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菜大叔笔下的“北漂”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6-11-11 17:55

老姚知道很多“北漂”都抱怨在北京谋生计太辛苦,他们不少人是大学毕业,甚至研究生毕业。但他这个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菜贩子,却不这么觉得,“北京是我神圣的天堂”,因为靠一天一天的努力和坚持,自己在北京是可以立足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他都可以,那些比他条件强太多的“北漂”更能行。他希望“北漂”们都看看他家的故事,对比一下,可能会对生活更有信心。

老姚总爱跟人说他从超市里卖的励志书上抄来的一句话:“有40%的人经历一次失败就放弃,25%的人经历两次失败就泄气,只有12%能坚持到底。我就要做那12%里面坚持到最后的人!”

▲4月3日,在北京市西城区天陶菜市场,“卖菜叔”姚启中在新书《卖菜叔日记》上为读者签名留念。

新华社发(王振 摄)

▲姚启中和儿子姚五一在租住的房屋里展示姚五一多年来参加国内外大赛所获得的奖牌(2012年9月9日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尹平平

北京广安天陶菜市场里的卖姜商贩姚启中自己也没想到,上学只上到了小学四年级的他,别看没读过几本书,竟然写了本书。

经过本报及海内外数十家媒体去年9月的集中报道,老姚平日卖菜间隙抽空写的自己一家人的“北漂”故事,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和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的帮助下,这个春天出版成书《卖菜叔日记》。卖菜大叔华丽转身,成了一名“作家”。

写字缓解压力

老姚的写作始于2008年。那年,他的生意不好做,之前每天都要到新发地去拉两个三轮车的货,那时两三天才去一趟,一车就拉满。每天一过了中午,菜市场便门可罗雀。菜贩们都指着卖菜过日子,见到这萧条,免不了怨天尤人。老姚也感到压力重重,不过他觉得自己没资格抱怨,因为现在的日子比起以前在老家过得强太多了。他给自己找了个消磨时间的方式:写东西。

开始,是因为自己的二儿子姚五一“特别有出息”——上了武术学校,练功肯吃苦,在国内外得了好多奖,还拍过电影,文化课成绩也不错,对家里大人还特别孝顺——老姚决定把儿子的努力、荣誉和进步都记录下来,就在卖菜间歇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儿子的成长经历写完了,老姚又开始写自己从老家到北京打工这些年的心路历程。紧接着,他又写了自己青少年时代在安徽阜阳老家过的苦日子。

自从小学四年级肄业后,老姚就没怎么摸过笔。可从2008年开始,他又开始像小学生做作业一样,一笔一画地写起来。菜摊上,他的秤旁边,放着儿子用剩下的字典,老姚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翻,或者看到哪个来买菜的人像是有学问的,问他们。就这么慢慢地,把一家人吃过的苦,以及克服苦难的信念,用文字倾诉在一沓一沓的稿纸上。

“一写字,时间过得挺快。”老姚咧嘴笑称,“消磨时间”。否则看着清冷的菜摊,想到家里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就止不住地心急火燎。

“趋之若鹜是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瞥了一眼是意欲征求的意思”……老姚有很多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他新学会的词语,以及他从报纸上、电视里和广告牌子上抄来的话。“我脑子里太空了,光写吃饭、去市场,没意思。我想增加点儿。”老姚对记者说。

为了把东西写好,老姚抓紧一切机会给自己充电。有空时,他还会到超市里的书摊上带着小本去摘抄,专抄那些励志的句子。每天从家去菜市场的路上,他边蹬车,边背这些词句,用这种方式一边补充词汇量,一边激励自己。

周围的摊贩都知道他没事就趴在摊上写东西,笑他“二百五”“写得有骨头没肉,谁要看?”连妻子也不支持,怕他写字耽误生意。老姚不听,人家越说他越写,结果令他很得意——被媒体曝光后,新华社的记者夸他写得好,美联社的记者也夸他写得好,几十家媒体记者踏破门槛要看他的“著作”,还铺天盖地地报道他边卖菜边写作这件事。老姚越写越带劲。

出书激励“北漂”

去年年底,安徽人民出版社的编辑跟老姚接洽之前,老姚已经拒绝了好几拨儿出版社。他说他还没写完,也不愿意和一些拍着钱袋子嚷着要买他书稿的人打交道——他老姚写这些是留给儿子的精神财富,不是为了卖了挣钱。

之所以决定出版,是因为跟编辑聊完后,老姚发现,自己写的东西不光可以留作“传家宝”,让自己的儿女“知穷而后勇”,还可以激励更多的人。现在来买菜的人看了老姚的书,都冲他竖大拇指。还有专程带着孩子来老姚菜摊上“参观”的家长,嘴里念叨着:“你瞧瞧人家,多不容易!还学习、写东西。再看看你,条件那么好,怎么就不知道学啊?连我都得跟人家学!”

