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描述个人修养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论语描述个人修养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描述个人修养:孝顺需要合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能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而会去冒犯长上的,必定是很少的。不会去冒犯长上,竟然喜好作乱的,那是不会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好,仁道便由此产生。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实在十分明显。”
孝是什么
中国人谈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对的,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自然爱哥哥。
我们后来讲孝道:“你该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说法有问题,天下的确有些“不是的父母”,怎么没有“不是的父母呢?”这不是孔孟思想,是别人借用孔孟的帽子,孔家店被人打倒,这些冤枉罪受得大了。
五伦是什么
中国的五伦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中四伦都讲得通,为什么加朋友这一伦呢?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朋友在五伦的思想上占一席,为什么呢?有时候有许多话,许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以对父母,下不可以对妻儿讲,只有找朋友讲,所以朋友为五伦之一。朋友是一种感情的结合,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处。
论语描述个人修养:学问是什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把学习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实践,养成习惯,不是很喜悦吗?有同道好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的才学,我也不生气,不就是一位君子吗?”
学问是什么:
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这就是学问。
学问从哪里来?
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孔子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
知己难求
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个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每一个都是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但是孔子没有积极去求富贵,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
要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任何一个人做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妻子、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
怨天尤人
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人能够真正做到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
论语描述个人修养:做为领导要让自己的部属信服,只需做好一件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古代的“国”和现代的“国”有什么不同?
秦汉以前古书里的“国字”和秦汉以后的“国”字的含义是有所区别的。秦汉以前的“国”字、“邦”字都是地方政治单位的名称。
所谓“诸侯就国”就是中央政府下一个命令,要这些地方官(诸侯)各自回自己的岗位(封地)去。那时候的地方单位有千乘之国、百乘之国,“乘”古代以战车、壮丁、田赋等合在一起计算的。
意思就是领导一个大国家,或者领导一个单位,及至领导地方的政治,要“敬事而信”。“敬事”就是对一件事认真的做才叫“敬事”,一项职务宁可不接受,既然接受了就要认直做。
一件事情认真的做了,你所领导的人才为信服你。如好的将领,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么谁也会感动而信赖他。
“节用而爱人”,节用是指经济政策的措施,对经济要能够节省,是经济原则。节用是为了什么呢?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爱人”。
“使民以时”,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孙子兵法讲时讲势,也有用势之道。对人在道德上要知道“时”,比如瓿下生病,你不去慰问,反而责备他不来上班,这就是不“爱人”,不使民以时了。用人要在时间上恰到好处,这样部属才会听你指挥。这也是做人的学问。
论语描述个人修养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