢了。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失意的文人在苦闷和踌躇下,往往寄情山水,排遣自己内心的惆怅。郁达夫的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文人个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李太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5. 作业布置

① 比较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试写一篇200左右的文字,描绘家乡的雨景,写出自己的情感。

《江南的冬景》优秀教学设计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