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散文

发布时间:2016-12-06 15:40

一个人如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领袖;下面是有关于孔子散文,欢迎参阅。

关于孔子散文:千年一叹读孔子

站在孔林门前中空枝枯、片峰炸裂的老柏树下,忽然就想起了孔子那句穿透时空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伟大预言。在诸侯纷乱、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智者孔子为什么能预知他的思想跨越千年,百代流芳?

我很想知道三岁丧父、十七岁母亲溘然长逝的孔子是如何度过他的童年时光,很想知道世态炎凉在孔子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怎样的痛苦烙印,很想知道他的母亲颜征在被逼无奈带着孔子移居阙里时的天空是否飘着细碎的雪花,很想知道那个让孔子流泪的时代上天为什么会如此的不公……

也许,“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正是孔子在童年苦难岁月中的痛苦呐喊。“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那么十五岁以前呢?十五岁以前的孔子,正看着袅袅炊烟从自家茅屋中升起,正望着蔚蓝的天空飘过朵朵白云,正看着母亲从家中进进出出缝衣补裳,正望着田地的尽头日升日落……那时的郑国子产已经执政,国势正在不断强盛;而鲁国,却像一头行将衰朽的老牛,在苍茫的大地上缓慢地爬行。

磨难往往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当苦难的岁月将你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势必会陡然激起你对美好生活的种种幻想。那时除了奋斗和抗争,你别无他法。十五岁的孔子看着母亲渐染的白发和长满老茧的双手,逐渐意识到了学习做人和懂得生活的重要性。他开始将田野中的花香和随处翻飞的蝴蝶抛置脑后,静静地坐在母亲身旁听讲动听感人的故事。时光如水,岁月如歌,一年又一年……忽然,慈爱的母亲在一个冬雪飘散的午后悄然离开了人世,那一刻,孔子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他的天空变得冰冷而又凄清。

身心疲惫的孔子终于发愤读书学习。然而,他首先遇到的就是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在他之前,民间已经流传着《诗经》和《尚书》的残简,那些身着红衣头戴方帽的采诗官正敲着铜钲沿街寻访,所有的这些对孔子来说实在还太过遥远。在一个朝阳初起的早晨,他忽然悟到了一条自己都感到振奋的哲理:只有生活,才是知识的源泉。对,向生活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田地村头,到处是孔子的身影与足迹。他向邻家的老翁咨询处世的经验和生活的常识,向东村的老妪探访鲁国的古文化,向忙碌的村姑询问河水的暴涨与枯萎,向骑牛的牧童探问吹笛的方法和绝技……他的生活经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增多增广,而在此时,他的注意力开始逐渐转向关注国家和政事。

诸侯争霸,战争频仍,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让孔子看到了百姓的苦难,他要用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伟大抱负去力挽狂澜。他以饱满的热情和精神投入到扭转乾坤中来,鲁国的编年史《春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走入了他宽阔的视野。不知史无以明理,不知史无以知现在和未来,孔子是这样评价当时的自己,“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其实,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正是缘自他的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的好学还来源于他的精思与深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些对学习经验的总结至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站在滚滚而逝的沂水旁,他感到了时光的易逝,岁月匆匆,慨然长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但也正是在匆匆而逝的时光面前,孔子变得逐渐强大,“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一路走来,孔子连同他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

他多么想在天下推行他的“仁政”思想。“仁者,爱人”。看着那些为国内混乱而绞尽脑汁的诸侯们,他送出了治世良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字方针可以解除无尽的内忧;望着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荒民,他对那些战乱的制造者们当头棒喝“克礼复礼”;当站在他面前的执政者们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搪塞时,孔子痛心嫉首,大声斥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世事沧桑,诸事难料。身负历史重任的孔子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的理想会在现实的面前如此的孱弱无力。坐在门前的石板上,他开始了痛苦的反思,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怎样才能变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歌而归”?这需要一种伟大的勇气和力量啊!

他带领着弟子们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这场推行理想的工程实在是浩大而又艰难。走过无数的坷坎和泥泞,遭受过一次又一次的苦难和挫折,他由起点兴致勃勃地出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后又如惶惶丧家之犬地回归到终点。起点就是终点,终点又何尝不是起点。失败,再失败,挫折,再挫折,但思想者孔子始终坚信,自己的理想终久会在这个挚爱着的热土上实现。

也许,一种思想,非要经历无数人的传承,才能横空出世,扎根生芽开花结果。在鲁国,一路走来的智者孔子看看背后的行囊,终于决定坐下来,开始自己传承思想的伟大工程。广授门徒,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他所传承的,就是他一生总结的政治理想和伟大抱负。一代又一代,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他的儒家思想像行走大地的阳光一样灿然于天地间,百代流芳。

夕阳西下,满天的红霞洒落在齐鲁这片静寂的大地上。古柏历终千年,风霜雪雨中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在技枯干瘦的缝隙间,一支嫩芽正悄悄萌动,那是思想者永恒的灵魂在天地间生长…

