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22 11:19

教育活动首先是作为社会要素的一部分而存在的。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变革和教育变革的深入,作为教育学科群中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双重意义的核心学科之一的教育哲学需要对此作出合理回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范文一:浅析差异性教学的哲学基础

摘要:差异性教学是依据个人认知、个性等的不同,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个体在原有认识水平基础上得到提高。差异性教学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等概念既有相似点又存在不同之处。本文旨在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存在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四个理论流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三个代表人物出发,追溯差异性教学的哲学基础,为了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存在主义;苏格拉底;因材施教

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展开,而要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关注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是必不可少的。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处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都是不同的,这使得不同的孩子在学习上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态度和价值观等,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差异性教学是基于班级集体教学展开的,立足学生个性的不同一,满足学生需要,使得学生在原有认识水平基础上得到提高。其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异步教学、复试教学等具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差异性教学确切的说是一种教学策略,我们了解它是为了让它在教学中更好的应用,承认学生的差异,并予以尊重,进而利用学生的差异,将其更好的发展。本篇论文旨在追溯这一重要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增强对该概念的认识理解,从而更好的在教学中加以实施。

一、差异性教学的内涵

教育是个人生命发展的内在要求,关注的是个体价值与追求的实现。1差异性教学是()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本位回归到人本位。为了更准确的把握差异性教学的内涵,在此对其与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做个比较。

(一)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因材施教的原型是孔子那提出的,是孔子关于子路和冉有同一问题回答的不同显现出该思想,这在后面有较详尽的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因材施教说的就是根据不同的学生施行教育,强调重视学生的差异,跟差异性教学的本质是一致的。 但是,因材施教更像是一种教学方法,差异性教学则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来看。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如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掌握学习教学策略等,教学策略可以有多种教学方法来展开。差异性教学可以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运用合作探究等方法。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可能是为了完成本节或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它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的方法。所以我们把因材施教看作是差异性教学的具体应用,二者共同为好的教学效果服务。但差异性教学这一教学策略更重要,相比之下是较宏观的概念,因为它掌控课堂教学的大方向。

(二)与“分层教学”的区分

分层教学指的是在班级教学中,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各层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做到使各类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缩小学生之间在知识掌握的程度上、知识效果的应用上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学,发挥其特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学习得到优化。 从以上对分层教学的内涵和目标的理解,我们知道分层教学是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群体而言的,它从目标分层到内容、方法的分层,以及最后的评价都是分层,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而差异性教学和它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差异性教学更注重对学生个体而展开,亦即一对一的教学,因为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而分层教学是把一类学生归入一个群体教学,这个归类的依据多种多样,可以是性别、学业成绩、家庭条件等等,我们现在一般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分层进行教学。

二、差异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主要理论流派

1.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从智力结构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他提出人类有七种主要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每一项智能仍可以再细分。多元智力理论颠覆了认知心理学对智力本质以及智力结构的规定。智能多元承认许多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认知能力,承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关于“差生”的对待状况,因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好,并不代表他的言语表达、社会适应能力等弱,我们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发展其特长。

正是由于该理论承认多种智能,改变了传统以智力、数理逻辑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体系,尊重每个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追求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把它看做是差异性教学的一个理论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不能对学习者作共同起点、共同背景通过共同过程达到共同目标的假设。(3)建构主义学习观重视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他人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那么,在课程教学中,每个人的原有认知水平、经验,所处得环境都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在个人原有基础上实施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形成了差异性教学。

3.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我们知道人的非理性是和理性相对应的,主要包括个人的情感、态度、志趣、价值观等诸方面。存在主义明显受到尼采哲学的影响,从海德格尔的创建,到将其发扬光大的萨特,整个思想贯穿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者认为,课程的目标不是直接经验的获取,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人的品格。4存在主()

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不断的发展自身。这里的“人”放在教学中就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由,正是由于学生个性的不同,才正要实施差异性教学。差异性教学是发展学生个人特长,培养学生并不是一个模式的发展,像商品的统一加工,而是充分承认个人存在的意义,不同的学生可获得不同的发展。

4.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存在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哲学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批判科学技术,认为科学不能回答人的价值问题,主张哲学应抛弃外界的认识而回到人的存在的本身,注重对人的内心生活的非理性的发掘,重建“现代性”崩溃后人类的精神价值,强调人的存在本体论,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色彩。人本主义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根据人类自身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是要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平等、拓展人的自由。

5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师生关系

和谐、平等,并重视意义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在教育教学内容上,人本主义教育主张不仅要重视智育、德育、美育、体育,而且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教育,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人本主义教育主张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差异性教学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主要代表人物思想

