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励志故事精选 简单励志小故事

发布时间:2017-05-11 10:22

通过阅读短篇励志故事,时刻保持积极励志的心态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短篇励志故事,供你参考。

短篇励志故事一

长期以来,所有的励志文章都在激励我们,要坚持到底,要坚韧,成功来自于坚持。但,我认为,在遭遇困境、进入死胡同时,最好灵活转身,谋求新的发展。转身不是回头,只是拐个弯儿而已。

美国孩子不爱吃菠菜,于是乐天的美国人制作了动画片《大力水手》。在动画片中,每当大力水手要动手制服坏人之前,先得吃一罐菠菜。吃完了,立刻变得力大无穷,三拳两脚就把坏人打得落荒而逃。美国人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们,菠菜有营养,要多吃,而是通过动画巧妙引导。这个拐了一个弯儿的智慧体现,成全了动画制作方,轻松愉快地赚了一把钱。

有个年轻人,致力于解决方便面里的调料包的包装问题。他想用糯米纸代替调料包,这样一来便可直接将调料包放进面里,而不用撕开袋子了。但这样做成本太贵,不划算。于是他开动脑筋,在盛装方便面的器具上下工夫,终于研制成功了一种可以吃的碗。吃完方便面,喝了汤,碗还可以当点心吃掉,一举三得。这种创新,让他大赚其钱。

我的朋友开了一家餐厅。开张后,因为竞争太激烈,导致生意清淡。于是,经过市场调查,他把餐厅命名为“两个人的餐厅”,针对现在年轻人基本不会做饭的现象,他手把手地教新婚夫妻做美食。除了家常便饭,还教他们做浪漫的烛光晚餐,并介绍相关的配菜知识。新婚夫妻可以花钱享受美餐,也可以亲自下厨烧几个菜来相对小酌。饭店提供择好洗好切好的原料,新婚夫妻只要亲手烹煮,即可享受美食,同时还可享受二人世界的甜蜜,一起洗手做羹汤的快乐。以特色取胜,因为创意与众不同,他的餐厅起死回生,并且蒸蒸日上。

成功需要坚持力,但成功同样也需要灵活度。许多时候,只需拐个弯儿,你就能看见成功在前方招手,辉煌灿烂,你将一路坦途。

短篇励志故事二

15年前,一个浙江小伙子来到上海淘金。几年时间里,他先后撑过船、刷过漆,还帮人卖过建材,可是却始终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为了节约开支,小伙子每天都要去菜场买菜,久而久之,他发现了一个现象:菜摊上的豆腐并不长期固定某一个或几个品牌,似乎总是有许多新品牌诞生,但没有一个品牌能做长。小伙子问菜摊老板到底是怎么回事,老板告诉他说,大上海没有什么人愿意做豆腐卖,因为豆腐太便宜了,所以小豆腐坊的老板动辄改行去发展别的事业。

听了老板的这番话,小伙子不禁有了办豆腐坊的想法,觉得卖豆腐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子,因为一块豆腐虽然只有几毛钱,但上海有1400万人口,而且外来人口还源源不断地拥入,这些人都要吃饭的,如果每100人里有一个人买豆腐,那就是一笔大生意!

小伙子兴致勃勃地回到家里筹钱,然而当亲朋好友听说他要做豆腐生意时,把头摇成了拨浪鼓,都不肯借钱给他,他们说:“一个硬币就成交的小生意,能做成什么气候?”许多亲友甚至担心小伙子借了钱之后,根本没有能力偿还。但是小伙子仍旧坚持自己的想法,相信一定能把一个硬币的生意做成大买卖!

经过好一番努力,小伙子终于借到了5万元钱,他拿着这点钱在上海郊区办了个“清美豆腐坊”。起初因为市场有限,产量并不高,所以只需要他和父母各自骑一辆三轮车就可以了。

虽然是小生意,但是小伙子却做得一丝不苟,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冬,每天都坚持把半夜刚做好的豆腐送到市区菜场,连春节都不断货。有一次,小伙子送豆腐的三轮车在路上坏了,他甚至不惜花200元钱包下一辆小货车,把豆腐送到了菜摊上,而那一车豆腐总共只能赚120元。

小伙子的为人渐渐被菜场的摊主们所接受,慢慢地,“清美”豆腐在上海菜场的份额越来越大,找上门来的批发商也越来越多。

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生意虽然好了一些,但总是不温不火,小伙子觉得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品牌、拓展市场,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让自己的品牌更直接面向零售市场。意识到这一点后,小伙子果断地放弃了批发业务,以优质的产品、勤快的服务、诚信的商德,着手做菜场直营,从100家起步,200家、300家……

短短几年时间,“清美”豆腐就走进了上海1200家菜场。而“清美豆腐坊”也发展成了一个拥有86条生产线、1万多名员工的大型的现代化豆制品企业,年产值达10亿元!如今,小伙子的豆腐已经占据了大半个上海市场,上海人每买两块豆腐,其中就有一块是他的“清美”。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小伙子终于把一个硬币的小生意做成了大买卖,为上海滩又增加了一个商业奇迹。每每说到自己的成功,小伙子都会感慨地说:“成功没有学问,更没有捷径,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唯一利器,只要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前进,就一定能实现理想!”