关于孔子散文:孔子像下

他在昨天,我在今天,两千多年,二十一个世纪的压缩,使我与他离得很近、很近。

子曰、《论语》、“春秋笔法”,孔圣人那种恢弘的谦虚的儒雅风范,既是源,又是流。

而我,一介书生,却也是一脸的自尊、自持、自强。因为有一种浩然之气,贯通古今,在我心中充盈、流溢。

我觉得我们是同在中华文化长河中遨游,都是流,同属于一个源头。

我在为谁而傲?雄视千古文化巨人?不,是为那深深的、长长的,中华文化长河,更为那长河中撞击出五彩斑斓的浪花,散发的书卷墨香。

关于孔子散文

我也为我自己,因为我也算是这个大儒的门生,一个新型的儒家崇拜者,凭着毅力、凭着智慧、凭着科技,凭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正在和亿万人共同使用着中国汉字,应用着汉字文化。

这傲,无愧于儒之先贤,无愧于中华文化,无愧于方块字几千个春秋,无愧于是中华子孙。

延续!

发扬!

光大!

我一个人的神情,也蕴涵着千万个人的神情,我这张黄皮肤的脸,洋溢着中国人的心理、体魄和康健,是一个东方民族的自尊、自持、自强。

这是东方文明的自豪,这是中华文化的自傲。一个文明能发展的从甲骨文走来,也一定能豪迈的向未来走去。这傲,是铮铮铁骨,中华文化不比任何文化弱,中华民族也一定站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前沿。

这傲,是集两千年思维于脑中放眼望去的坚挺和具有实力的神情。由远古想到现在,由现在想到未来。

画像在油彩中洋溢着艺术,壁立于高檐大屋,带着自我的认识,自我的理解。或者是画家的构思得到了我的默许。它仿佛一面大镜,镜中人遐想凝视,荣辱不惊,阅历着朝朝暮暮,晨晨昏昏;阅历着最简单又最复杂的人生。

画像下面,站着一个平实的我,

从从容容,

谦和宁静,

儒雅睿智。

而我又是这样的普普通通,平平凡凡。但,这质朴中依然闪烁着灵气,在十、百人中,你一眼就能认出我来。我既然能从容的走上画像,也就能从容的从画像中走下来。我不是自夸,也不是自卑,我会客观的看待自己。我只是人海中的一朵浪花,我是浪花中闪光的其中一朵。

要理解我吗?只从画像上得不到;要理解我吗?只从画像下面的我也得不到。这虽然是真实和艺术的结合,可它不能告诉你一切。因人的创造力在于身外。人生的足迹又往往分布在东南西北天上地下,松散而渺远,正仿佛夜空的星。何况人生就是一颗星,一道弧光划过,就代表着开始和终结。面对着这瞬间的闪光,该想些什么呢?

你也许会从我那眼神中找到我的内心世界,不管激昂和平静,就是永远的闪光。我将要把这闪光献给祖国的文化事业。

关于孔子散文:浅谈孔子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们比之普通人看的更远,更深。

有时候,角度不同看待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或许以普通人的看法,孔子的弟子做了好事却收了好处,这未免有些贪心。

但是,孔子却夸他的弟子做的对,这正是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圣人们看待问题往往更加深入,无论那个弟子是否因为贪心才去收下那头牛,他造成的影响都是好的,因为这样可以告诉世人,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就可以收下好处,就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可以看出孔子对人性的理解,利用了人性的贪婪来鼓励人们去救人,让这世上少了无数见死不救的事件,救了更多宝贵的生命,呵...也许这才是以毒攻毒,以人性特有的贪婪去应对人们见死不救的冷漠。

或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这种有违人性本善的做法,这种不是出自真心实意的救人,真的有意义吗?

但我想说,世界上没有神仙,没有谁能够做到至善至美,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由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再加上伟人毛主席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这种情况下都时常有丑恶的事情发生,人性的冷漠显示的淋漓尽致,更不用说孔子那个时代了。

在那种时代下,这种做法也就显的合情合理了。

生命是每个人最为珍贵的东西,在孔子那个战乱的年代,这样珍贵的东西却显的一文不值,到处都是因为打仗而导致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

那时候,鲁国政府有过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之后再到政府报账。

然而,孔子的一个弟子把人赎回来后却没有报账,孔子听闻后严厉的批评他。

为什么呢?孔子为什么要骂他的弟子呢,他的弟子做错了吗?并没有,孔子弟子的做法并没有错,只是他却忽略了这时的时代,和这件事情所造成的影响。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那种大公无私的圣人,更多的都是一些普通人,他们有着自己的家庭,虽然他们也有同情心,也想帮助别人,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不损害他们自己生活的基础上。

假如人们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会使自己蒙受损失,更严重的会使家庭分崩离析,但若是报了账,又显的自己的品德没有孔子弟子的高尚,所以这种情况下,视而不见就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这个社会是由普通人组成的社会,考虑问题一定要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上去考虑。

所以说,孔子的弟子没有做错,同时也做错了,只能说他还是思虑不周,没有站在大多数人的角度上去思考这个问题。

关于孔子散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