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语文故乡教案

发布时间:2017-06-15 12:54

对于教师来说,教案是教师备课中一系列思维活动成果的体现。所以,下面不妨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故乡教案,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阴晦( ) 萧索( ) 祭祀( ) 秕谷( )

愕然( ) 寒噤( ) 惘然( ) 恣睢( )

2.背景介绍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

【明确】

浙江绍兴——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2)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

【明确】充满着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3)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

【明确】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4)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

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5)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明确】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我才是真正的鲁迅。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思考: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叙写了“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

(2)小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你能试着概括出小说的情节吗?

【明确】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3)了解小说中的人物: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试说说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分别是什么。,小说主要写了谁?

【明确】 闰土 杨二嫂

闰土: 少年时,健康活泼,富有活力,勇敢机敏; 中年时,憔悴不堪,呆滞麻木,

杨二嫂:年轻貌美;中年时,贪婪自私,势利泼辣。

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1.故乡的景色又有着怎样的变化?

【明确】

童年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它是一个寂静而又富有动感的世界:它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总之,“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实际是少年“我”美好心灵的反映,是少年“我”与少年闰土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

现在的故乡: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齐读,感受)

【过渡】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影响到“我”的心情的,而故乡的人的变化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2.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明确】

3.使我悲哀的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明确】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 紫色圆脸 毡帽、银项圈 红活圆实的手 健康壮实

脸色灰黄 皱纹深 极薄的棉衣 眼肿得通红 破毡帽 手粗笨开裂

语言

语言朴质生动 热情纯真

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摇头

谦恭又含糊

动作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

说话脱口而出,

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

友好热情 纯真平等

恭恭敬敬 呼“我”老爷

对生活的态度

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勤劳能干

满脸愁苦 麻木迟钝 愚昧迷信

4.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难道仅仅只是岁月流逝的痕迹?)找出课文中的原文回答: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明确】多子—多子多福的封建意识。

饥荒——天灾。

苛税,兵,匪,官,绅——人祸(帝、封双重压迫的具体体现)。

【归纳】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深层原因: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辛亥革命没有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据一方,连年混战,也就是文章所说的兵匪官绅。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歉收,再加上地主阶级的苛税,导致了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5.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下一页更多有关“初三上册语文故乡教案”的内容

初三上册语文故乡教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