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永航北山随笔

发布时间:2017-01-12 11:50

方永航北山随笔,听说读完后让人眼前一亮。大家为了让眼前一亮,欢迎来到方永航北山随笔栏目,小编已经沏好茶,恭候多时。

方永航北山随笔篇一:厚黑

你本来想走进这扇门,却因为一念之差就一不小心走进了另一扇门,这就是历史。可见,偶然性、随意性是历史的一个特点,正是这一特点,历史给人丰富多彩的感觉,同时很多时候让我们为之懊恼甚至不平。历史如果可以假设,那么就十分美好了,我们完全可以勾勒设计一个完美的太平世界;但历史是无法假设的。很多时候我们把某种不可思议的历史现象只能归之于天意了,正如项羽在失败前感叹“天之亡我,非战之败也”。不错,表面上貌似是天意的不可逆转,而实际上不也是由点滴人事造成的吗?正是这个项羽,倘若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那天下的历史不是将大改特改了——印到中国人骨髓里的大大的“汉”字将被抹去?项羽偏偏一念之差,妇人之仁,将刘邦放虎归山,而韩信一归附刘邦,楚汉实力马上逆转,项羽最终反被刘邦逼死。说来说去,项羽心肠不够黑啊,在自己势力强大时,却将优势拱手相让。近代文化奇人李宗吾认为中国历史上所谓的英雄豪杰成功的秘密,无非“面厚”、“心黑”,共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第二步是“厚而硬,黑而亮”,最后要达到“厚而无形,黑而无色”的境界。他以为“才华再高,脸不厚心不黑也难成气候;相反的,才华加厚黑等于天下无敌”。曹操心黑,刘备脸厚,孙权二者兼备,却黑不如操,厚不如备,于是天下只能三分。刘邦可是厚黑全才啊,黄毛小子项羽焉有不败之理。庄子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历代所谓的圣人无非是掌握了厚黑真谛的专家呀,所以中国的历史人物都可归到“厚黑”这条线上,这些人物写就的历史自然也不甚光彩了。李宗吾说得好:“老子见之,名之曰道德;孔子见之,名之曰仁义;孙子见之,名之为庙算;韩非见之,名之曰法术。”名义纷杂,本质还不就是“厚黑”之术嘛。

方永航北山随笔篇二:扶苏

倘若秦公子扶苏不是自杀,而是挥师讨伐胡亥,秦朝天下定是归属扶苏无疑——当然这只是假设;如果扶苏继承了秦始皇的帝位,秦朝历史绝不会如此短暂,将改写秦王朝或者说中国的历史——当然这也只是假设。扶苏为人正派,胡亥却是个昏庸至极的蠢材。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扶苏和秦国股肱之臣蒙恬惺惺相惜;而赵高与胡亥臭味相投,合谋篡权乱政,扣下始皇给扶苏的诏书不发,同时胁迫李斯,于是三人经过一番密谋,伪造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同时以始皇帝的名义指责扶苏不孝,指责蒙恬为臣不忠,要求他们立即自杀。扶苏接到诏书,马上自杀了——这让人很难想象,为什么不辨明真伪马上拔剑自刎呢,这人真是迂腐愚昧得可爱。扶苏死得真是可惜,我一直觉得这其中必有蹊跷,不会如此简单。要知道,扶苏和蒙恬一起,率30万秦军主力驻防上郡,蒙恬文治武功威震匈奴,倘扶苏与蒙恬一道,打败草包胡亥几乎不是问题。胡亥即位之后,赵高指鹿为马,党同伐异,腰斩李斯,逼胡亥自杀,然后欲自立为帝,奈何众臣不从,才不得已立胡亥哥哥的儿子子婴为王。一个好端端的秦朝江山,就被心肠特黑的宦官赵高整得一塌糊涂,这是强悍至极点的秦始皇所没有想到的吧。所以,一个国家,帝王身边的权臣实在太重要了,他可以成就一个帝国,也可以立马毁灭它。