老姚不好意思了,让来人别跟他学,跟他儿子学。儿子有出息,出过国、得过奖、拍过电影。“我一个农民,有什么可学的?”老姚出书,扉页的彩照都放的是儿子的照片,儿子在练武、儿子在做功课、儿子的奖杯、儿子的奖状……“儿子是我的骄傲,大家都像我儿子这样,中国未来就辉煌!”这些照片就是老姚的奖状和奖杯,他获奖的作品就是儿子。

老姚知道很多“北漂”都抱怨在北京谋生计太辛苦,喊着要逃离北上广,他们当中还有不少人是大学毕业,甚至研究生毕业。但他这个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菜贩子,却不这么觉得,他说“北京是我神圣的天堂”,因为靠一天一天的努力和坚持,自己在北京是可以立足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他都可以,那些比他条件强太多的“北漂”更能行。他希望“北漂”们都看看他家的故事,对比一下,可能会对生活更有信心。

老姚告诉记者,拿到样书时,正是今年春节前,一家人本来就欢天喜地准备过年,自己著作的驾到,更是让这个腊月锦上添花。妻子兴高采烈地把书抢过来,打开翻了没几页,就掉下眼泪,午饭也没吃,煮的清汤面坨成了个白疙瘩。

“我老说他,写这些有什么用?那些苦日子,过一遍还不够吗?写它干吗!没想到,还真就出书了……”老姚的妻子李荣跟记者越说声音越低,最后干脆不做声,埋下头,用袖筒抹眼泪。

老姚却不管那些,龇着焦黄的大板牙,乐得闭不拢嘴。用他的话说,是“终于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

未来依旧是个梦

上了报纸、电视,出了书,老姚也算个知名人士了。对每一个采访过自己的媒体记者、每一个与他沟通过的出版社编辑,老姚都牢牢记住,每逢节假,一一打电话、发短信送上祝福。不过他说自己并不想出名,也知道自己当不了真正的作家。他只想好好过日子,继续踏踏实实卖他的菜,挣点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

很多人知道老姚家里条件不好,生活艰苦,都想给他送钱送物献爱心。可是除了写东西用的纸笔,其他老姚一概摇头:“俺还是得自己干。人家帮助你个万八千的,花完就没了。还是自己卖菜挣的钱,花得踏实。”

有人想给老姚提供其他轻松又赚钱的工作机会,老姚也摆手:“我就会卖菜,别的干不了。”出一本书对老姚来说,是件喜事,但靠出一本书改变命运,是老姚想也没想过的事。而且,也改变不了。

老姚曾经想管自己的书名叫《我的未来是个梦》,可是编辑俞根勇觉得不合适。俞根勇说老姚经过自己的奋斗,生活条件一年一年地在改善,曾经期许的未来并不再是梦了,他想象中那些美好的生活,已经开始一步一步变成现实了。

老姚并不这么觉得。他告诉记者,生活条件的改善,只是自己梦想的30%,还有70%没有实现。这70%就是儿女们都能上大学,做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老姚对自己的未来没什么想法,他的梦都系在孩子身上。

可这个梦却难以实现。老姚的大儿子姚国庆今年18岁,在北京玉渊潭中学读高二,眼瞅着明年夏天就该高考了,可他的户口还在安徽老家,按现有政策在北京没法参加高考。儿子在学校总是班里前十名,可如果回老家,会因为学的内容不一样吃亏。而且两地考生基数不一样,录取率大大降低,儿子考取大学的希望渺茫。这是最令老姚着急的事,只要一提起来就蔫头耷脑,可是也没有办法。

老家的乡亲、菜市场的同行都劝老姚说:何必逼自己?别让孩子念书了,让他去工作,赚钱贴补家用。大学生不是照样给人打工?老姚坚决不听,他说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决不能让儿子再遭这个罪。老姚做事有个拧劲儿,他总爱跟人说他从超市里卖的励志书上抄来的一句话:“有40%的人经历一次失败就放弃,25%的人经历两次失败就泄气,只有12%能坚持到底。我就要做那12%里面坚持到最后的人!”

可是儿子没法在北京参加高考这件事,该怎么坚持,老姚不知道,只知道照这样子下去,似乎不管自己怎么努力,未来依旧是个梦。

卖菜大叔笔下的“北漂”中国梦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