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播好“中国梦”的语境下深化“走转改”

发布时间:2016-11-11 18:30

“中国梦”和“走转改”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如何将“走转改”活动与凝聚“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在“走转改”活动中更好地传播伟大的“中国梦”?

文/刘冰石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也有自己的“记者梦”,但同属于一个伟大的中国,所以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只有使“中国梦”真正积淀于国民心灵深处成为“民族潜意识”,并与百姓个人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使“中国梦”获得民意的广泛支持,才能为其转化为现实提供取之不竭的正能量和精神驱动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带着认同“中国梦”的自豪感去自觉“走转改”,带着践行“中国梦”的责任感坚持“走转改”,带着凝聚“中国梦”的时代感创新“走转改”,带着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深化“走转改”。

一、带着认同感自觉“走转改”

只有汇聚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强大正能量,才会梦想成真。因此,积极营造实现“中国梦”的浓厚舆论氛围,强化实现“中国梦”的认同感,助推“中国梦”,成为新闻战线的责任担当。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在“走转改”的实践活动中,问需于民、问盼于民、问情于民,唱响认同“中国梦”的主旋律。各媒体精心策划,在重要版面(页面)和重要位置开设“走转改”专栏专题,不间断推出来自城乡基层和改革发展一线的鲜活报道。《安徽日报》陆续开设“记者走江淮”“现场直击”“一线聚焦”“蹲点调研”“皖江行”“三秋纪实”“文化新篇”“体验”“感悟”等9个专栏;《新安晚报》开设“我的一线报告”等专栏;《安徽商报》开设“现场360°”等专栏;《安徽日报•农村版》开设“发现”“调查”“亮点”“人物”等专栏;《安徽法制报》推出“平安见证”“聚焦法治第一线”;《江淮时报》开设“我们在现场”“一线观察”等栏目;《文摘周刊》开设“关注民生”“百姓话题”等专栏;《新闻世界》开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题;《徽商》在特别栏目推出“走转改”活动稿件;中安在线开辟“走转改”网络专题,在首页要闻区固定位置,链接各媒体“走转改”专栏,每日更新那些字里行间“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散发着泥土芬芳,闻得到汗水味道”的新闻。

广大采编人员沉到一线带着认同“中国梦”的自豪感了解民情,倾听民声。一批来自基层、文风清新、真实生动的新闻报道陆续刊出,受到读者好评。

二、带着责任感坚持“走转改”

将“中国梦”分解为一个个“我的梦”,将相关要求融入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和行动中,通过每个人的一小步,推动“中国梦”迈出一大步,用一个个“我的梦”融汇成整个“中国梦”。记者们是这样认识和行动的。

“你把群众当朋友,群众才会跟你讲知心话”,这是采写《吴老汉雨夜赶早市》的《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的切身体会。那晚,他住进萧县杜楼镇八庄村葡萄种植户吴义泉家中,与老汉话农事、谈收成,深夜又与老汉一起冒雨赶路卖葡萄。不知不觉间成了老汉卖葡萄的好帮手。在合肥市大圩镇黄港村新宇蔬菜基地,刚进报社的摄影记者吴文兵与菜农一起采摘丝瓜,搬运、分拣、运输、检测、上架,小吴用镜头记录了《一篮蔬菜的进城之旅》……他们认为,“走基层”必须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舍得身子,吃得苦头,常登百姓门,常住百姓家,常吃百姓饭,常与百姓谈。决不能当“蒲公英”型的记者,一阵风来,一溜烟去,满足于田间地头站一站,大街小巷转一转,与基层干部谈一谈,沉溺于走马观花取素材,点击鼠标找背景,宾馆里面写稿件。

三、带着时代感创新“走转改”

带着凝聚“中国梦”的时代感,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绝大多数采编人员下了基层,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走基层”,不是带着既定的线索和选题下去,而是下去以后挖线索、抓素材、找灵感、定选题;不是一般的“走一走,转一转,看一看”,而是真正“沉下去,蹲下来”,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一起钻山沟、走夜路,一道进大棚、挤市场;不是要材料、编报道式的采访,而是与基层干部群众拉家常、谈年成、话忧乐,聊得投机、说得开心,重体验、重感悟,达到共鸣,从而以群众的视角看事情、以群众的情感作判断、以群众的语言写稿子。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汪家驷带队走访太湖县图书馆和山村文化服务中心,“零距离”感受文化惠民带来的新气象,在《安徽日报》刊出生动感人的《大山深处书香浓》。集团总编辑王甄带队深入安徽省劳务输出大县庐江县,与留守孩子一起过节,感受他们的别样“团圆”,采写《留守娃儿心中的“明月”》报道,并撰写言论《转型期的“筑家”考题》,从社会转型看家庭变迁,从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议“筑家”,深化了报道主题。集团记者编辑深入安徽沿江各地,实地感受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改革发展的生动场景,报道承接产业转移、推动转型升级、保障改善民生的最新举措和实际成效。2012年9月26日,我和同事驱车两个多小时,又踏着泥泞小道步行近一个小时到达该县地处江淮分水岭的脊背长丰县杜集乡隆兴村,见到了在那里工作的特岗教师王黎君。在深入的采访中,记者始终被王黎君的奉献精神感动着。同时,记者还了解到,自2009年以来,长丰县已有400多名特岗教师在偏远中小学校任教。这些特岗教师不仅为偏远学校解决了缺少英语、音、体、美等学科教师问题,也为这些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新活力量。我们很快写出长篇通讯《摩天岭上的特岗女教师》,引发社会对这些特岗教师的关注和敬仰。

四、带着使命感深化“走转改”

“走基层身到还要心到,转作风贴近还需贴心,改文风更得精心用心。”这是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汪家驷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时的要求。农业如何增收、农村怎么发展、农民如何致富?回答这些“关切”,正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带着思考和问题,编辑记者们沉下身、静下心,在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中,用心捕捉到“三农”新做法、新经验。例如,“每年选出10个致富能人,每人帮扶10户,创办科技示范园,发展种植养殖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十人带百户山村好致富》报道了革命老区金寨县斑竹园镇桥口村的致富“金点子”。《小红薯“长”成大产业》,记述了皖北颍上县耿棚镇淮北村80%以上农户从事红薯产业的创富故事。

凝聚力量是实现梦想的重要保障,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在“走转改”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确定定位、找准坐标,更好地履行职责,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作者是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文摘报刊社副总编辑)

在传播好“中国梦”的语境下深化“走转改”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