方永航北山随笔篇三:帝王继位

帝王继位的问题历来有些神秘,同时也颇有些血腥。开宝九年(976年)10月19日夜,大雪飞扬,宋太祖赵匡胤召晋王赵光义入宫,屏退左右侍从,两人酌酒对饮。忽然,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宫女远远看到殿内烛火摇晃不定,赵光义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不久,便听到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同时大声喊道:“好为之,好为之。”兄弟二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告辞兄长出去后,宋太祖解衣就寝,次日凌晨离奇驾崩,年仅50岁。这段历史成了一个典故“斧声烛影”,有些恐怖阴森,同时疑点很多。会不会是赵光义毒杀了赵匡胤呢,这已经是无解的疑案了。赵光义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地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而根据惯例,新皇帝即位,一般都是次年才改用新年号纪年。为什么宋太宗打破常规,将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呢?莫非他心怀鬼胎,要抢先为自己“正名”以造成既成事实?同时他还抛出“金匮之盟”,说什么是母亲杜太后要太祖百年之后由赵光义继位,所谓“兄终弟及”。后人也推测,此为赵光义的杜撰,也更说明了他继位的心虚。还好,当时没人也没有实力来和他来争这个位子。皇位接得不明不白的最有争议的要算清代的雍正了。皇四子胤禛表面上对皇位没有兴趣、也不结党,其实是“不争是争”,任由其他皇子鹬蚌相争最终自个渔翁得利。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留下遗嘱:“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高重,深肖朕躬,必能可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此遗嘱由大臣隆科多宣布。对此,有两种意见,一是康熙临终遗嘱,传位胤禛;二是胤禛与隆科多篡改遗诏,将原本属于皇十四子胤禵的帝位谋为己有。孰是孰非,已是千古悬案。这里,遗诏是关键点,可是临终遗诏是由隆科多口头宣布,后来由胤禛命人写的,其真实性本身难说,也难怪民间传言篡改诏书一事了。尤其胤禛继位之后所作所为,尤为蹊跷,诛杀隆科多,不能不让人怀疑其兔死狗烹杀人灭口;再是还诛杀了知道真相的几个康熙的得力太监,如魏珠、陈昌、郑进忠等,雍正杀得越彻底,越是令人生疑,看来他这皇位继承得实在不尴不尬,不过倒还是应了“脸厚心黑”之说。

方永航北山随笔篇四:岳飞

秦桧当然杀不了岳飞,能杀岳飞的只能是皇帝赵构。韩世忠当面质问当朝宰相秦桧:“岳飞何罪之有?”秦桧倒也干脆:“莫须有。”意思是“大概有,或许有”,其实正是这“莫须有”三字,倒说明了此事与秦桧恰恰无关,而是“此上意耳”。那么,宋高宗为何要自毁长城呢?其实这还是岳飞自个找来的。岳飞不好酒、不好色、不怕死、不置家产,高宗心里犯嘀咕了,岳飞这厮图的是什么呀,莫非是大宋江山?文官吕祉接管了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的部队,刘的部将要求归岳飞节制而不得的情况下发生哗变,杀了吕祉,率五万多人叛降伪齐,史称“淮西事变”。高宗也不是昏庸无能的皇帝,意识到军队只认主将不认朝廷的恐怖性,你看大宋军队都叫什么“岳家军”、“韩家军”,就没有“皇家军”、“赵家军”,说不定哪天军队哗变,岳飞来个黄袍加身也未必可知啊,于是对岳飞由信任转为猜忌。岳飞天天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这二圣是高宗的哥哥钦宗和老爸徽宗,这口号听得赵构心里很不是滋味。岳飞在政治上十分弱智,只晓得一味主战,反对议和,而高宗一面重用岳飞等武将高举北伐大旗与金兵相持,一面又不得不让秦桧等对金“议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机。历朝历代,好战不一定就是爱国,弯腰可能更利于国家。可岳飞不惜和皇帝对着干,连对自己的升迁都一连四折不接受,恃才傲物,还离军去庐山替母亲守墓,让高宗下不了台,他一而再、再而三犯了皇帝的忌讳,最后导致“风波亭”冤案。所以,岳飞之死,主要还是死于自己不善处理和皇帝之间的关系、不懂得为将者要低调的处世哲学。秦桧死后,赵构为许多受秦桧迫害的人平了反,却就是不愿意为岳飞平反,甚至憎恨“岳”字,把岳州改名为“池州”,积怨之深,可想而知了。

方永航北山随笔篇五:公子寿

扶苏接到诏书立马拔剑自刎,史上不乏其例。卫宣公十八年(前701),卫宣公受女人蛊惑,打算除掉自己的儿子——世子汲,竟然设下一条毒计,让汲持白旄出使齐国,途中安排刺客扮作强盗,杀死持白旄的公子汲。公子汲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寿得知了这个阴谋,便赶来告诉哥哥汲,叫汲不要去,然而汲却不愿逆父命以求生,宁可去送死也不愿意违背父亲的命令——这一点和扶苏颇为相似,都是死不足惜、义无反顾。公子寿看他这样,便借口饯行,两人在通往齐国的一条船上,频频举杯喝酒,在漫天雪花中,公子寿灌醉了哥哥汲,然后盗走白旄,去代汲一死——他想,用自己的一死或许可以唤醒父亲的良知。当寿持白旄来到齐国的边境,强盗们果然杀死了他。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我们宁可希望此事到此为止,可是世子汲酒醒后(估计不需要多久时间),匆匆赶来,他对强盗说:“你们杀错人了,我才是你们要杀的汲。”强盗不杀白不杀,宁可错杀也不放过,于是就杀死了汲,并把情况汇报给卫宣公。兄弟俩纷纷赴死,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理解他们的真实心思了,或许春秋高义,当时人重义轻死,一出出惨烈的“赵氏孤儿”悲剧就在中原土地上重复上演着……

方永航北山随笔的评论条评论