短篇励志故事三

2011年8月7日,61岁的戴安娜·尼亚德将要用60小时,横渡166公里的佛罗里达海峡。

为保证结果真实,尼亚德没有穿防寒泳衣。在横渡过程中,她不能触碰皮划艇,也不能向后援人员借力。直到尼亚德穿过海岸边的红树林,走上陆地,横渡才算结束。这片海域常有鲨鱼出没,她却并未使用防鲨笼防身,有望借此创下记录。

漫长的时间,不仅是消耗体力,更有孤独相随。尼亚德一边游泳,一边思考宇宙本质、永恒、空间和时间等抽象概念,或是唱歌。

尼亚德刚下海时只是微风轻抚,没想到过两个小时,海上开始狂风大作。水中风浪的阻力愈发增加,温度急剧下降。再过一个小时后,右肩膀疼起来,痛感不断加重。她咬紧牙关,心里有种决不妥协的信念。

又过了18个小时,哮喘病发作。为了缓解肩痛、便于呼吸,放弃熟悉的自由泳,改用蛙泳。哮喘让她的呼吸越来越困难,她让医生跳入海中,为她戴上呼吸器……

然而,风越来越猛,肩越来越疼,让她痛苦不堪。与哮喘抗争了整整11个小时后,大风使尼亚德偏离既定路线,体力几乎耗尽的她在海中瑟瑟发抖。当地时间8月9日凌晨,与波涛汹涌的佛罗里达海峡搏击了近30个小时后,尼亚德终因体力不支而登船,放弃横渡。

当她脚踏海滩,看到美国大陆最南端的标志物,面对迎接她的记者和“粉丝”,尼亚德掩面而泣。

壮志未酬,但雄心不折,她不仅得到了人们的理解,还赢得了比她想象更为热烈的欢呼。她那不屈不挠的30个小时,不仅体现了一个老妇人的青春豪情和勇毅精神,也激励了那些正处于黄金年龄的人们满怀激情地生活。

短篇励志故事四

有一位名校硕士毕业的朋友,费尽周章在北京考了公务员,可工资除去房租,吃饭都成问题。为了将来的前途能够坦荡一些,他又读了在职博士。他已经结婚两年有余,老婆年纪也不小了,担心错过最佳生育期,正在筹划生孩子。种种情况堆积在一起,让他倍感压力。

他吆喝着:“穷死了,穷死了,这样下去,要下班摆地摊才够生活。”接着又说:“我想辞职,早知道在北京过得这样拮据,还不如回沿海老家做点生意。”

最后他归结为一句话:“唉,读了这么多年书,怎么觉得自己越读越穷了呢?”

这年头,一说到工资,总免不了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哀怨之气。物价高,尤其是房价高,已经让大部分“80后”成为不得不“啃老”的一代。

人人都嫌自己挣得少,钱不够花,学历偏高的人群更是这样,总觉得拿到手的工资对不起自己将近20年的寒窗苦读。

对于这个问题,我倒是挺看得开。

一个人若是一直在读书,没钱就对了。

学历和能力也许能帮助我们谋得一份收入还不错的职位,但毕竟大部分行业都不可能让我们“发财”,而且凡事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书念得多了,进入的人际圈子也相应提升了层次,导致高学历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觉得自己挣的钱太少了。

曾经有人问我:“3年的研究生和3年的工作经验,哪个更重要。”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显而易见,研究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和本事去念,而3年的工作经验,却是每个工作之后的人早晚会有的。

但是,当你读了3年研究生步入社会后,以前本科毕业就已经进入工作岗位的人,很可能已经升职加薪,单从“挣钱”这个角度来说,你的起点不一定比他高多少。但你此时的工资,可能会比同期与你进入公司的本科生多那么一点点。这也算是社会对更高文凭的一种认可和尊重吧。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种阶梯是精神和技术层面上的晋升,和金钱并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既然如此,为何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人为什么要读书?我是这样理解的。

第一,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读书”,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中,相对快速地掌握一些仅靠日常经验不可能掌握的必要生活常识,以及一些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法。课堂之外的读书,更是一个人拓展学识、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提升自己的眼界、开拓自身事业所不可缺少的途径。一个会读书的人,能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前人的助力,在精神层次上走得更远。

如果你要做学问、搞学术研究,那么这辈子你大概都和书离不开了。如果你去经营生意,读不读书本上面的知识,真说不好能有多么大的影响。因为“经营”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才能出真知的学问,再多的纸上谈兵也不可能生出金子。

第二,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国家义务教育和高考,实际上让我们在融入社会之前,有了一个过渡期,同时也是一个分水岭。

通过高考和高等教育,人们得以在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流动。所以,知识确实能改变命运,却不能直接带来金钱。如果你的目的就是想挣钱,那么你应该早日掌握一门技术,投入挣钱的第一线,而不是念一辈子书。

一个人高尚不高尚,和他的职业没什么关系,关键看你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

想做学问、搞科研,才应该不停地读书;若真想挣钱,去经商、创业才是王道,给人打工永远不可能发财。真要能经营出一个上市公司来,也要有过人的胆识和超出常人的智慧。那一切,跟考了几张文凭、发表过多少篇论文、读过多少世界名著可没有多大的有关系。可有些人本末倒置了,穷还不停地想靠念书念到发财,又能有多大的作用。

也许是因为咱们这一代人,从小到大总听着大人们讲“读书改变命运”的大道理,却从没有人告诉我们,读书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吧。

短篇励志故事精选 简单励志小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