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其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具有启示的作用,在这里我们主要是从苏格拉底教学的特点-----“产婆术”来看,或称其为“助产术”,运用到教学中则是对话教学法,阐述其体现的差异性教学思想。 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是围绕某个问题,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了解的情况,平等地进行讨论,发挥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动性,从而引导其得出结论。采取的主要方式则是师生间的对话。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一一对应式的个别谈话法,主要方式是师问生,当然也有学生问老师的情形。例如美诺为苏格拉底“什么是美德”,苏格拉底通过反问他“美德的是什么”,及美德的本质、美德与正义关系等问题,使得美诺最终得出“美德就是对高贵事物的向往和获得这种事物的能力”。另外还有苏格拉底问苏戴莫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区别的案例,他在苏戴莫斯回答的基础上,一步步深入提问,最终使其得到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认识。通过以上的对话举例,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与综合等思维方法,独自发现内在与自己心中的结论。不论是师问生,还是生问师,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苏格拉底都是采取平等、激励的态度,尊重每一个学生本有的认识,引导学生去接近真理,这也可以说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表现,但贯穿整个对话始终,苏格拉底与每一个学生的对话都是依据教学对象自身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来展开的,对话的答案不是预成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产生的,这正充分体现了差异性教学的影子。

2.柏拉图的“理想国”教育

受其政治“理想国”的思想,柏拉图在教育上也相应的提出了分等级的教育。毫无疑问,柏拉图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因为他认为这是实现政治蓝图的必经步骤,认为抓好教育应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 在教育上,柏拉图提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这在历史上是很难超越的。为了实现理想国,使各个群体各居其位,不同阶级人在各个年龄段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我们从其具体内容来看它体现的差异性教学思想。柏拉图提出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是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这点很重要,他是说要重视儿童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所学内容,而不是所有学生接受一致的教育。

16岁毕业后,是培养情感和道德,发展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品德。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这主要是受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而言,古希腊雅典把手工业者和农民看做是最低地位的群体,他们在接受了基础教育后,不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资格。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是柏拉图的首创,被称之为“后四艺”。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因为柏拉图认为只有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才可以接受辩证法的学习,这部分学习结束后,大部分都担任国家的高级官吏,仅有更少天资聪慧的人继续研究辩证法,最终成为哲学王,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针对不同群体展开的,从政治上可能体现了他的等级思想,从教育上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差异性教学的扩大。严格来说,它可能显现的是分层教学的特质,但我们从他的理想国角度看,立足不同阶级的角色,展开相应的教学内容,最后各部分人在本应属的位置上得到了提高,获得了发展,这是差异性教学的本质特征。另外,柏拉图关于人的观点也为差异性教学思想做了铺垫。他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的,认识不是对物质世界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认识真理的过程是回忆理念世界的过程。如此,柏拉图肯定了人本来认识的能力,认为学习只不过是将原来所懂得的知识回忆出来,在现代教学中也就承认了每个人的发展能力,因为每个人本身都是充满智慧的,这样也就没有“差生”的说法。

3.孔子的“因材施教”

差异性教学理论在中国可以追源到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其教育思想基本涉及到了现代教育各个教育原则,我们在这里主要谈的是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就是子路和冉有关于是否应该立即行事的疑问,孔子根据二人的性格,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另外,我们都知道,孔子教学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让学生掌握六艺,这是一个大的教学目标。但与此同时,他是把统一要求与学生个性特长结合起来的,孔子培养的三千弟子,有长于德行颜回,长于言语的子贡,长于政事的子路,长于文学的子游等,可谓是各类人才兼具。

因材施教,我认为重点理解是“材”字,按照日常理解就是材料的意思, 放到教育上,就具体指的是学生,而这个“材料”的特质、认知水平、志趣、特长、爱好、能力等等因素都是教学需要注意的,这就联系到了差异性教学。当然,我们现代对它的诠释更加多元化,如因性别教学、因年龄教学、因个人能力不同的教学等,这些都是基于因材施教而丰富发展起来的。

当然,差异性教学的哲学基础定位在这几个流派和人物身上是不全面的,另外还有很多影响该教学策略的理论,如后现代主义下以及全人发展理念,还有生态教学的思想渗透等,这些都与差异性教学有或多或少的关联性。其实,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个人认为所有的课程设计、教学展开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展开的,体现出当代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中不仅有共同的人、普遍的人、抽象的人,更是有时代特点的人、有鲜明个性的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具体的热。8差异性教学正是充分承认学生的个性,也是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在这里,由于个人学识的有限,只是粗浅的从这几个角度出发论述,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充实这方面知识。

参考文献:

(1)汪昌华.教学中个体差异性的平等及实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3, 24(3):96-99.

(2)张静.多元智力理论的智力观对探究式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2005, 10.

(3)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5.

(4)李硕豪,魏昌廷.高校课改警示:对存在主义课程观的现代审视[j].现代教育科学,2011,3:60-63.

(5)刘怀松.“以人为本”的科学内蕴析论[J].湖北社会科学,2011,4:13-18.

(6)张传燧.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比较文化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6-11,18(6):62-66.

(7)杨建坡.人的本质存在与超越发展----柏拉图人学思想初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7(6):12-15.

(8)郝文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第361页.

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范文二:教育哲学论文———论生本教育

摘要:教育一直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方式,当今社会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应不断发生变化,自由是人类的天性 ,也是人类的出发点和归宿,当今社会需要自由教育,当然前提是注重培养人格,创造学习的欢乐。而生本教育是新时代新型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强调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完善学生人格。

关键词:生本教育,自由,创造,概念,意义。

生本教育的概念

一种有创造的学习,它是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祖国内地、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成效显著,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生本教育同时是一片肥沃的思想土地和智慧田野。

一、为什么要提倡生本教育?

在传统的课堂上,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大部分都是一种填鸭子式的教学方式,一味的讲,分析,阅读,没有情感态度,只是有一个标准,就是考试要考的标准,老师大部分都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传授给学生,老师主要是依靠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忽略掉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个爱好的点,光凭老师的灌输学生会不感兴趣,课堂也就会无聊乏味,所以要提倡一种自由的教育方式,生本方式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学习可以有三种状态:一是跟着老师学习,一是老师传授,一是师生互动。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帮学生学转换到一种他学,我帮的状态,这样主体的积极性就是学生自己,给他一个引导,规划,给他适当的帮助,这样子,以学生的学习为标准,形成有感悟的学习主体,改造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能以学生为本。

二、生本教育是一种理想。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一出现,就指出了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与之的差别,生本教育把传统的交转化为学,这就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促使他以生命的全部天性和潜能投入教育过程,即使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组织下能自主学习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一个理想状态就是快乐的学习,素质提高了,思想提高了成绩也就自然的会理想了,一般的补课加课都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对知识的硬搬也只能产生反效果,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中的考试评核,频繁的考试并不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多大的作用,应该在不干扰学生成长,把考试评核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而不是老师,把教学过程的评价活动改为鼓励活动。鼓励学生用成长期中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生活,学习知识。当学生成为课堂中的真正的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的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因此,课堂教育才回成为最自然,最朴素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三、生本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

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

从郭思乐生本教育带给我们品味的生本课堂是:譬如,实验小学一年级的自然课《水的认识》,教师除了让学生做一些观察和实验之外,还要学生找关于水的资料。这使家长们十分兴奋,他们积极地为孩子收集并打印了二十余篇各种不同的关于水的资料。而孩子们为了参加讨论和诵读这些资料,查字典,找大人。一位孩子在课堂上朗读了他的家长打印的六百多字的关于西部缺水和需要保护水资源的文章,令来听课的香港同行大为惊奇。在这样的活动中,家长不再是板着脸孔地训斥和签名,而是与孩子们一起共同寻找知识,建立起新型的亲子关系。学校里学生的主动性,也传递到了家庭,使家长们大开眼界,他们为之动容,为之欢愉,他们也参加了孩子的课题,“学校把教育的工作转嫁到我们身上”的抱怨销声匿迹了,他们更爱自己的

孩子了。他们在学习中如此兴奋不疲,他们不让老师下课,为的是要让他有机会讲述从书上看到的故事。进行有趣的统计、分类、评判,进行学习性的游戏,他们自编儿歌,自编谜语,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且,由此还表现出不多见到的学习效率。他们真正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

四、生本教育的体现

一切为了儿童

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他认为,人要生存,就要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环境。学习往往是很艰苦的。现在的学校成了文化孤岛,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命的价值,远离了社会,培养的人不是自然人。现在的孩子除了春节陪爸妈走走外,再也不能去与界接触;四周奔跑,他们不太注意春天、秋天的景色变化,更多的注意爸妈的脸色,象一群关在笼子里的野生动物。这种怪圈,应该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否则,将带来文化弃视。

高度尊重儿童

生本教育强调儿童的学习天性。他认为,人之初,善本学。儿童生来就是学习者。儿童有自己的学习本能,拥有自然天真的世界。幼儿一旦揭触了外界,就会不断地提出问题。比如,这朵花是什么颜色?你告诉他是红色,他会问:“好看吗?”你告诉他“好看”,他可能要进一步问:“为什么你觉得好看,我也觉得好看呢?”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不能答以“你有自己的认识体系,我也有自己的认识体系”等。事情就是这样,问题越基本,越难以回答。不管怎样,儿童的思考是十分积极、丰富和灵活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他要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以便适应它,这不是我们所教,而是出自先天的一种本能,他们甚至想得比我们成人还要多。一则故事说,妈妈带着孩子,遇到狗在吠,妈妈说,不用怕,会叫的狗不咬人。儿子却担心地问:我们知道它不咬人,可是狗自己知道吗?想起来,孩子实在是多虑。但严格说来,他有他的道理,甚至比大人的思考更精彩。儿童没有成人的种种拘束,拥有自然和天真的世界,他们就像婴儿学游泳比已经开始怕水的儿童来得快一样一个依着自己的学习天性来思考的性灵,较之于具有种种后天的框框和局限的思考要更为宽广和敏捷。成人总是不自觉的想当然按自己的经验来,压抑儿童的精神,贬低他们的学习本性。生本教育的课堂或者整个生本教育体系,正是把社会规范的要求与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使得学生乐而忘返的活动恰好就是最能激发他们潜能的:做班级游戏,做小课题研究,阅读,寻找资料,写自己最喜欢写的东西,演课堂剧,创作小小说,编谜语,编儿歌,读书会,讲演会,小竞赛,观察实验,等等。生本教育强调尊重儿童的思维。生本教育强调多次反复获得知识。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中看到他们的积极因素,是教师应该要做到的,更是教师的一种科学认识。 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学生有许多探索机会,而探索是一种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生本教育强调对儿童的学习隐私保密,不应该一味的凭借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这样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生本教育体系就是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的情境。

全面依靠儿童

生本教育强调把课堂成为学生的实验室。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就是生本教育体系。 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教师希望学生正规地学习,你就可以从他喜欢的东西开始。例如学生读书,每个学生喜欢的地方都不一样,他可以看到喜欢的就在那里停住,然后与别人交流,分析,有一些话题可以深入去谈的,还可以延伸到很多的阅读„„不论他们做什么,教师总能找到其中蕴涵的基础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把他的活动,都看作是学习的一部分(哪怕它并不完善,甚至是似乎同我们原来的学校教育内容格格不入)。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生本教育强调借学生自身的能力,本体的力量,内在的潜能,发展学习天性,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自主学习,忘我学习,使之达到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 生本教育也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老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学生自身的情况的培养下的整个考虑提出来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侯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生本教育的一个含义,是原来在教育教学范畴中的事情大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自己来做—个体在行动中。而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 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学生能为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教学的成功。 人不能仅仅依靠训练,就会有所创新,创造性不能训练出来。学生创新是学大于教的行为,是以感悟作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的。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淡化形式、注重实质、鼓励感悟,是最优化的学习之道,也是不断形成自己的、使之与众不同、享受自己的存在的那样一种行动方式。这也是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之一。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依靠学生的感悟成为生本教育的显著特征。生本教育中很少限制、很少说教,就只是引导他们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学生们从中自己感悟了,这就成为他们头脑中最稳定的精神财富。过去的教学中,可以说就是由教师或教材编写者铺设得十分周全,设置了小步子、面面俱到的教材,不想有什么地方为难学生,最好是他们一学就会,一蹴而就。这样培养学生条列式的思维,而不是培养辐射式的思维,因为他们不需要他们有什么创造性,只需要他们依照考纲考得好。这就是一直以来教学模式的弊端,显然,要使学生注意感悟,以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就要防止过去的传统的教学。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保护每个人的内在积极性,这样,就保护了许多原来可能会被认为是差生的学生,更多的培养有潜质的学生。

郭思乐说越是自然产生的东西就越有作用,越牢靠,教育之所以艰难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一直依靠教忽略了自然的东西,我们尊重自然呢,虽然慢,但是学生兴趣上来了,学生也是大自然的精灵,需要等待,我们可以尝试用生本教育来改变教育,我们要自己创造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无论实现与否,那是大自然给与我们可能性的讯号,我们也要依靠本能来学习。

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思想,对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教育才有出路。

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1.教育类论文

2.中国哲学论文

3.哲学论文

4.教育理论论文

5.基础教育论文

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